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元代大儒章仕尧略考

2018年10月08日 10:40:59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新祥

  宋元时期是平阳文化兴盛的一个时代,时称“东南小邹鲁”。北宋国家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南宋以后,浙江作为朝廷偏安之地,迎来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南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期。浙江已成全国文化教育之中心,讲学、研讨之风极盛,进士及第者众,从此得名“文化之邦”。而南宋温州作为次辅郡,南北移民不断徙居于此。这一时期的温州,人才辈出,文风尤盛,被称为“温多士,为东南最”。

  温州著名学者洪振宁先生认为:温州文化的个性有个特点,自宋代以来,温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群运作”。元朝,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不到90年,温州人再创新业绩,文化事件可记载的不少。而平阳在元代出现了儒学大家集聚的一个现象。像著名的元代儒学大家史伯璇、陈刚、章仕尧、汪鼎新、赵良震、朱子昌等人,举进士有郑禧、孔克表、孔旸、陈高、项仲升、俞端六人。他们著书讲学,学生众多,在元代的温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浙江以及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连中丁巳、庚申乡贡

  章仕尧,字时雍,号清所。元代平阳州县城(昆阳)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温州(平阳)大儒,其生平事迹见载于黄宗羲《宋元学案》《大明一统志》《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以及明、王朝佐《东嘉先哲录》和清、孙衣言《瓯海佚闻》等典籍里,但其总体记载简略,因此,有必要发掘史料,介绍一下这位元代著名学者章仕尧。

  元代的平阳是个大县(包括今天平阳、苍南两县及泰顺县南部),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由县升为州,隶属温州路,元代平阳州是平阳(苍南)历史上的最高建制。当时在平阳与章仕尧同时互相研究理学的同乡好友有史伯璇、陈刚、汪鼎新、赵良震、郑元圭、朱子昌等人。章仕尧是个举人,而上述几人(如陈、赵、郑)却考运不佳。元至元延祐甲寅(1314),科举开考后,章仕尧连中丁巳(1317)、庚申(1320)省试(举人),但却未能更进一步成为进士,甚为遗憾。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中《横山孚德庙碑》一文载:“至大己酉(1309)重建庙门,儒士章仕尧撰上梁文,梦侯慰谢,道及科目事,则日:‘遇虎当兴,蛇猴亦起。但未睹其头角耳。’至元延祐甲寅(1314),科举开,丁巳(1317)、庚申(1320),仕尧两中省试,悉符所言。”此事说的是永嘉县重建横山孚德庙,当时章仕尧为之撰写上梁文,梦到庙神,说道章仕尧参加科考一事,候神告诉他,如果是虎年科考,必然兴旺,若是蛇年猴年,也是必定考取。果不如其然,章仕尧分别于元延佑四年即丁巳年(1317)(蛇年)、元延佑七年庚申(1320)(猴年)两次考取举人,令人称奇不已。

  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三场文选》所见江南三省乡试名录中记载:“江浙、章仕尧,延祐丁巳(1317)、第十九名,温州路。”另在南开大学李超的论文《元代科考文献考官批语辑录及其价值》中《新刊类编立举三场文选辛集》卷一《江浙丁巳(1317)乡试《拟唐吏部侍郎韩愈除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诰》批文载:“第十九名章仕尧初考,许教授应祈批: “措词明整,颇得诰体”。覆考顾教授批:“严整可观。”考官杨照磨志行批:“终篇无疵”。三位考官对章仕尧考卷评价很高,显示出章仕尧深厚的儒学底蕴与学识,终可连续两次中举。

  章仕尧中举后,曾官永嘉教谕。但其事迹记载极少,笔者目前仅查阅到在元《柳贯诗文集》卷十一中有《故宋宣教郎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林公墓碑铭并序》记载有“.....于是堂为处州路儒学教授,以其友乡贡进士章仕尧所次事状,千里具书致币请铭。”林璹,永嘉人,字寿玉,景定三年丙科进士,调常州司户参军,再调福州观察推官,官至枢密院编修。宋元易代之后,林璹归隐家乡。卒于元贞丙申年(1296),享年五十八。与章仕尧乃是至交。去世后章仕尧代为其向时著名学者柳贯请铭。

  柳贯(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学家。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浦江)人,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

  

  章仕尧的学术思想

  章仕尧交往之同时互相研究理学的同乡好友师友俱为当时名士,如史伯璇、陈刚、郑如圭、陈高、项仲升、郑僖、吴子中等。据陈高的《清芬阁记》记载,元中后期温州的名士如郑僖、项仲升、章仕尧、彭庭坚都曾经是清芬阁的座上宾,他们之间讲学讨论,互相借鉴,吟诗酬唱,关系很是融洽。

