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细雨槐花落满庭——民国时期平阳才子张真园

2018年10月15日 10:08: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骋

  今年是平阳中学建校八十周年,其首任校长是张真园。张真园,县城南门东坑人,书法家,是民国时期平阳有名的才子,其一生的经历值得写下来,留些记忆。其住处古色古香的门台还在,让人留连低徊。

  

张真园

  

  县城南门通往东山山麓公路的东坑巷路呈Z字形,很曲折,拐弯处窄如咽喉。路上铺着光滑的青石板,不知走过了多少人。在东坑巷中间的右边有一条小路,走上去,曲径通幽,来到一个斑驳的门台前。门台里靠墙处有很一株很茂盛的桑树,绿油油的,歪斜着,怀疑是主人故意种歪了,当篱笆用。桑树上边的枝叶紧挨着左边楼房,这样人差不多只能佝偻着进到里面的院子,大有“隔断红尘三十里”之感。这庭院就是以前张宅的中心位置,据说张宅四面曾有四五个门台,规模很大,有后花园,很漂亮。张真园有首诗曰:“细雨槐花落满庭,窗前梅子大如星。十年旧恋从新理,一瞥春愁肯又经。始老红情犹怒茁,更多生意供温馨。莫怜吹皱江南雨,百岁柔波几次青。”诗作的背景应该就是他家的庭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真园出生于昆阳一个贫穷的家庭,比张鹏翼先生大一个月左右,其父是生员(秀才)。他最小,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在他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其兄身上。后来大姐张素娥嫁与县城祝家的祝文衡(号恪斋)为继室,从此他接受其“财主”姐夫的资助,走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祝文衡曾在温州府学读书,也是秀才。他在县立高等小学(即今县小)毕业后,为了生活,即去鳌江厚垟村小学教书。一年后,因为收入只够他自己一人糊口,就请求姐夫的救济,考入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1921年夏,温师毕业,他家办了隆重的毕业酒,亲戚和张氏族人来吃酒的人很多,都包了很大的红包,因此有“赚”,共大洋五十多元。他就征得母亲的同意和大哥的支持,到上海考入了国民大学中国文学系。因学费接续不上,读了一年半,只得休学在家。1924年春,经朋友陈今素介绍,去广东海南中学任国文教员,从此天南海北,天涯海角,北到关外的辽宁沈阳,“北上广”,都有他的足迹。到1949年,除了中间四年在丽水没教书,二十多年都是“教书匠”。

  

全家福

  

  他先后在各大城市教过书的学校,上海有国民大学附中、上海工商大学(系国大改组),杭州有浙江五中、杭州私立建华中学,沈阳有东北大学(任文科词学讲师)、辽宁省立第三高级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只得入关,开始“北漂”。1932年春至1937年夏,在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北平(即今北京)整整教了六年书,教过的学校有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北平市立第四中学、北师大附属中学、北平成城中学。课程除国文外,兼教中国文学史、国学概论、修辞学等,也编著了一部《中国文学史》,同时有了女儿,取名小燕(古代燕京即今北京。儿子天祥,初名成宁,在辽宁出生)。

  1937年抗战爆发,回平阳。翌年,经温师同学陈铎民介绍,在温师任国文教员。1938年12月,平阳县长徐用创办平阳县立初级中学(即平阳中学),校舍建筑委员会成员有黄庆瑞、萧汉杰(谦牧)、温怡(秉民)、吴勃(孟晋)、游越生(鸣銮)、张真园、朱君爽等人。1939年,校舍建成后,他任平阳中学第一任校长。不久,自认为资格不符,辞去校长一职,1940年到丽水工作。1945年,平中校长姜柏先聘请他回校任高中部国文教师,直到1949年。

  作为书法家的他,与住在附近西坑的诗人陈天孩、画家苏昧朔都是同学,都是芳邻,关系很要好。1941年,陈天孩有《晤同学张真园夜话值雨》诗:“悠悠二十年间事,流水浮云百感生。未到奇穷犹有债,非关真隐却无名。江山如此自今古,朋旧相逢都老成。黯淡灯前话桑海,忽闻夜雨作秋声。”还有《送别真园》诗:“一笑天涯汗漫行,水云到处片帆轻。人皆金石求文字,我有楼台志姓名。灯下莫忘愁共话,尊前谁遣醉难成?秋风不起鲈鱼思,瑟瑟翻为惜别声。”诗人在西坑卧龙楼的楼名是由他题写。苏昧朔给他们两夫妻画像,他自己在上面题字。

  1946年,他母亲不幸去世,因他不善于理财,平时开销也较大,入不敷出,一时寿衣棺材竟无从着落,两夫妻只得各预支一个月薪水,才备办成。安葬费还没有,又只得靠“呈会”筹到钱,才安葬了慈母。经此打击,他就不随便给人写字了,自订润例,开始卖字,两年后才还清债务。

