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元代温州理学萃于平阳(下)

2018年12月19日 10:25:02 来源:平阳新闻网

  黄进峰

  元代平阳理学大家除了上述的陈刚、章仕尧、史伯璇外,尚有以下未见于《宋元学案》但杂见于《瓯海轶闻》《弘治温州府志》《东嘉先哲录》《东昆仰止录》《霁山集》《柳贯集》《贝琼集》等著作的平阳籍著名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四·汪鼎新》记载:汪鼎新,字镇卿,一字进卿,号“桐阳”,万全乡湖阳人,侨居永嘉。少孤力学,精通《书》《易》两经,善写文章。宋亡,受元政府聘请,出任温州路学录及平阳州学教授,并在任上辞世。著有《桐阳小稿》二卷。

  汪鼎新属宋末平阳著名人物,为温州儒学宗师。他与林景熙为友并有诗歌唱和,其女嫁林景熙弟子孔文栩为妻,为孔克烈之母。

  汪鼎新虽未入《宋元学案》,在元初,汪氏得到浙东宣慰使鄱阳李思衍(字两山)的器重,被举荐出任教职,为温州及平阳培养了大批的才识之士。《弘治温州府志》《东嘉先哲录》都为他列有小传。

  朱子昌,民国《平阳县志》无专传,今据《瓯海轶闻》转引《苏州府志·流寓》叙述如下:朱子昌,字可大,温州平阳人,晚年迁居吴郡。任江阴郡学博士,由于被人举荐,元政府授予他浙西道儒学副提举官职。他慨然以兴复儒学自任,门人称他为“鹤皋”先生。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葬在苏州长洲县枫桥龙山之原。子名朱梓端,有文章品行。

  朱子昌,名未登《宋元学案》以及《东嘉先哲录》《东昆仰止录》,事迹隐晦,不知其具体的学术承传情况。他虽是平阳人,但在外任高级教职,传播儒学,一定有他的学术来源及入门弟子。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五·赵良震》记载:赵良震(1307-1383),字伯起,别号“东谷”,宋宗室郯勤孝王宗惠八世孙。六世祖赵士霦官武翼大夫、主管台州明道观,建炎时,跟随宋高宗南迁,遂居平阳。曾祖赵汝弼,在南宋任杭州於潜县主簿,祖赵崇桂为南宋太学内舍生,父赵必森不仕。良震少年好学,酷嗜书籍,昼夜不倦。父母担心他积劳成疾,把他的书撕毁,拿棍棒打他也不济事。于是,只好卖掉一些田产供他读书。20岁时,他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到处与有名望才学的人相交识,因而见识广阔。回家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皆未得中。于是,干脆弃去科举,家居养亲,从事著述。著有《易经通旨》《书经通旨》二书。精研《程氏易传》《朱子易本义》《蔡氏书集传》,取经文意义近似者,比类条析,凡天文、地理、制度名物、性命道德、阴阳鬼神以至于先儒训诂,凡有所疑义的,无不辨决。当时,四方之士闻风皆来受学。

  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人才多所造就。洪武初年,累次被荐举,他都没应诏。门弟子有的居身台阁,有的致位郡邑,皆能称职优秀,官声籍甚一时。洪武癸亥(1383)卒,享年77。

  赵良震,也是个《宋元学案》以及《东嘉先哲录》《东昆仰止录》失载的人物。他的事迹主要由明初苏伯衡《苏平仲集·东谷先生赵君墓志铭》所载。门弟子可考的仅吴礼一人。吴礼元代时曾官永嘉儒学教谕。良震子友尚也是个立志向上、可称道的人士。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五·孔文栩》记载:孔文栩(1276-1323),字周卿,父淇孙,为南宋咸淳年间上舍释褐进士,任官淮东制置司干办公事。文栩少年时,受经于同邑林景熙,学诗于瑞安张龙泽。长大后游学四方,投拜翕县方回、淮阴龚开、钱塘仇远、奉化戴表元、永康胡长孺之门,闻名当时。元延祐初年,朝廷让他署理义乌县学教谕,秩满,改任池州路学正。属下贵池县学与当地土豪争渔池,府署长久无法判决。肃政廉访司让文栩与县主簿共同处理此事。土豪认为文栩是个学官好欺弄,想倚仗主簿决事。文栩诘问道:“据记载,那地方不过一汪浅水,哪会有桥梁架于中流?”于是,把土豪所侵之地归还给学宫。该路同知与知府不和谐,诋毁知府以及学官。文栩认为这是个是非之地,于是,拂袖辞官。当时,郭贯在吏部、赵孟頫在兵部为官,他们知道文栩的为人,就共同举荐挽留。刚好,衍圣公孔思晦也以旧资举荐文栩,朝廷特授他为吴江州教授,官阶为将仕郎(正八品)。至治元年(1321),文栩到任吴江,刚好碰上淫雨损坏庄稼,学田无收者达到300亩。州尹不听文栩的意见,一定要把欠租全部收上来。文栩无奈,只好直接向省府请求免除,得到批准。因而,大大得罪了州尹。州尹衔恨在心,日夜想找文栩的不是,两年无所得。平章政事黑驴听到文栩廉直之名,征辟他为提控案牍。文栩还未成行,竟因病辞世。

