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黄淮——元代平阳学统之硕果

2019年01月21日 10:44:31 来源:平阳新闻网

  黄进峰

  明代温州官衔最高的当然数黄淮与张璁了,他们都曾出任内阁首辅(宰相),是有学术和政治抱负的人物,都籍籍有名。我这里只说黄淮,他与平阳学统关系深远且大。黄淮是个被各种载籍所记载的人物,《明史》《省志》《府志》《县志》以至于《宋元学案》《瓯海轶闻》《东瓯诗存》《明通鉴》《东里集》等等名籍都不会落下对他的记载。

  一、黄淮生平事迹

  黄淮(1367~1449),字宗豫,永嘉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以31岁高中二甲第五名进士。黄淮在洪武朝官任中书舍人(品位较低、不能比侔宋代)。明成祖即位时,由于“召对称旨”,皇帝赞赏他和解缙的学问,命他们二人侍立御榻之左以备顾问,预闻机密要务。

  不久,黄淮任职翰林编修、侍讲,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值文渊阁,开明代阁臣议事之先例。

  明成祖议立太子,黄淮主张立嫡长子朱高炽。太子立,改任太子辅佐官“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永乐五年(1407),解缙遭谗被贬,黄淮升任右春坊大学士。永乐六年,帝令黄淮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共同辅导皇太孙朱瞻基。

  永乐帝北征,黄淮奉命与东宫其它官员辅佐皇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1414),帝北征瓦剌凯旋而归,太子遣使迎候稍迟且书奏失辞,帝又受汉王朱高煦谗言,归罪东宫辅导之官,把他们全部系于诏狱。黄淮被系狱中达10年之久,一直到皇太子朱高炽(仁宗)即位,才被释放。

  仁宗立,黄淮复官,旋升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黄淮母亲去世,黄淮欲守制三年,仁宗不许。洪熙元年(1425),升黄淮为少保、户部尚书仍兼武英殿大学士。仁宗在位未及一年,病卒。当时,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汉王朱高煦久蓄异志,中外疑惧,黄淮更是忧危呕血。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据乐安(山东棣州)反叛,宣宗亲征,命黄淮居守。宣德二年,黄淮以疾乞休,朝廷许之。黄淮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卒,享年83。谥“文简”。著有《介庵集》《省愆集》《归田稿》以及参与编纂《历代名臣奏议》。

  《明史》对黄淮的评价是很高的。说他“性明果,达于治体”。同时,黄淮又是个执心仁恕的人。

  当时,永乐北征,仁宗以太子监国。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太子欲命丰城侯李彬率师讨伐;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李彬不可用。黄淮让太子赶快让李彬出师,终于灭了反贼。

  永乐时,又有人告“附党逆”者,黄淮向永乐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提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黄淮说:“如果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朝廷没容人之量。”永乐帝都听从黄淮的意见。

  阿鲁台归附朝廷,他想管理吐蕃诸部,要求朝廷刻金字誓词于酒杯中,让诸酋长饮酒结盟。朝廷的官员大多同意,黄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永乐帝非常赞赏他的言论,当众表扬黄淮说:“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

  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永乐帝欲刻一个大玉印赐给他。黄淮认为这是“违制”,不是“示远人、尊朝廷”的策略。

  黄淮为人略有小疵,《明史》对他也有微词。说他气量不是很大,对于同僚的小过失,有时会向皇帝打小报告。永乐五年,解缙遭贬,主要由于朱高煦的谗言,但也可能跟黄淮的小报告有关;解缙卒于永乐十三年,黄淮当时也在狱中,当然,黄淮不是害死解缙的人。

  由于黄淮有这个缺点,再加上杨荣的反对,名义上是“以疾乞休”,实际上他是被宣宗疏远了,于宣德二年即赋归来,赋闲20余年,后来数度上谒,也是礼节性的受到宣宗、英宗的礼遇。

  二、黄淮家族事迹

  关于黄淮的家族事迹以及黄淮少年求学之事,《明史》很少着墨,只记载他的父亲名叫黄性,也是温州名士,方国珍据温州,他逃避方氏对他的任命。关于黄淮及祖上记载最多的有苏伯衡的《苏平仲集》,杨士奇的《东里集》以及孙衣言《瓯海轶闻》辑录的诸多零星记载。

  黄淮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南宋御史台检法官黄衮。绍兴八年,黄衮出任饶州司法参军;绍兴十六年,任光州州学教授(左宣教郎);绍兴廿三年,任均州权通判(左承议郎)。黄衮于绍兴二年(1132)中张九成榜进士,历官廿余年,犹卑卑以权通判转承议郎,终其身不过检法官(从七品),是由于黄衮持身自重,不依附权贵的原因。永嘉黄氏,自黄衮以科第起家,“令绪有传,世笃儒业”。黄衮之子黄恭甫,官朝奉大夫;恭甫子黄适道官修职郎;适道子黄南一为元代“明正书院”山长;南一子黄应发,任松阳县学教谕;应发子黄通,黄通子黄性(字思恭),黄性为黄淮生父。

