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坡南老街的前世今生

2019年03月18日 15:13:11 来源:平阳新闻网

  李 炜

  

  

  平阳县建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县城昆阳镇解放街通福门以南的凤凰山、九凰山之间地域,统称坡南。从通福门沿坡往南至夹屿山,周围山峦相连,中成盆地,塘河贯穿,人烟稠密。清代曾在此设坡南镇,与横阳镇同属县直属镇。民国三十年(1941),坡南镇撤销,归并昆阳(城关)镇。

  

  

  在坡南,有一条老街叫坡南街,是凤凰山与九凰山形成一个隘口下的街道。这隘口连接一条古通道,坡南街就是这古通道上的一段。

  

  

  1985年出版的《平阳地名志》称:“坡南街,位于本镇之南。因路面由北向南倾斜,形成小坡,故名坡南街。南起坡南埠头,北至解放门,宽3.5米,全长1440米。条石路面”。其实,坡南街不只是到坡南埠头,只不过其中从通福门至坡南埠头1440米主干道,处于坡南街之繁华地段,富户居多,经济较发达,加之城乡管理之差别和交通方式的限制,一般人只来往这一段。“坡南街,在岭门下通儒林河头”。(乾隆《平阳县志》载)一个“通”字,并非就此而止,“通”下去一直到夹屿山。据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邑南大路告成碑记》,道光二十三年修坡南石板路,“自县城南门至坡南夹屿桥约九百余丈”。 所以,整体地讲坡南街是从通福门到夹屿山塔下约2100米的一条通道。坡南街以前全是石板路面,1989年,除茶亭到通福门上坡一段仍为石板路面外,其余则改为水泥路面。

  

  

  坡南街的形成兴起时间,在史料上未见确切的年代记载,但先人们在坡南的活动还是留下一些可寻的痕迹。传说晋时葛洪在东山炼丹,坡南岭门曾留有其足迹。南北朝时,山水诗人、永嘉太守谢灵运游迹及此,作有《游岭门山》诗。唐初,建学宫于岭门证真寺南。唐大历(766~779)年间,建东林寺于坡南凤凰山麓;咸通(860~873)年间,建广慧禅寺于坡南九凰山麓。南唐同光、长兴(923~933)年间,陈瓒、陈王全兄弟先后从平江、长溪迁入坡南,成为平阳凤凰山陈族始祖。宋乾德(963~967)时,建净明寺于夹屿山;开宝(968~975)时,建证真寺于坡南。宋治平三年(1066),建广福宫于证真寺南,后改名东岳观。宋元祐七年(1092),陈瓒后裔陈舜韶献凤凰山麓50亩土地为孔庙庙基,县令迁建学宫于此,延续至今近千年。

  乾隆《平阳县志卷二與地之二》称:“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有溪,南通坡南,北通城南,其门曰通福。”平阳县城古代曾有4座城门:通福门在南城门(曰通济)外,为南北交通干道上的一座古城楼。明时,岭门即有“门”,名通福。现保存的通福门重建于清初康熙年间。晋时谢灵运《游岭门山诗》称:“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此处岭门就是指县城东门山和凤凰山之间的一道山隘。经过岭门能看到的三山,也就是指东门山、九凰山和坡南的凤凰山。瀄汨澎湃、涛声隐隐的两江,就是飞云江和鳌江。谢灵运游岭门山,“万岭状皆异”,经过的路径仅是一条山间小路。据传,通福门下的茶亭建于西晋年间,茶亭下的证真寺、东岳观(原名宋志观),相继于北宋年间建成,坡南街那时已成雏形。唐宋时修筑坡南塘,南宋时境内设驿馆,坡南长街即为驿道。古人就是从这里过夹屿桥,走钱仓,经灵溪,跨分水关,而进入福建的。古代的王十朋、陆游和近代俞樾都曾经过这里,并留下赞美其风光的诗篇。

  据皇岙村2003年出土的文物考证,坡南街一带在唐代就有人生息繁衍。坡南皇岙村土坑墓出土的青釉执壶、陶臼、陶磨、陶灶及锅甑盖,都是晚唐时期的文物。唐贞元(785~804)初,京兆人路应任温州刺史,筑堤“横阳界中”,修筑鳌江北岸至坡南海塘。宋时,又修筑东塘河(至江口)、西塘河(至钱仓),有效地改善了坡南至鳌江一带的水利条件。坡南塘自平阳县城以南的夹屿桥分为两支南行,略成人字形,沿着山麓平原蜿蜒,分别于钱仓镇和鳌江镇注入鳌江。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建置志三水利上》记载:“坡南塘起自县城坡南夹屿桥,西至钱仓为西塘;南至江口为南塘。各二十五里。旧为土塘,遇潦涝即圮坏。宋嘉泰元年(1201),郑廉仲以石砌南塘。宋人黄汉章和陈傅良均有《坡南塘》诗咏其事。”坡南塘、东塘、西塘修竣后,南来北往客货均由坡南埠头启运或上岸。

