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锦书谁寄

2018年09月05日 10:26:11 来源:平阳新闻网

  徐宣冬

  说起来很好笑,我写的第一封信居然是帮别人代写的情书。十四岁那年,辍学跟着二十多岁的小舅父在福建的乡村里做流动裁缝,一个村落找定房东住三五日,村人自备布料,我们帮他们成衣拿工钱,没有生活便转往另一处。舅父多年在这些村落来往,和那些房东很相熟,其时,他正与某个房东女儿有来往,流徙时难免相思。舅父没读过几年书,知我会写信,工余之后的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在搭铺的小阁楼里央我为他参谋写一封情书给这个姑娘。我将舅父转述的心里话尽我所能写成书信里的文字,还分明地记得甚是一番字斟句酌,觉得是一封不错的情书,只是不知道那位姑娘收信后读到的是一份什么感觉和心绪。

  少年在外,想家是自然的事情,乡村不通电话,等到安定下来后,也写过几封家书。本来像这样的家书,只要交代清楚在外当学徒的生活,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希望父母不要过于惦记等诸如此类的话也就可以了,偏我又知道父母收信后肯定会将信拿给村里识字的人看,所以极想卖弄自己的文采,记得初一时读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提到父亲写的信中有这么一句:“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当时不求甚解,但总觉得这是极好的书信里的话,稀里糊涂地就套用在自己的家书里了。幸好识字的母亲和村里代读信的人大抵也不解此话的含义,没有人会笑话我。但等我后来返校再读《背影》这篇文时,方才明白这句话是说离世不远的意思,此后每想起这一节,除了自己觉得好笑之外,便是无数次心底下的羞惭汗颜。

  返校读书后,在山城文成一个中学就读一年,牵肠挂肚地喜欢班级一个常着红衣的林姓女生。这一年我们除了用眼神默默交流,谁也没有表露什么,只在临毕业的时候,在彼此的留言本上隐晦地留下了淡淡相思的痕迹。别离后,她继续留校念高中,我却远走他乡上师范学校,思念之情在别后潜滋暗长,书信成了我们那个暑期及此后课余最重要的期待,所有的情愫和相互的慰藉都铺洒在书信的字里行间。直到两年后我清晰地表明心迹时她却退却了,书信渐少终绝,再不联络。那一大摞纯美的书信终在离校后与一部分书籍一起遗失了,只余她清秀的字迹留在我的脑海里。

  师范毕业后,在一个边镇当中学教师,因为喜欢写点文字也做着瑰丽的文学梦,参加了一个外省的远程文学函授班,习作和老师的点评都是通过书信来完成,也有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期间结识了一位唤作燕子的东北女孩,通信三年,从写作的技法交流到爱好理想,甚是相投,随着书信往来,彼此渐渐有了朦胧的爱慕之意。平日里便翘盼鸿雁,望穿秋水,无数个静夜,聆听着窗外潺潺溪水声,独坐书案,文思如涌,字字珠玑,无限的思念铺排在每封数页的信笺里。直到某天,燕子寄来一封鸡毛信,言说只要我愿意,她便远离东北到南方小镇来。那时的我一无所有,生计艰难,联想到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所表达的生活第一要义的感受来,在犹豫了一两日之后,我充满歉疚终于回复了一封委婉拂意的信。之后仍然收到她的许多信件,她诚恳大度隐去了那份情感,希望和我继续保持着文友的情谊,但我终于渐渐疏淡,不复先前那般直到没有再回信。时隔经年,至今我仍记着这位东北姑娘在雪地里照片的影像和她隽秀而干练的字迹。

  妻原是我在小镇的同事,刚参加工作那会心高气傲,因为同住在学校宿舍,又是两对门,我们也就多了接触的机会,虽然最初她看不上我,却经不住我连续不绝的书信袭扰,终于动其心,感其情,逐渐接纳了我。只记得很多个夜晚,想着两墙之隔的人在彼处,心随笔走,笔随心游,畅所欲言,流出笔端的都是心灵独白,那些书信便都是诗情画意的好散文。因为处于追求者的角色,我便用了哀兵之策,写的信里有时便带着哀怨,还记得有一封信有这么一句:“你是一片带雨的云,却不肯落在我这片干涸的田地里……”如今想起来仍让我忍俊不禁。情书大多在深夜时写好封起,传递的法子也很多,有时乘夜静悄悄塞在她宿舍的门底里,有时瞅无人之际当面送递或托人转递,更有通过邮局邮递的……总之是想着法子让心爱的人收信时感到意外惊喜。在多年的恋爱过程中,离离合合多少回,这些书信如春雨润物,拉近了彼此的心灵,也挽留了她曾经游离的心。

  二十多年间,记不得写过多少封信,也记不全所有通过信的人。我不善交际,不善言语,却对文字表达独具慧心。我用信件沟通的方式促成了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识了众多的良师益友,开导过许多比我年少的朋友。我曾以一封求职信顺利地谋到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曾以一封信改变了一位长者对我的偏见,我曾以书信向女友父亲陈述我的责任和真诚,我曾以书信与反对我婚事的亲友说理陈情,我也曾以书信为我的一些学生及谋面或不曾谋面的朋友排忧解惑。在这些书信里,我将细腻的心绪浸入在字里行间,在心灵深处和通信者掏心交流着生活的感悟,相互慰藉。

  曾经数次整理过自己收到并珍藏的信件,也曾经试图复录自己写过的书信内容,准备将这些信件收录成集,这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多年前的某一天因一时负气,将大部分收纳的信件都付之一炬而灰飞烟灭。那一刻,与过去情感的诀别和心痛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很多人事随着这些书信的焚化,没有了寄望的实物而湮埋在记忆中。

  此后便极少写信。

  后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通讯方式多种多样,早已十分便捷,大家都选择了电子邮件、电话、短信、微信等现代通联方式,再没有读写书信的氛围和环境,书信终于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于消亡了。

  不知是自己喜欢文字的特质,还是喜欢怀旧的缘故,在我看来,书信融文学、美学、礼仪、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它能自然真实地展现了读写书信者的个性、修养和细腻的情感,在字斟句酌中让人感觉情长纸短,传递着写信者彼时的微细而丰富的心绪,让读者遥想着书信者伏案写信的情状,在读信时在脑海中还原出写信者的影像和细节,还可以随时细读品味。收信寄信,寄物相思,益发真切,益发情浓,益发牵念。

  虽然如今很少收信也极少写信,但我终究无法忘却那读写书信的年月和读写书信的心情,更为书信这一文化载体的渐次消逝而痛感惋惜。

网络编辑:雷鹏

锦书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