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国之艺术瑰宝平阳木偶戏

2018年12月24日 15:54:13 来源:平阳新闻网

  洪玉畅

  平阳是戏剧之乡,继宋代东瓯才人,书会子弟之后,历代名伶辈出,奔走于浙南、闽北各大梨园,因而更有“平阳出戏子”之说。自明末清初至今,一直活跃于平阳戏曲舞台并扎根雁山鳌水的大剧种有高腔、昆曲、木偶戏、乱弹、和剧、京剧、越剧等七种之多。尤其是被誉为“戏曲之祖”的木偶戏,传入早、门类全、戏班多、传承好、影响广,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扩展项目)名录,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平阳文艺的金名片。

  

合影

  

  据史料记载,平阳木偶戏即傀儡戏,源于汉代,早在南宋时随宋室南移,艺人纷纷南下,随后即传入平阳。其依据有三:首先是平阳提线木偶戏、布袋戏的舞台对联均为:“汉陈平创造傀儡戏解平城之围,天元帅传承木偶技艺从古到今。”可以印证;再则,平阳各木偶戏世家的厅堂里都立有木偶戏神的雕像或牌位,上书:“杭州府铁板桥头风火院天都元帅”,可见它是从杭州铁板桥头传入。其二是温州九山书会所演的宋南戏《张协状元》中第五十三出提及“傀儡戏舞鲍老”的场面可为一证。据平阳木偶戏老艺人许家卿、张增周、卓乃金等人口传记录,宋末元初温州南戏诞生,使木偶戏从原来以歌舞演故事,逐步过渡到以戏曲演故事,同时使南戏也从木偶戏的歌舞形体动作中得到启示,南戏《张协状元》中的第五十三出就是借用了木偶戏《舞鲍老》的歌舞场面,同时还借用了木偶戏的人物造型和表演身段、动作等。木偶戏也大量吸收了南戏剧目及音乐唱腔。在南戏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木偶戏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平阳木偶戏演出剧目中,相当部分移植于南戏。第三是从现存的温州有关木偶戏的史料中也可提供一定的证据。明姜准在《岐海琐谈中》载:“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明朱谏《观傀儡戏十首》之一道:“小女群看傀儡场,风飘彩袖各郎当。锦棚不觉灯花落,又报东方晓日光”。清雍正年间贡生张纂毋在《船屯渔唱》中记家乡事:“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与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由此可见,当时平阳民间木偶戏盛况。

  

留念

  

  平阳木偶戏,自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其几度繁华,几度寂寞。其中,明清两朝是它的鼎盛期,那时平阳木偶戏在民间星罗棋布,南、北港山区和半山区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木偶戏班。直到民国,木偶戏的“戏剧之祖”的地位如故,每逢与人戏同时演出时,人戏要先让木偶戏开演。人戏演员称“戏子”,木偶戏演员称“先生”。那时全县仅提线木偶戏班就超100个。

  

造型师与他的偶戏人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平阳县文化馆组织全县木偶戏艺人学习党和政府“戏改”方针政策时,全县提线木偶戏班75个、布袋木偶戏班100余个,还有杖头木偶戏班、药发木偶艺人等,参加培训学习的木偶表演艺人500多人。当时就有平阳新民提线木偶剧团;平阳天然提线木偶剧团;平阳和平提线木偶戏剧团三个县管专业木偶剧团。故而平阳被称为“木偶戏之乡”名副其实。文革时期,文艺界遇到十年浩劫,平阳木偶戏也不例外,不仅民间木偶戏班被打成“封资修”不能演出,艺人遭受无情打击,就连起源于麻步乐声社傀儡公班,后来更名为平阳县新民提线木偶剧团,最后成为平阳县木偶剧团的政府办的专业剧团,也被解散,演员下放到服务岗位进行思想改造。

  

木偶剧

  

  欣逢1978年拨乱反正,改革春风吹拂祖国大地,1979年平阳县政府又重新组建平阳县木偶剧团,加大硬件投入,抓好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老艺人随团带徒和招考学生专业培养,以及与戏剧学院合作办学等途径,解决木偶表演和制作的技艺传承的人才问题。如今我县有木偶戏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0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9名,县级3名。曾荣获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市级奖项300多个,1998年荣获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最高荣誉奖,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木偶戏保护传承基地和温州市文化建设示范点;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平阳木偶戏曾多次出国,到法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西班牙、墨西哥、俄罗斯、克罗地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南非等近20个国家交流演出,名声远播,为国增光。平阳木偶戏曾两度晋京,参加全国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和汇演,摘金夺银,一鸣惊人,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好评。2003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金狮奖”大赛,荣获最高奖“金狮奖”双金奖。

  

表演

  

丝线传情

  

  平阳木偶戏经历代的传承和创作、改编、移植,演出剧目丰富,共积累了300多部,包括单本戏、连台本戏、折子戏、现代戏以及木偶小品节目等,并且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和环保、廉政等现实题材作品,形式多样,天上人间、上下五千年,五花八门,无所不及。经过800年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平阳木偶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以提线木偶戏为主,融入杖头木偶、布袋木偶、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提线的传统基本线规可以归纳为“三线八法三要素”,即上线(头背线);中线(腹笼线)、下线(腿脚线);提、转、钩、挑、甩、抢、闪、摇等“八法”;稳、准、细“三要素”。平阳木偶戏在唱腔上,除儿童剧采用儿歌外,主要是广为吸收当地高腔、昆曲、乱弹(瓯剧)、和调(平阳和剧)等戏曲音乐,乐器运用上,在采用传统民族乐器为主的基础上,在儿童剧、神话剧以及现代剧目上,融入西洋乐器和电声配器,以丰富乐感。平阳木偶戏人物造型上,在坚持木雕和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塑膜和泡沫、铁艺等新材料和新工艺,在人物脸谱设计上,积极吸纳卡通、动漫等人物造型,人物身高已从明清时的20-30厘米发展到今天的80厘米,布线也已从初始的7条发展到如今的30多条,表演技法更加成熟细腻,提线技法达到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舞美、灯光设计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新光源运用,一改传统的平面舞台和短线提线操作模式,大胆创新,采用现代三维立体的大舞台和长线操作,扩大表演空间,丰富表演层次,净化表演场景,提升综合表演艺术,积极搞好保护传承,出人出戏出精品,使平阳木偶戏这一国家级艺术瑰宝更加璀璨亮丽!

网络编辑:张超霞

国之艺术瑰宝平阳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