  唐宋以后,平阳渐成“两浙咽喉、八闽唇齿”,坡南随之成为浙闽要冲。据《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所载,唐宋时温州古道,“自温州向南经瑞安、平阳,出分水关入福建霞浦至福州,是浙闽之间最早的通道”。“从温州至瑞安、平阳的古道,大体上有东、西、中三条:西路傍山是最早的古道。东路沿海滨,三国孙吴建立横屿船屯以后,东路成为主要通道。中路是温、瑞、平运河塘路,顺直平坦,五代吴越以后,成为主要通道。平阳向南有横阳古道和南港古道。横阳古道是一条滨海道路,自平阳越横阳江(即鳌江)、金乡、马站,至蒲门,与福建省沙埕相接。南朝时此路成为主要通道,浙闽之间商贩由此出入。宋代福建省财、货由此海口转运。南港古道,由平阳县城起经钱仓、灵溪、桥墩门至分水关。唐宋以后,中路已经成为浙闽交通主干道。其中无论横阳古道和南港古道,平阳县城坡南都是不可逾越的必经要道。

  “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这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通福门上的石刻楹联联句。据载,唐代浙江境内驿道长约2115里,温州境内未设驿馆。南宋绍兴八年(1138),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以后,浙江驿道增多,驿、馆、亭的设置甚为普遍。平阳境内有“平阳驿,南宋陆游途经此处,应县令卢炎所请,作有《平阳驿舍梅花》诗。前仓驿,在平阳县城南30里。松山驿,在平阳县城西南80里”。明洪武元年(1368)诏令全国各处设置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当时平阳设有10铺,每铺相距10里,不久废置。明隆庆年间,县令朱东光恢复铺舍,县总铺下设迎恩铺(在四都)、平安铺(在三都)、长三浦(在八都)等20铺。清顺治二年,实行铺司兵制度,全县设司兵81名,县内铺舍达31处,总铺设县衙东。其中出南门通福建省,县内设11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平阳邮局设立,铺舍奉命裁撤。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温瑞、瑞平河轮的开通和鳌江港的开发,通福门下的坡南街更是成为南来北往的人货集散要地。江南、小南、北港人货运达县城、温州,几乎都要通过坡南街。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一》称:“南门干路有两条,一是自南门外南行,过夹屿、象山、塘边、垂杨街、钱仓市至东江,过萧家渡,经萧家渡街、杨梅庄、中平桥、黄坑、横渎、铺河口、灵溪市、水头街、相公亭、柳阳、桥墩市关帝庙至分水关一百一十里,为泰顺县、福鼎县分界处。”“另一条是自南门外南行经夹屿、丰山、蓝田、下程至江口北步渡横阳江,由江口南步经象冈、刘店、方梁、章梁、第二河、缪家桥、芦浦街、宋家港、马鞍桥、灵峰、黄家宅入金乡城,过金乡市,越梅岭小濩,经石塘沙坡越后陇岭、双牌岭、七溪市,越三步擂岭、车岭、过马站市,入蒲门所城,经蒲门市墨林至沙珵岭,一百二十八里五分,为福鼎县界”。这两条路都是从南门外经坡南过夹屿,然后往东南或西南行走,坡南街是必经之路。虽然,1955年104国道平阳段建成通车,但由于当时汽车运输运力有限,从坡南轮船码头经坡南街、解放街直达县城北门轮船码头的人力板车运输持续繁忙了数十年。

  据《平阳县志》记载:“内河航线运输的货物,大都在昆阳镇坡南集散。”“民国初期,平阳县内河有私人木船400多艘”,“1931年昆阳至鳌江内河轮船开通后,有‘顺大’轮船1艘,拖驳2艘,120个客位。后又有‘顺利’河轮1艘,拖轮2艘投入营运。”民国期间,国民党的法院、“三青团”、“平阳日报社”、县警察局、县救济院等行政事务机关都驻扎在坡南街,因此也带来了人脉、物流。由于来往的过客多,带来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当年坡南沿街店铺林立,热闹繁荣的景象延续了数百年,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旧街风貌。

  1965~1978年,昆阳至鳌江航线每天12班次,平均日客运量2500人次,高峰时竟达4000人次。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公路运输的发展,坡南街这条古通衢才渐渐淡出历史。

  交通的便利,带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千年的孕育,造就了坡南街的辉煌,千年学宫牵动着平阳文脉,高耸的文明塔关系着平阳学运。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平阳县学堂在坡南汇头创建,为温州地区最早创办的现代小学之一。民国元年,定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三年,于坡南汇头又设小学教员讲习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平阳县立初级中学在坡南凤凰山下原县学宫筹办,并于三十年(1941年)正式建成,后改名为平阳县立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平阳县学堂改名为平阳县中心小学,平阳县立中学改称平阳第一中学,两校为国家造就了大批人才。1958年,平阳师范学校创立于坡南。2001年该校撤销建制并入温州师范学院,又在坡南建立温州师范学院分校。1962年东风中学创办于坡南,1964年并入平中。1979年,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平阳分校(平阳电大)建于坡南凤凰山下。1993年,浙江平阳武校创办于坡南三排口。2006年,平一中迁建夹屿山南文明塔下。

  坡南街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平阳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温州市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历史街区之一。2006年,坡南街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街区。201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街区。

网络编辑:谢天涯

坡南老街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