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经济 -> 列表

【时代印记】南麂大黄鱼养成记:从一条鱼到一个产业振兴一座岛

2018年10月27日 14:33:32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苏意伟/文 陈顺利/摄 编辑 郑振国

  从野生绝迹到生态有机鱼,从传统捕捞到规模养殖,从鱼苗成活率极低到“游”上G20峰会餐桌……南麂,将一条鱼做成了一个产业,也因一条鱼振兴了一座岛。改革开放40年来,南麂,从一个传统渔业海岛发展成拥有亿元产值的养殖大岛,更让这条鱼——南麂岛大黄鱼,享誉省内外。而这年产值1.6亿元、国内公认品质最好的南麂岛大黄鱼是如何养育出来的?今日,记者带您一同探访南麂岛大黄鱼的“前世今生”,看一看南麂三代养殖户与大黄鱼的“成长史”。

  

捕捞大黄鱼  陈顺利 摄

  

  试养——

  第一批鱼苗成活,让大黄鱼在南麂岛“香火传承”有了希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黄鱼曾是我国大众化的海洋捕捞产品。它被称为我国“国鱼”,属亚热带海域中下层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生活在6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下层,肉质细嫩鲜美、高蛋白、低胆固醇,是沿海地区的一道家常菜。

  今年40多岁,生在南麂、长在南麂的养殖户温简条告诉记者:“听父亲讲,以前南麂野生大黄鱼很多,不用走远,想吃几条就能钓上几条,现钓现做。”然而,随着捕捞强度和捕捞力量的日益增强,加之生存水域环境的破坏,尤其是一种被称为“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式——敲罟,让大黄鱼遭遇灭顶之灾,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大黄鱼资源快速衰竭,天然海域内已基本捕获不到性成熟的亲鱼。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针,大大推动了我国海淡水养殖渔业的发展,同时“大黄鱼之父”刘家富首创了人工批量育苗的核心技术,使大黄鱼“香火传承”有了保障,为大黄鱼产业化养殖创造了可能。1998年,县水产局看到了大黄鱼养殖的前景,认定这是一个带动渔民创业致富、推动海岛转型发展的机遇。因为,南麂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大黄鱼养殖优势。这座位于鳌江港30海里外的东海明珠,无论水温、盐度、生物种类,都有着极优的养殖环境优势,这里养出来的鱼最好吃。

  说干就干,1998年,县水产局从福建购进了第一批黄鱼苗。这一年,温简条的父亲——温青算等一批南麂当地渔民开始试养,由县水产局免费提供鱼苗和技术,在浅海水域采用传统网箱进行喂养。

  

  

  南麂岛大黄鱼出产的第一年,看到网箱内的几百条成活黄鱼,温青算欣喜万分,虽然成活率只有10%-15%,但他相信,在县水产局一批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以及南麂岛优良环境的一代代哺育下,南麂岛大黄鱼一定能为南麂渔民带来一片美好的前景。

  

  丰收——

  一次次摸索,一遍遍实践,科学养殖,让大黄鱼“健康快乐”成长

  清晨,一缕阳光洒在南麂大沙岙金黄的沙滩上,远处的海面上,一叶小舟满载着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鱼虾,向着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围海插杆网箱驶去。碧波荡漾中,温简条一边往网箱中撒着鱼虾泥,一边拍打着水面,一条条金灿灿的大黄鱼正欢快跳跃着。

  温简条从父亲温青算手里接过大黄鱼养殖二十多年了,如今的南麂大黄鱼已从原先的火爆脾气变得性格温顺,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相比传统近岸浅水传统网箱养殖,现在的玻璃碳纤维插杆式大网箱养的大黄鱼肉质更加结实鲜美、口感极佳,仅这‘一条鱼’,全镇年产值就达1.6亿元,而且这里养的大黄鱼品质被国内公认为最佳。”

  如此的成绩背后,是南麂岛一代代养殖户的艰辛付出。

  

  

  “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来时,还是用的3米×3米的传统网箱,一年也就几百条产量。”温简条说,当时他和哥哥温简挺承包了5个小网箱,一方面对养殖环境不熟悉,也缺少养殖知识,加上南麂水域时常有风浪天气,养殖在网箱里的黄鱼由于空间太小,经常会碰撞到网箱,伤病频繁。因此,产量一直不高。为了摸清黄鱼的养殖环境和习性,温简挺、温简条兄弟俩潜入海水中,逐步逐项摸索:哪里有水流,哪里风浪大,哪里水温合适……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养殖地点转移,兄弟俩将大黄鱼养殖由近海转向外海,终于让黄鱼安了家。

  “当时,渔民的渔排是挂靠在雨田集团的,我承包了5个网箱,眼看着下半年就要有收成了,但2005年的一场台风,让我血本无归。渔民最怕的就是台风。”温简条说,现在能放心地养殖大黄鱼,还得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县海洋与渔业局送来了养殖技术和专家辅导,让黄鱼的伤病减少了;雨田集团有限公司带来了挪威深水网箱,让养殖户们看到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希望;2013年,南麂岛还成为浙江省首批渔业互助保险试点,渔民只需要支付30%的参保金,剩余70%由财政补贴。有了保险,养殖户没有了因台风等极端情况造成损失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放心大胆地去养黄鱼。保险也让养殖户从亏损转为盈利,吸引了更多人投身黄鱼养殖。