  孔文栩是孔子54代孙,是个性格严毅的人,读书人如果品质不好,他绝不与他们往来,人们都敬重他。享年仅48。四个儿子皆有出息:克熙,官长林县教谕;克烈,字显夫,两次被举荐为校官,他都辞去,年纪24岁,得了眼病,因而,隐居在南雁荡山中,以诗自遣,有诗八百首,诗集取名《雁山樵唱》,又有《考盘集》若干卷,今皆佚;克勋,字成夫,入明为侍礼郎,清河知县,劝民兴农,修废举坠,吏民悦服,后升任陇州知州;克然,官兴化县学正。

  孔文栩是个教官,学问精湛,一生皆以教书育人为职志,名字虽未列入《宋元学案》,但肯定有他学术的承传情况,不论是在平阳或外地,应该都有他的及门弟子,只是找不到资料而已。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五·孔旸》记载:孔旸(1304-1382)字子升。他自少笃志向学,聪明颖悟且记忆力超人,经史百家之学都有深究。元统(1333-1335)之间,衍圣公孔思晦举荐他出任署理永嘉书院山长,他没有去上任。他于至正元年(1341)以明于《春秋》得中乡贡,次年便高中进士第,朝廷授予他衢州录事(将仕郎)。至正九年(1349),调任处州路庆元县尹(从仕郎)。任满,就以亲老为辞,不再出仕。至正十九年(1359),中书参政布延布哈、治书侍御史李国凤经略江南,他们任命孔旸出任平阳州同知。孔旸奉命即任。

  孔旸是个注重儒家伦理教化,行仁致义的官员。他为录事于衢州时,辖下民有汪明之兄弟分家争产,官司打了好几年解决不了,而胥吏又多收贿赂。孔旸于是招来兄弟俩,问他们道:“是兄弟亲,还是胥吏亲?”兄弟俩皆曰:“兄弟是同胞,胥吏是路人,当然是兄弟亲。”孔旸于是说:“你们打官司是损害了兄弟,而肥了路人,怎么也不思考一下?”兄弟俩听了此话,立刻感悟,立马停了官司。

  孔旸在衢州任录事期间,上司把棘手的案件都交代他去处理。他都能平反疑狱,上下皆佩服他的公正廉明,并且以考核最优的表现上报朝廷。

  他任庆元县尹时,分巡御史余阙,以处州路赋役不均,举行核实,并且从御史衙门派专员下去督办,只有庆元县放心地让孔旸自己处理。孔旸于是让民以实申报田亩多寡,如果不实,罪及邻保。他立法周密,执行严格,所以人们也如实申报。这样一来,庆元县就做到“赋以田制,役以赋定”,富者幸免、贫者重困之患就被解除了。余阙把孔旸的政绩上报,并把公堂酒赏赐给孔旸。

  庆元学宫在县西大溪之北。孔旸刚到任,他想去学宫参拜,被溪水阻拦不得前。他听说此地原有“归咏桥”,已废弃数十年,便谋求恢复之。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复建成功,该桥长约二百多米、宽约十米,桥间四十九,桥上建屋,煞是壮丽宏伟。

  至正壬辰(1352),庆元西部民六十多人称贷于富民不从,民众留下借据,强行打开富民粮仓而去。富民含恨,向孔旸起诉对方强劫。孔旸同情贫民,他说:“他们吃食困难,希望活下来,这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忍心法办他们,你难道忍心吗?”富民只得含愧而退。

  庆元毗邻福建,邵武盗寇应必达侵犯县境。为保境安民,孔旸带领民兵出战会合万户石抹宜孙,把他们击退。有人想趁此建功立业,顺带把平民缚来当盗贼冒功,孔旸都把他们释放了。

  孔旸任平阳州同知时,周嗣德为州守。他不特意故作姿态,也不曲意附和周氏,一切以规章办事,君子称其识大体。佐州三年,因母亲逝世而解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平阳州归附朱元璋。孔旸与同邑陈高(曾官庆元路录事)抱着贞臣气节,俩人商量准备渡海到闽地避难,孔旸考虑到年迈之父未能成行。陈高入闽后,孔旸羁孤无俦,他整理出一个房间,名曰:“洁庵”,情有所触,唯俯仰书空而已。