  章仕尧在学术思想上属于朱学,其精通经史、深入《四书》阃奥,研精覃思,章分句析,发明传意,释然通畅。他重视学术思想对政治的作用,认为“时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纯疵”。批评当时《四书》的研究只“释工夫,不释效验”。在学问研究上,认为“不谬不悖,不是知意;无疑无惑,正是知意”。识者以为名言。至今其徒言义理之学必称仕尧云。时温州大儒史伯璇评说:“意者天地著,鬼神幽,幽者难知,三王已然,后圣未然。未然者,难知,故二句但从难知者言之尔。清所章先生尝谓:‘不谬不悖,不是知意;无疑无惑,正是知意。’故此结之也。”黄宗羲《宋元学案》中把他和史伯璇、陈刚三人归入朱熹、叶适门人陈埴的“木钟学案”中。

  “木钟学(案)派”,南宋朱门弟子永嘉人陈埴、叶味道所创学派。因陈埴取《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间者如撞钟”之意,作《木钟集》,以问答形式阐发程朱理学思想,故称所创学派为“木钟学派”。此派“墨守师说”,以阐发程朱理学为主,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一些思想,形成自己学派的特色。他们以“阴阳二气之聚散”释鬼神之理,认为“气聚则始而生,气散则终而死。聚而生者为人,散而死者为鬼。有聚则必有散,聚散本一理也”。认为“贤者之死而致生之,则其鬼神;不贤者之死而致死之,则其鬼不神”。指出“死而气散者,其常也。若不得其死,郁结不散者.其变也”。“其气不散,为妖为厉”。强调“设为宗祧”“教民亲爱”,为暴死者立嗣以奉其后,“庶乎鬼有所知,而神始安宁矣”。

  此派推崇义理之学,认为“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中窒故也;义理之学至约而无穷,中明故也”。尤重“心”“性”的探讨,认为“心体昭融,其大无外.包具许多众理,是之为性,性即理也。理有未穷,则心为有外.故尽心必本于穷理.盖谓穷究许多众理,则能极心体之昭融而无不尽。性与天具是一理”。认为“性者人心所具之天理”,但由于人们“票赋之不齐”,故又分为“义理之性”和“血气之性”,“仁义理智者,义理之性也;知觉运动者,气质之性也”。认为圣人具有“义理之性”,其心“渣滓净尽,统体光明,具众理而该万用”。一般人众则要通过持敬慎独、向内修养的功夫,克眼“气质之性”。达到“开眼便见此理,更不持渐次安排”的境界。此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翁敏之、翁岩寿、车安行、董楷、徐霆、赵复斋、王梦松、赵景纬、胡一桂、车若水、余学古、胡长孺、陈刚、史伯璇、章仕尧、徐兴祖、黄淮等。

  

  章仕尧的学术传人

  章仕尧作为当时的(平阳)大儒,他与陈刚、史伯璇等撑起元代温州儒学的大旗,其学术思想在浙南一带影响广泛,求学者泛众,学生众多,最著名学生记载有彭庭坚、蒋允文、赵次诚等皆其弟子,而且都相当出色,后举进士者颇多。

  彭庭坚,字允诚,瑞安人,至正五年(1345)进士,官至同知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彭的弟子徐重,字宗实,以字行,闻彭庭坚承朱子正传,讲学于温州,从黄岩归之游,遂居永嘉。徐最著名的门人即是显赫于明初政坛的温州人黄淮。黄淮给徐重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到:“几冠,闻永嘉彭公庭坚承徽国文正公正传,讲学乡校,先生蹑屏负笈从之游,深有所悟,遂赘居永嘉以便力学,年渐富而学益充,负才尚气,有经纶天下之志......居无何,元运告终,弗克以展其素蕴,于是韬光养晦,设塾授徒,若将终身焉。淮童时,受业于先生之门。先生刚毅严正,教条为学规,若官府号令,赏罚勤怠,悉当其情,诸生咸知振励。”

  蒋允文,字彬夫,永嘉人,号苍岩先生,教授乡里,元末避乱于闽中,中流寓榜进士第一,辞不就仕,洪武初官温州府学教授。弟子有王蒲、徐怀玉、赵季城等。王蒲,字如蒲,永嘉人,宋儒志先生开祖十世孙。“裔自少读书,不事生产,稍长,习科举文学.年二十,执《诗经》,登苍岩先生蒋公文质之门,而卒业焉。”

  赵次诚。字学之,乐清人,宋宗室后,从章仕尧游,通经学,隐居不仕,授徒于乡里,考朱子《四书集注》章句,为《四书考义》。又历叙圣贤传心之要,上自伏羲,下及朱子,纂成一图。著有《雪溪集》。

  名师出高徒,高徒誉名师。章仕尧后被明代冯从吾所撰《元儒考略》而进入钦定《四库全书》记载。冯从吾(1556-1627),字仲好,号少墟,长安人(今西安)。万历17年进士,改庶吉士。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着有《冯少墟集》22卷,又有《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及《古文辑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通过史料的发现、挖掘与研究其学术思想,章仕尧,不愧为元朝一代大儒。

网络编辑:雷鹏

元代大儒章仕尧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