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平阳孔氏:孔子后裔十二派之一

2019年01月07日 13:45:21 来源:平阳新闻网

  孔繁永

  唐末宋初,正是温州儒林蒙昧时期。孔子四十二世孙孔桧于后唐同光二年(924)自山东曲阜迁居平阳县城,繁衍生息,渐成大族,史称孔子世家平阳派,系孔子后裔十二派之一。孔桧和他的子孙们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家学底蕴深厚。却因为世乱,不愿出仕,便在瓯江南岸,以平阳县城为中心,开馆授业,以教授生徒为生,传播儒学,并世代相传,形成家族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平阳孔子文化,对温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了平阳古邑“东南小邹鲁”的美誉。

  孔氏南迁与平阳孔裔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汉代以前,孔子的地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汉代开始,随着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孔氏家族成了令中华民族人人称羡的望族。

  孔子世家平阳派始祖孔桧(885—?),字圣植,号晦堂,孔子四十二世裔孙,世袭封文宣公孔策曾孙,衍圣公孔光嗣之堂弟,唐天祐时(904—907)明经,授秘书郎,原居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阙里。孔桧南迁,缘自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曲阜的“孔末乱孔”,孔桧与族弟孔庄两人结伴南逃,至汴州(河南开封)时走散。孔桧只身一路往南,经江宁(江苏)、吴越(浙江)等地,以教授生徒为生计,后唐同光二年(924),徙居浙江省平阳县城白石巷,以教授生徒为业。在平阳县城居住16年后,公元940年,带三子移居瑞安顺太乡泛浦,终老于此。子孙繁衍生息,散布全国各地,形成孔子世家平阳派。孔桧南迁,比衢州南宗孔端友高六代,早200余年,据2009年第五次修续谱平阳派上谱人数为150391人。

  孔桧生有三子:演、湙、泗

  孔演:居平阳县城,是为南房祖,即平阳派长支,该支人数为2603人。传至六十四世时,长支又分四支:孔衍时居县城昆阳,孔衍玺迁鳌江陈绛殿,孔衍懿迁郑楼古家,孔衍志迁万全三大寮。尔后各分支又分迁各地,以其地名为房,如晓坑房、沙岗房、水亭房、横河房、柳垟房、瑞安林垟房、阁巷房等。

  孔湙:平阳派二支之祖。南宋时期多居平阳县城昆阳镇,传至宋元间的五十四世后裔时,因多有家于任所而外迁。二支分支繁多,是平阳派最兴旺的一支,有109300人,有江苏榆县、江阴县、常州西夏墅、高淳县、镇江溧阳、河北辛集县、江西兴国、山东定陶县、湖北阳新、河南邓县以及浙江湖州、桐庐、庆元等地。其中漆桥孔氏是苏南孔子后裔中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至清嘉庆十年(1850)已是“万有余丁”。

  孔泗:平阳派三支之祖,又名塾,字洙源,隐居瑞安大日。传至五十一世、五十八世、五十九世、六十一世等后裔时,分别徙居吉林省滨江、江苏省当涂、江阴县、安徽庐江和温州各县,如瑞安市顺太乡泛浦,下村、增家垟、温州龙湾四甲、平阳湖岭上岙、苍南龙港新渡街等。三支有38488人。

  孔子世家平阳派在宋元时期成为平阳当时的大族。当时平阳有谶语云:离山脚断,青紫两岸。前代县志解释说:岭门山中断为路,岭门两旁有溪,南通坡南,北通城南,山下两岸孔氏世族多仕官。宋室南渡后,朝廷倚重江南孔氏,平阳孔氏的出仕人数不断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考中进士和赐进士出身的有20多人。入元后,朝廷对圣人后裔的优惠政策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不但蠲免杂徭,平阳孔氏后裔还取得了与曲阜孔氏同样的权利:经过山东孔府衍圣公的举荐,即可白身入仕。但仍有许多平阳孔氏后裔通过科举获取功名。有元一代八十余年,温州考中10名进士,平阳4人,平阳孔氏两人:孔克表、孔旸。故当时有“九子青云共一门”之誉。宋元时期,平阳孔氏有80来人出仕。大多担任教授、教谕、学正等学官,也有一些担任州、县行政长官,他们关注民生疾苦,发展当地教育事业,深受时人称誉。他们认为“教授官虽卑职,则儒师职也,诚能得英才而教育之,以称明时兴文右儒之意,其功异于他官奚翅百倍”。正是这种责任感,在从事与教职相关事务期间,他们都能恪守孔子祖训,尽职尽责,推动了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宋元时期平阳孔氏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以平阳为支点,辐射江南地区的一个儒学传播中心。所以说,南迁平阳的孔氏无疑是浙江温州孔学(儒学)的最早传播者,这也是平阳乃至温州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平阳孔氏家庙

  孔子世家平阳派属于孔氏长子长孙派,故平阳孔氏家庙的地位颇为重要。

  平阳孔氏家庙,又称宣圣庙,据家谱记载:“平阳孔子家庙,肇建于北宋。时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访江南孔氏嫡派子孙,孔桧四世孙孔奎字宗闵,特赐同学究出身,历仕终司卿农少卿护军,仙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孔奎立朝十载,清正不阿,学问宏博,善于诗文。宋仁宗遂赐立家庙”。目前所知,平阳孔氏家庙为浙江乃至江南敕建最早的孔子家庙。

