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平阳故事】四十年,农民眼中的乡村四变

2018年10月31日 09:47:12 来源:平阳新闻网

  讲述人:金喜春,1952年出生,种粮大户

  改革开放前,我们农村还是十分落后的,一个整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干到头,年底分红还不到300元。家庭妇女不但要在农忙参加抢收抢种,平时还要一日三餐做饭烧莱,抚养孩子,喂猪养鸡,缝补衣裤,勤俭节约才能勉强养家糊口。如今,农民世世代代盼望的:“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田草不用耘,吃饭不用愁”的梦想,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梦想成真。

  

  一变:每天穿得像过年过节一样

  那个时候农村经济落后,市场物资短缺,农民一年也难得能添置一件新衣服,平时还舍不得穿,只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穿一下。孩子多的人家,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老四接着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破得不能穿了,洗净晒干保留着给新生孩子当尿布。

  看现在的农村人,穿衣也跟着时髦走了,每天穿得像过年过节一样,到田间劳作的衣服也看不到一个补丁,妇女们缝补衣服的主要家务也就成了历史。

  

  二变:有了不怕风雨的家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本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农民住的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每逢台风暴雨,到处漏水,屋内地面是泥土整平的,一到梅雨季节,又湿又滑。马桶放在房间里,使用时满间臭气,盛夏两天不清理,马桶里虫都爬出来,跳蚤苍蝇蚊子很多,晚上睡觉也不安心。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新建房子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套房式、高楼层、质量好,再也不怕风雨了。有些经商富起来的农民,还到城镇买房居住了。老人们说,现在农民居住条件比以前地主、富农好得多。

  

  三变:农民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

  以前农村都是泥路和石头路,遇到下雨天泥泞得不好走,小孩子沒有雨鞋穿,有时用稻草绳绑了两块砖头套在脚上走出去玩,公路也是沙土路,汽车很少见,很多人一辈子没乘过火车,更谈不上乘飞机。农作物运输主要靠农船,农村人出行基本是步行走路,偶尔坐轮船。现在交通发达,到处是水泥或沥青路面,既美观又平坦,还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车辆来往川流不息。温州机场航班很多,很多人网上购票乘飞机,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难。

  从前,农村通迅技术很落后,外地亲友之间联系均以书信来往,如有急事到邮局发个电报或挂个长途电话,由于是人工联线,效率低下,有时候一天也联系不上。村里文化生活很枯燥,一年到头难得演台戏,听本词,看场电影。煮饭烧菜用稻草烧,餐桌上是瓜菜咸鱼为主,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孩子们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会有几天吃好菜、穿新衣的日子。

  改革开放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现在是道路通畅、茅坑不见,每个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燃气炉、电饭煲、洗衣机、电冰箱、消毒柜、电视机等设备设施齐全,基本每人都拥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很多人还在网上看书聊天做生意,农民也过上了城镇人的生活。

  

  四变:当农民不再辛苦

  自古以来,农业生产都是“面向泥土背朝天”,传统农业的拔河泥、担河泥、养绿萍,烧火泥、种油菜,担粪耙栏、插秧耘田,割稻打稻等农活长年累月接着干。当农民的辛苦可想而知,粮食亩产才五六百斤

  那时的农田和粮食播种面积比现在不止多一倍。农民在生产队常年劳作,丰收年成,所产的粮食,除了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留些种子后,分配到户的口粮也只能维持生活。如果遇到欠收年,来年“交生”青黄不接时,缺粮问题就普遍存在,借不到粮食饿肚子的事常有发生。

  改革开放到现在,农业生产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一户的土地,已经向种粮大户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经营,从2004年起,国家取消了粮食征购任务,种田农民还有各种补贴。

  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交通道路建设用了那么多的土地,但是粮食供给充足,副食品也非常丰富,没饭吃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现在还有人在饿肚子,应该也是为了减肥吧。

  现在耕田有耕作机,插秧有插秧机,割稻有收割机,灌溉有抽水机,运输有农用车,除草有除草剂,防治病虫有喷雾机和无人机,这些先进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应用,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传统农耕文化已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粮食亩产两千斤再也不是神话了。

网络编辑:张超霞

【平阳故事】四十年,农民眼中的乡村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