  黄家自黄衮能传递到黄淮而血食不替最后又大光门庭,黄淮的曾祖母刘氏居功厥伟。

  刘氏名文淑(1290-1368),温之永嘉人。其八世祖,即是宋宣和间温州州学教授刘士英。当时,睦寇方腊侵犯温州,刘士英出谋募兵,却贼保城。靖康元年,金兵犯太原,刘士英任太原府通判而死国事。朝廷封其为“忠济侯”,立庙乡郡。

  刘氏孝悌纯良,父早亡,母丧明。黄刘两家皆是永嘉望族,阀阅相当,于是,刘氏嫁给黄应发为妻。刘氏婚后八年无子,乃为丈夫娶妾。妾生子黄通,才五日,妾死,刘氏鞠育黄通长大。黄通12岁时,其父应发卒,而其祖南一尚健在。当时,刘氏方36岁,黄南一担心刘氏心存它志而忧见于面。于是,刘氏涕泣对天发誓,愿侍奉老人终老并抚育黄通成人,决无二心。刘氏日夜勤于纺织,并让黄通师从当时温州名儒陈刚(平阳人)学进士业。

  黄通亦自知砥砺,精研蔡沈的《尚书》,一日,他携书且行且读,不小心掉入井中,伤了脑袋,从此得了“狂易疾”,有点疯疯颠颠。刘氏担心黄家绝祀,于是,尽快替黄通娶了一个姓屠的女子,生儿名黄性。

  早先,刘氏丈夫黄应发曾抱养外甥刘中孙为养子。刘氏把他与黄通一起看待且善加抚养,也为刘中孙娶了媳妇。刘中孙见黄通患疾旦暮即死,心中窃喜,以为可尽得家财,想不到屠氏生了黄性。有一天,刘中孙竟然手拿刀子,闯入黄通卧内想杀黄性。刘氏奋勇以身抵挡,使黄性未死于刀下。邻保仗义,把刘中孙送官问罪。九年后,黄通死于疾病。中孙家族百端伺凌,不久,方国珍又侵凌温州,兵兴继以饥馑,科徭坌集。黄氏一门,全赖刘氏支撑门户。刘氏亦为黄性娶妇生子,黄性22岁时,刘氏辞世,享年79。时当洪武元年秋。

  苏伯衡写《黄母刘传》时,黄淮尚未成人;苏氏卒后,黄淮方高中进士。黄性当时仅以“雅饬称于乡”,闲居潜心载籍,手不释卷,当地人称他为贤人,虽从学明师,但人们认为是刘氏教养所成。苏伯衡也是从黄性妻弟王崧口中得知刘氏的事迹,并不吝笔墨为刘氏作传,认为刘氏对黄家有再造之功;后来,黄淮贵显,明廷追赠刘氏为一品夫人。

  三、黄淮学术渊源

  黄淮幼时即立大志,12岁乡校学师命赋“荷花诗”,14岁充县学生员,上官命赋“挑灯杖”诗,语皆出奇惊人。精研经史理学,见识迥出侪辈。他在学问上也是个转益多师的人,首先其有家学渊源,祖父黄通、父黄性到黄淮,可谓一脉所及。黄淮之师,有案可查的就有永嘉蒋允汶(苍岩)以及徐垕(宗实),他们皆与元初温州理学三大家平阳陈刚、章仕尧、史伯璇具有学术承传关系。蒋允汶、徐垕分别是章仕尧、史伯璇的及门弟子,而徐垕同时是瑞安彭庭坚弟子,彭庭坚的老师又是平阳章仕尧;陈刚、章仕尧以及史伯璇又是经常在一起相互切磋学问的师友。

  蒋允汶,字彬夫,一字文质,号苍岩先生,永嘉人。元季避居闽中,曾参加科举,中“流寓榜”进士第一,然辞官不就。洪武元年,归乡里,温州知府杨时中闻其才,聘请他出任府学“五经师”,温州同知王全也拜其门下。洪武二十二年,授温州府学训导。教出的学生,许多人成为乡贡进士。所著有《四书纂述》,藏于家。

  徐垕(1344-1405),字宗实,号“静斋”,浙江黄岩人,流寓永嘉,他年近20岁时,先从瑞安彭庭坚学习朱子理学,后闻平阳史伯璇得朱子正传,与弟宗茂投拜史氏门下。洪武初年,应朝廷征召,他敷奏剀切,朝廷准备授予他监察官的职务,他推辞不受。朝廷授予他安徽铜陵县主簿,他也不马上去上任,却向朝廷申请先回家带母亲一起到任,因而触怒了朱元璋,被贬为淮阴驿差。不久,由于他学问扎实,被朝廷选为驸马都尉胡观的师傅。后来,又被授为苏州府通判,升任兵部右侍郎。建文帝逊位,他被永乐帝逮问,不屈而死。徐垕著有《静斋集》,《明史》有传。

  《宋元学案·木钟学案》在为温州陈埴、叶味道罗列学案时,就把朱子理学传承的大脉牵引到平阳陈刚、章仕尧、史伯璇以及他们著名的及门弟子彭庭坚、赵次诚、蒋允汶、徐宗实、徐兴祖名下,最后牵向黄淮。黄淮,无疑是元代温州理学、平阳学统在明初结出的最大一个硕果。

网络编辑:雷鹏

黄淮——元代平阳学统之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