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谢侠逊早年“象棋报国”轶事

2018年10月23日 10:46:07 来源:平阳新闻网

  谢作陶

  今年是我爷爷诞辰130周年。我们以无限崇敬之心,缅怀爷爷光辉的一生,追思他老人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道德风范。

  爱国主义是爷爷核心价值观,而象棋报国是他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他的一生,既是爱棋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爱棋之情饱含报国之志。他以时局为题创制各种象棋残局的独特的“象棋报国”的方式,正是他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从思想、言论到行动,时时处处闪烁着报效国家的灿烂光芒。在抗日时期,他把“象棋报国”发挥到极致,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而对他早年象棋报国的言行则知之不多。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逸闻轶事,我在这里作些拾遗补缺。

  我爷爷象棋报国始于少年。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和耻辱。消息传来,年仅13岁(实龄11岁)的谢侠逊义愤填膺,要学做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小小年纪,如何挑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大任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了答案:自己棋下得好,在地方上有名声,何不用编排象棋残局宣泄悲愤,在与同伴弈棋中宣传国耻,大家都起来反抗政府卖国。于是用棋子在棋盘上摆来摆去,最后排成形八子形残局:黑棋八子进逼九宫,意谓八国联军进攻入京,清庭无能,终以赔款求和结局。棋局编成后,看来看去,总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又配上诗:

  浩荡军声震至尊,鸮音鴂舌满天阍

  入蛮卷地罡风劲,六驭蒙尘缺月昏

  蜀道西驰悲狩出,长安东望骇兵屯

  空拳怒博成何事,锁钥终教失北门

  这个具有反帝爱国色彩的棋局,是谢侠逊的处女作,不仅在平阳棋坛传开,而且在平阳文坛也纷纷传诵。此后他以棋为戈,用诗呐喊,棋诗并茂,融于一体,形成谢侠逊象棋报国的特有风格,树立于棋坛,正是以此为雏型发展起来的。

  1906年,他进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读书不久,以“芝罘条约”为题,用棋子排成三角形残局,取“芝罘在山东登州之北三面负山”之形,寓意为纪念国耻。这个棋局暗示当时中国受困于列强的局势,在同学中表演其走法,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义愤,学校当局知道后,数次找他谈话,强令他收回棋局,并以开除学籍相威胁,他始终坚持爱国有理之主见,不为所屈。

  1908年,他在白沙河小学任教,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十分痛恨,创编了“满州炮火”残局,在学生中表演,宣传反帝、反清爱国思想,学校当局不能容忍,他被辞退了。嗣后,经友人介绍,到平阳县西门龙河小学教书,但终因他不放弃以棋局影射时政,再次丢了饭碗。

  有一天,正当我爷爷失业在家忧愁时,棋友殷汝耕奔进来说:“老兄,革命党武昌起义成功,浙江也光复,真是大喜呵”。这个喜讯是他梦寐以求的,立即拿出棋盘与棋子,把喜悦之情倾注在棋子上,排成一个“凸”字形棋局,一再推敲棋子的布局与走法,最后定局,表明黑方(指清政府)表面强大,拥有双車双炮一马的雄厚实力,而红方(指革命党)只有車,马,炮加双兵,兵微将寡,但红兵先发难,下能犯上,弱能攻强,取得辛亥革命成功的大势,这正合“武昌起义”的真谛,并配上诗句:匹夫倡议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这时又有棋友张文彬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走进来,一见棋局,心领神会,频频点头赞许,并递上手中的报纸给爷爷,说道:这是上海新到的《时事新报》,上面有个栏目专门刊登棋局,十分新鲜有趣,特带来给你一看。我爷爷接过一看,不觉眼界为之一新。张文彬见状就说:你何不将今日这个棋局寄去一试,如能在报端刊载,也可让天下棋友共此欢庆!于是三人商议定夺,马上拟好信连同棋局一道寄出。不久,他的棋局在《时事新报》上登出来了,并附信鼓励他多多投稿。爷爷倍受鼓舞,继续创制数个棋局,均蒙录用。他13岁创编的《八国联军》棋局最为《时事新报》所青睐,这个棋局因有愤于八国联军功陷北京的奇耻大辱,被当作悬奖征答登了出来,残局答案似雪片般飞向报社,为数甚多的进士,举人,名流,国手,教授,编辑等,都踊跃应答,一时轰动全国棋坛。经评选结果,吴县举人潘定思居榜首,《四明日报》主笔冯友笙列第二,北大中文系教授丹徒赵云森为第三。此后这三人与谢侠逊书信往来甚密,诗文互赠,切磋棋艺,竟成棋坛四友,结成莫逆之交。从此,谢侠逊的寄时事于棋局,巧妙运用棋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将象棋与爱国相结合,独创象棋报国这一爱国形式,深受棋坛和各界人士的赞赏,“爱国棋手”的美誉也从此蜚声四方。

网络编辑:谢天涯

谢侠逊早年“象棋报国”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