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从叶衡《魁峰戴月》说起

2018年09月10日 10:53: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崇华

  西方晓月挂中峰,

  恰际观音佛诞逢。

  魁现园光征顶戴,

  举头争认大慈容。

  

  

  这首《魁峰戴月》是叶衡《荆山八咏》第六咏,作者并于诗头小序云:“峰状如魁,戴月于佛面岩上,每逢观音诞辰,晓月适当其顶,洵天然实景也。”根据诗意,此景的看点,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那天,“红日在海初升,玉兔在山未藏。”的清晨。此时晓月的位置正好在魁峰顶上,银辉如筛,云岩明灭,观音菩萨趺坐于莲花之上,惟妙惟肖,……。

  魁峰,位于荆溪山东南麓,南距鳌江镇五里许,村后峻岭起伏,巨石嵯峨,惟独此峰,层峦叠巘,突起于群峰之上,状如魁星之神像,故名。据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宋陈彦才,建别业于荆溪魁峰院(即悟心庵前身)旁。”陈彦才,字用中,慕贤西乡莲池里(今西塘陈绛殿)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由此推算,魁峰之名沿用至今,只少有900多年历史。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有叶逢春创办“魁峰书院”于峰下;清代康熙时,叶之真、叶之瑷又予以重建。那时魁峰脚下“学子莘莘,书声琅琅”,文教之风,称盛小南。

  

  

  叶嘉棆《游荆山记》曰:“荆山去城一舍,纯石而色如泼墨。”而独魁峰下的累累乌岩,却黑中透有白斑如米,俗称“白米岩”。民国《平阳县志·学校志》:有“魁峰书院,在荆溪白米岩下。”之说,即是指此。今岩下有魁峰寺,据寺中碑载“建于清代乾隆间。”魁峰寺是否建在魁峰书院故址上,无金石之证,不可妄加断言。但村中老人又说,“岩上宋未元初建有‘白米岩寨’,称雄平阳县南。东籫后山,尚留有‘练兵场’遗址可证。”这也只是祖上口口相传,无志史可征,上不了正史,仅供豆棚闲话而已。

  叶衡,字桐嵚,(一作桐钦),十二都荆溪村(今鳌江镇西塘办事处荆溪村)人。按其《六十自寿癸丑》诗及《曳残吟稿小引》,当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民国七年(1918)尚在世。终身以教书授徒为业,舌耕之余博览群书,凡与平阳先儒事迹,山水民俗有关,皆悉心收录。民国四年修编《平阳县志》,因年迈不能参加,托儿子把手录《掌故》巨册,献于编委,刘绍宽读了赞叹不已,曰:“余展视惊为创获,且中者数事,为余所蓄终未决,编考无所得,得此而涣然释者。”生前遗作《曳残吟稿》,有诗文二百多篇,后由刘厚庄,审定八十余篇、作序待付梓。并亲自手抄一册,嘱其儿子收藏。现刘氏《曳残吟稿》手抄本,珍藏于温州市图书馆。

  

  

  叶衡对农村教育事业最具贡献的是他的《新编音画字考》一书。《现代汉语拼音》推广于解放后的1954年,旧时教学皆以反切法认读汉字,汉字的审音、察形、通义,必求之《说文》《尔雅》《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此为专门名家之士而言,而非为普通求学者所用。”叶衡根据长期农村教书的心得,编写了《新编音画字考》。此书以平阳方言读音排序,分平、上、去、入四声,同音字归于一处,每音选一个浅近字作为首字,每字下各作简单的解释,供学生及普通劳动者,识字之用。鳌江王理孚在其二序中评曰:“使读是书者,无论瓯人非瓯人,开卷了然,即知其字之音义,而其有功于普及教育者,岂浅鲜哉!”。

网络编辑:雷鹏

从叶衡《魁峰戴月》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