  从3米×3米,到15米×15米,再到60米×60米;从传统网箱,到挪威深水网箱,到插杆式网箱,为了做出抗风性更好、体积更大、耐腐性更强的网箱,温简挺、温简条根据南麂特点和养殖经验,一次次地改进网箱:毛竹、钢管,再到如今的玻璃碳纤维。如今,温简条的养殖场有着近3000平方米的面积,网箱由碳纤维管制成,轻且弹性好,在海水中可十几年不用更换,仅需要6至7个工人管理,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南麂大黄鱼品质的最有力保障。“南麂岛历来就是黄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麂水域处在台湾暖流与江浙沿岸流交汇,上升流活跃,带来大量深海营养物质,也带来了更多的新鲜饵料,让黄鱼有更多的进食选择。而较大的风浪和宽敞的网箱也让南麂大黄鱼有更多的游动空间,更接近野性。慢生长才能出好品质,夏天的南麂海水高温高盐度,黄鱼生长较其他地方更慢,一般三年才能长成成品鱼。“我们讲究的是精细化养殖。”温简条介绍,让黄鱼自身保有捕食能力,在提升野性的同时,体质变好了,成活率就更高了。“好品质,让南麂大黄鱼1斤的价格卖出福建宁德6斤鱼的价格。”温简条说。

  

  发展——

  创品牌,重销售,“养殖+”,让大黄鱼越“游”越远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无线网,怀揣梦想的青年温端发像往常一样在温州汇海渔业有限公司杭州冷链仓储里开始他一天的工作。作为第三代“养殖户”,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把父亲温简挺养殖的南麂岛大黄鱼销向更远的地方。“客户对我们的南麂岛大黄鱼评价很高,平均一天都有五六万元的销售额。”温端发说, 2016年毕业后,他就前往杭州开始从事大黄鱼销售,如今,他所销售的“麂品”南麂大黄鱼已经供应至杭州的国宾馆、五星级酒店等餐饮机构,还把大黄鱼送到了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有了销路,便需要运输,可如何把一条身处南麂岛的大黄鱼活着运输到温州甚至杭州、上海等更远地区老百姓的餐桌上?这成了养殖户们需要攻克的新难题。

  “黄鱼离岸即死,市场上只有冰鲜、冰冻和卤制过的大黄鱼,从来没有卖过鲜活的大黄鱼。一开始我们运输活黄鱼时没有经验,保存手段有限,到杭州的黄鱼成活率并不高。”温端发说,父亲温简挺、叔叔温简条等养殖户开始大胆尝试,利用加压技术将活黄鱼包进氧气运输袋销售。经过不断地摸索,如今的大黄鱼活鱼运输有了一套固定的方式,存活时间也从以前的2个小时延长至24个小时。每天下午,养殖户从南麂岛的养殖场捕捞活鱼装入活水船,运输至鳌江港。在鳌江港口将大黄鱼分批装入活水车运往杭州冷链仓储。第二天上午,到达杭州的大黄鱼将在冷链仓储的暂养池内“苏醒”,恢复活力,随后打包进带有氧气的特制运输盒中,由合作的同城快递公司递送。值得一提的是,大黄鱼从被养殖场捕捞起全程不会出水、不会让其受伤,而是得到工作人员的全程细心呵护。现在,温端发销售的大黄鱼活鱼可做到杭州主城区下单最快2小时内送达。除了活鱼,冰鲜大黄鱼也深受市场青睐。

  从南麂岛出来的大黄鱼企业还有很多。洪东勇是土生土长的南麂人,也是南麂岛大黄鱼的新晋养殖户。原先在昆明从事服装批发的他一直挂念着家乡的大黄鱼,渴望回乡创业。2016年的春天,洪东勇回到家乡南麂岛,成立温州市柴屿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共10个网箱,在马祖岙外最远的区域开辟了30多亩海域的大黄鱼养殖场。今年,他的“南麂柴屿岛”牌大黄鱼已经正式上市,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他还创新大黄鱼销售模式,通过渔家乐的形式让南麂岛上的游客品尝到自养自烧的南麂大黄鱼,一饱口福、尽享美味。

  “第一代养殖户研究如何养活,第二代养殖户注重品牌打造,第三代考虑的是如何让大黄鱼‘游’得更远。”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如今,南麂大黄鱼的养殖户发展至十几户,产量也在逐年上升,“麂品”“南麂柴屿岛”……南麂岛大黄鱼品牌也有八九个,且品牌越打越响。

  为持续打造好“南麂岛大黄鱼”这张金字招牌,去年,在县海洋与渔业局、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麂镇政府支持下,当地渔民企业家成立了南麂大黄鱼协会,并出台了南麂岛大黄鱼养殖规范条例。“现在,‘南麂岛大黄鱼’的招牌正在逐步打响,我们要发挥协会的作用,保证大黄鱼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条鱼‘游’得更远更持久。”温简条说。

  为进一步推进南麂大黄鱼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提高南麂大黄鱼的产品附加值,打造“南麂大黄鱼”海洋特色品牌,打响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天,我县举办首届南麂大黄鱼节和“生态大黄鱼南麂论剑”高峰论坛。

  我们相信,南麂岛大黄鱼的明天将更加光明。

网络编辑:周昌均

【时代印记】南麂大黄鱼养成记:从一条鱼到一个产业振兴一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