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图片 -> 列表

网络祝年|【新春走基层】平阳老街的年味

2019年02月01日 11:12: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张炜/文 兰娇娇/摄 编辑 宋淑莹

  年近了。平日悠闲的老街顿时热闹起来,人们带着笑容,在沿街店铺里忙着采购年货,而店家也忙得不亦乐乎。连日来,记者在水头镇的几条老街,体验了过年前老街里的年味。年前弹棉花订单翻了几番

  “弹棉花哎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不知还停留在多少人的记忆里?如今,人们多是使用腈纶被、蚕丝被,弹棉花在今日的城市几乎销声匿迹,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仍有着清晰的记忆。

  弹棉花工匠俗称“弹棉匠”,他们左手握“弓”,右手拿“锤”,一上一下敲打着,棉被就在这一声一声的“棉音”中制作出来了。

  在上街有一家棉花坊,远近闻名,无论是旧棉被翻新还是女儿出嫁时要用新被,人们都会找上门加工。而这几天,来的人更多了。记者慕名找到这家棉花坊,经“弹棉匠”钟运宗老汉介绍,制作一床棉被是一个费时又费精力的细致活,要将弹好的棉花摊在木床上,再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固定等等,一整套工序下来,从弹、拼到拉线、磨平,看似简单,做起来却费时间,像钟老汉这般熟练的手艺一天也不过弹两三条。

  “我干这活四十多年了,虽然人们多喜欢选购成套的床上用品,但仍有许多老客来购买手工棉被,他们对我很信任,经常把棉被放这里就走,还会介绍客人过来。”钟老汉说,过年前的两三个月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其间的收入比平时翻了几番。

  

  

  

  吃年糕“猪”事节节高

  年糕与“年高”谐音,寄寓了老百姓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来说,有“岁增年高”的长寿之意;对小孩来说,又有“年年长高”之意。如今,年糕虽然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过年做年糕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日,记者来到后街的一家年糕作坊,雪白年糕前,是做糕师傅的忙碌身影,几位相互配合,一人在机器前打粉,一人把打好的粉倒进蒸笼里蒸熟,不一会儿,雪白的年糕条就从长长的机器管道里钻了出来。腾腾热气中,糕香扑鼻而来。刚打好的年糕又香又糯,蘸点红糖,小孩、大人都喜欢吃。

  早上6点多,65岁的蒋大爷就蹬着三轮车来了。“家里人都爱吃年糕,每年都会做。出春后,将年糕泡在水里,可以吃上大半年。”蒋大爷说,现在有了机器,做年糕越来越快。40年前,都是几家几户合起来,两三人一起用脚在石臼里踩着做年糕的。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年味也是越来越浓,市场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年糕,但哪有我们现做的好吃。一个多月来,订单排得满满的,机器一天开到晚。”郑师傅说,他从事“打年糕”行业已有30多年,现在周边的年糕基本都是他这的。以前“打年糕”用煤炉蒸,现在换了机器,既安全又环保,速度也快了很多。

  

  

  

  一天卖出1000多盏“二师兄”灯笼

  过大年,贴红春联、福字,挂红灯笼,是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红色代表幸福、活力、财富和勇气,但最重要的是好运。“看着红彤彤的灯笼心情特别好,希望新一年的生意能更加红火。”市民陈阿姨在灯笼巷一边挑着灯笼一边跟老板唠嗑着,一条灯笼巷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灯笼巷地处中街,是一条老街小弄,长不过60米。近段时间,这里成了红色的海洋,一盏盏灯笼下,是人们穿梭、选购的身影,年未到,味已浓。

  “以前这条小巷拥有4家灯笼专业作坊,价廉物美、品种繁多,十里八乡的灯笼都出自我们这。”余老板说,红灯笼是营造春节氛围的关键元素。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挂出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红灯笼。而每年的红灯笼都不一样,今年是猪年,灯笼上的“C位”自然是“二师兄”了,一天最多能卖出1000多盏。

  据介绍,制作一盏最简单的灯笼须2至3天,要经过破竹篾、编灯笼、收口、定型、糊纸美化等多道手工工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篾和纸制作出的灯笼逐渐“进化”成塑料和小灯泡制成的灯笼。如今,街上多是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塑料装饰灯笼,还有装电池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

  

  

  

  扫年货过幸福年

  新年里,少不了各式“零嘴”,如坚果、糖果、水果、饼干等等,寓意新的一年里,要甜甜蜜蜜。

  老街沿街的多家店面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坚果、糖果、糕点等,一片红火。年终岁末,人们起早赶集置办年货,小镇老街上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记者到达老街时,只见路上人流密集。这里除了“零嘴”外,还有干货,老街往东走,即新街,那里的干货店铺也是人气满满。“现在的价格跟平时比,翻了一倍,可来买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备足年货,过幸福年,这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传统。”李阿姨说。

  

  

  

网络编辑:雷鹏

网络祝年|【新春走基层】平阳老街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