  目前,由孔子世家平阳派筹建的平阳孔子文化礼堂,已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平阳孔子文化礼堂坐落于昆阳镇临区村三大寮,是集孔子纪念馆、孔子学堂、孔子文化礼堂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建筑。

  平阳孔庙

  平阳孔庙的遗址就是现平阳实验中学,原平阳第一中学。学校门前是宕前河,大门进口有一对旧石柱,雕刻着一对龙凤,还有一座长20余米的泮桥,泮桥横跨一个不大的泮池上,学校后面是美丽的凤凰山。

  平阳孔庙亦称平阳学宫,是官府修建的庙堂与学馆合一的场所,既是官府每年春秋丁祭的地方,也是县府培养学子的最高学府,有着祭祀先圣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平阳建县时,即建有孔庙。唐初,平阳孔庙在证真寺以南(今昆阳镇坡南东岳观后面),但当时还没在孔庙中设地方官学,故规模不大。北宋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根据大臣范仲淹等人建议,“诏州县立学”,县学开始创建。由于原孔庙规模偏小,场地狭小,不利于县学发展,北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士绅陈舜韶效仿范仲淹献宅建学宫的壮举,率族人主动把县城东南凤凰山下世居的50余亩土地捐献给孔庙作庙基。时任平阳县令沈悚将孔庙(学宫)迁建于此。绍兴年间(1131—1161),曾往南迁至离县城10余里的安洋,后因道远,“复元佑旧址”。

  平阳孔庙(学宫)地处凤凰山之阳,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块风水宝地,周围环境清幽秀丽。清同治七年(1868)镌刻的《重浚七弦溪记》石碑上曾有这样描述:“平邑学宫,依城南凤凰山下之岩为凤嘴,左右山坡为凤翼,有飞腾之象焉……其萦洄学宫如带者,则有七弦溪,所以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平阳孔庙(学宫)在千年岁月里,几经沧桑,其他地表建筑绝大部分已荡存无遗。如今只有泮池,还有宋、明、清时期的遗物——两对鲤鱼化龙石柱、一对残破的石狻猊和数块历年石碑,以及大门外的“腾蛟”、“起凤”残缺牌坊,依然矗立在校园,仿佛向后人诉说着那悄然逝去的岁月。

  平阳派《宗训》《宗规》

  孔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宗训传承,平阳派孔氏家族除了遵守山东曲阜的族规外,还自立《宗训》《宗规》。

  平阳派《宗训》:“祖有明训,最乐子孙命……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匪法而犯官刑,毋持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损门庭,毋为赌博而荡产业,毋纵淫僻而陨家声,毋耽由蘖以乱厥性,毋习游惰而忘治生……”

  《宗规》里对谱牒的保管、使用作出了规定,称宗谱“须选择贤能子孙存管,每年届暑择日请晒。不许擅开以杜私增等弊端,违者责罚”。对祀产作出规定:“轮流必依房次,不许恃强欺弱。”以及“不许盗卖,倘有修理祠墓等项费用不足,无所处置,须酌议停贮出息,以应公用。如出息有余,须择其丰裕殷实者管理积贮,以为未之费,倘有不肖子孙假公度私,贪食众财,不唯宗族指责,而且先灵摈斥,理所必然,审之、戒之”。

  《宗训》《宗规》规劝和规范孔氏子孙后代诚实为人、礼貌待人、勤业好学和尊章守礼,这既是孔氏子孙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也是当今社会仍要提倡和践行的准则。

  平阳祭孔活动

  根据《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及《平阳县志》《孔子世家平阳派家谱》记载:“春秋二丁文庙释奠毕,合族致祭”,“例有守祠生以奉祀事”。每年古历二月、八月的丁日为祭孔日(古历二月初四和八月初八),称为“丁祭”。每逢丁祭,府县官吏、举人、秀才、府学、教谕齐集平阳孔庙,进行祭孔,仪式隆重、庄严肃穆。其程序为先鸣放礼炮、放飞禽,接下来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项。礼毕,再孔氏家族成员祭祀。孔氏家族有专门管理孔庙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以及重大祭祀安排。朝廷还恩赐良田,供佃户租种后上交稻谷或银两,作为孔庙祭祖、作东(安排祠堂摆酒席)及日常开支之用。

  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5年,中断百年之后的平阳祭孔活动重新举办,由平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世家平阳派长支联谊会等在平阳实验中学(原平阳孔庙)举行祭孔大典,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领导以及平阳孔子后裔330余人参加。平阳祭孔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分别被列入平阳县、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的平阳祭孔活动报道还被浙江省文化厅录用发布。

  平阳孔子文化,在平阳千百年的岁月长河里闪耀着独有特色的文化光辉。在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势下,平阳迈开了以生态化、人文化、道德化为发展理念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平阳孔子文化也将焕发新的生机,为平阳的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增添浓墨淡彩的一笔。

网络编辑:谢天涯

平阳孔氏:孔子后裔十二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