  他自述道:“一九四六年,我回到平阳,故乡父老以为我到过北京,到过广东,而且也著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写写楹联、条幅,有时也做几首诗,而且又当过当地中学的首任校长,所以他们总是另眼相看。看我像一个文人雅士,看我像一个读书才子,看我像一个书法家、一个诗人,另有一流人看我当做地方绅士。因此慈善机关募捐缘起的发起人中,也有我的名字。某某中西医开诊所的通告内介绍人中,也有我的名字。因此某某老先生的寿启,某某前辈的讣告,也有叫我题签,说是借重增光。其实我仍然是我,仍然保持教书匠的本色,我何尝重了几分!”

  

全家福照片后面张真园题字

  

  他对自己处境的窘迫还感叹道:“又因我在外奔走多年,会说几句南方人说的北京官话,因此新官到任接风的筵席上,也拉我去陪客。旧官去职欢送的筵席上,也拉我去送行。可怜我是一个穷教员,当酒阑人散,酒馆的东家拿着派分单向我收取派分时,我曾经有一次拿一只大雄鸡去抵债。东家拿鸡走了之后,还被我的妻似骂非骂的说:‘好高!”其实,我仍然是我,仍然保持教书匠的本色,我何尝‘好高’!”

  1949年5月12日,平阳解放,由于平中不少学生去参军参政,人数本来就不多,因此班开不起来,高中部结束,他没有工资可领,只得到温州城区“赧颜卖字”。开始人家对对联、条幅的兴趣很大,生意不错,后来就不行了。他就向平阳县人民政府写信,要求介绍工作,县长戴尚义写信给温州专署专员李荣村,推荐他,因为学校教员都已聘好了,只好去登记成失业人员。也曾向当时在北京主管文物工作的郑振铎写信,回信说可以安排工作,但因为没有旅费和御寒的衣物而作罢。1951年3月,他总算到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教书,可到了是年的土改,在平阳被错划为地主,成为“五类分子”之一,就因为他房子较多,有花园,以前是地方上有名的绅士。他没有田产,只有上辈留给他的半座老屋(共四间,后来三间被拆建成工商局宿舍)和一个花园。另半座是郑锡章的,他会算命、打卦,是西门郑得标将军的孙子,解放前从张家另一份买来。从此他书没得教,经常受批斗,不在话下。

  1959年初,他一个人被下放,回平阳老家,到铁岭大队务农,有一个侄女烧饭给他吃。老屋分给大家住,他住保留房。有时他在自家花园的树荫下培植菜栽(即菜苗),大队说他连人也是大队的人了,那花园就归公。平时他喜欢喝浓茶,一年要买好几个铁皮箱的茶叶,家里烧着火炉,开水接着供应,一天不间断地喝。这下子不妙,如到城东白垟周种菜,带一壶茶去,很快就喝完。没办法,他只好与农民一起喝水,也变得豁达了,不大讲究。其实他身体已不适应,本来有胃病,再遇上饥荒的年代,是年11月19日就与世长辞了。

  他能诗工书,擅长行书,不但在平阳有名,在温州也是很有名。当年温州剧院的四个大字就是他写的,在瓯海中学里,用四大张《人民日报》写,不用放大,还有南洋照相馆的招牌字也是他的手笔。《刘绍宽日记》中有多次写到他,如1938年5月23日:“上午送蔡寿诗,过陈天孩,交与张真园书之。”刘绍宽自己写的诗也请张真园书写。又1939年2月22日,刘绍宽儿子刘缙代其父宴请回乡的数学家苏步青,张真园也是重要的陪客之一,《刘绍宽日记》:“昨苏云程步青来。云程为浙大数学主任,浙大迁广西宜山,云程未赴,今始往。云须由金华乘铁道,三日夜可达桂林。今午小儿缙邀与聚餐,张真园、曹亦藩、张迪生、杨菊人、邱国英、苏达夫诸君均来。”2015年出版的《平阳名人书画选》一书中有张真园的一幅对联,曰:“芳洁欲师陶靖节;湛冥略近蜀君平。”陶靖节就是陶渊明,君平就是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成都人,隐士,在成都市井中以给人算命卖卦为生。上款“杰民仁兄雅正”,杰民是郑小同先生的父亲。下款“丁亥长夏真园”,丁亥年即民国三十六年(1947)。

  张真园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天祥,又名惕乾,拍片医生,现住上海,育有两子四女。女儿张小燕,住温州,其夫丁春霖,是《温州日报》原总编辑兼党委书记。

  (撰写此文,得到张蕴华、张小燕、丁千三位女士的大力帮助)

网络编辑:周昌均

细雨槐花落满庭——民国时期平阳才子张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