  吴王府(朱元璋)参军胡深,素来敬重孔旸,想举荐他出来辅佐新朝,先以书币聘请他,被孔旸以亲老为辞推却掉;洪武元年(1368)按察佥事赵寿求贤浙东,又以孔旸应诏,他又以疾病推辞。洪武十五年(1382)孔旸卒,享年79。临终时,他对诸子曰:“我现在可以见曾祖父于地下了。”孔旸殁后,留有遗著《洁庵集》,计诗文12卷,由门弟子平阳林敬伯(与直)编纂。

  孔旸的曾祖即孔景行,曾为南宋太学内舍生,宋度宗巡视太学时,以他为先圣子孙,特赐同进士出身,授庆元府学教授,升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从政郎),宋亡后,不仕元朝。

  孔旸不但从学于元代“儒林四杰”义乌黄溍(1277-1357),还有自己的家学渊源。远的不说,单从曾祖父孔景行算起。其祖父孔士璘(玉卿),曾任永嘉县学教谕,著有《四书讲义》;父孔岑(天璧),由于翰林郑陶孙举荐,历任永新州学正,龙溪书院山长,江州路儒学教授,湖口县主簿,庆元、会稽两县县尹,以承务郎、松江府判官致仕。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六·孔克表》记载:孔克表,字正夫,孔子55世孙,与孔克烈为从兄弟。父名孔士璧,隐居不仕。克表登至正八年(1348)进士第,授建德路录事,改镇江路录事,转瑞安州判,迁永嘉县尹。元末盗贼蜂起,天下大乱。方国珍占据台州,时时侵凌我温。孔克表上安边数十策,未被采纳,于是,他弃官归里。筑室昆山之麓,标名“迂隐”,并请贝琼为他写了一篇《迂隐庵记》。

  明洪武六年(1373),孔克表被荐举入觐,朱元璋当面试他经史学问,皆称旨,遂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官及秦王府说书。朝廷设立“文华堂”,以克表与赞善大夫宋濂、正字桂彦良为之师;克表又承诏与御史中丞刘基、秦王府纪善林温(平阳陈刚弟子)共同编纂《群书类要》。没过多久,克表因“侍食失仪”的小事,被下狱,不食而卒,享年72。

  孔克表学问富赡,博览多识,尤精于史学,曾著《通鉴纲目附释》以示宋濂,宋濂称其为伟作并为该书作序。他也曾奉命出使过朝鲜,可能担任过礼部尚书的官职。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五·郑昂》记载:郑昂(1289-1358),字处抑,一字崇阳,号密庵,宰清乡上田人。年少豪侠任气,与富贵子弟田猎游嬉,及长痛改旧习折节读书,尤长于写诗。他49岁时被温州路学教授赵棨聘请为学师。他前后担任温州教职十年,受他教育薰陶的学子很多。至正十年(1350)冬,方国珍侵扰温州,次年,山寇窃发。郑昂携家人避难,崎岖山泽,备尝艰苦而未尝忧戚。至正十三年冬,温州戍卒韩虎儿发动兵变,杀死长官占据州城。郑昂预料到其首领陈安国肯定会强迫他出来为官,于是他先行逃亡到西华山中。至正十六年(1356)春,浙东廉访司佥事宋巴延布哈分巡到温,仍请郑昂出任教职。他在郡城待了一年多,于是,辞官归里,家境困苦,然不问世事。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以病卒于家,享年70。郑昂晚年工于诗,非得惊人之句不苟操笔,著有《密庵集》若干卷,今佚。

  参考《陈高集·郑处抑先生行状》,陈高(1315-1367)自称:“高辱与先生游且久,而知先生深。”似乎表明,陈高青年时曾在温州路学从学过郑昂。

  据《陈高集》,陈高弟子可考者至少有:章弼、章善、娄观三人。陈高朋友圈都是一时贤士大夫,如:孔克表、顾仲华、赵良震、郑僖、项仲升、章仕尧、彭庭坚以及林齐、何岳等。

  元代平阳学术总体上是延着南宋中晚期陈埴、叶味道的路径传播朱子理学,但也有稍稍改变,他们多少受到宋元之间浙东学派兰溪金履祥及金华许谦的影响,对经典名物进行一些考证,和清代汉学家多有相似,即由义理渐趋考证,呈现出要求义理与考证融一的姿态。

  在评论元代平阳学统时,民国《平阳县志》编者曰:“平阳人物有元一代无事功可言,而文章气节之儒数十年间项背相望,盖壅遏于上者,犹未销陨于下也。然以视乾淳时则有间矣。”

  笔者曾学习过朱子的《伊洛渊源录》、周汝登的《圣学宗传》以及熊赐履的《学统》,曾经以为他们好像都在为儒学人物的行事立传,而对他们的学术内涵描述不多。后来明白,这就是中国式的学问,我们的古代学术史编纂体例都像《宋元学案》一样,已经把学术修养印证在他们一生的行事之中了。如孔子所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

网络编辑:谢天涯

元代温州理学萃于平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