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徐谊、陈傅良、叶适之交往

2018年08月27日 14:19:16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新祥

  徐谊与陈傅良、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当代永嘉学派研究大家周梦江先生考证认为徐谊是与陈傅良、叶适齐名的“场屋三温人”之一。徐谊(1144一1208),字子宜,一字宏父,南宋温州平阳县万全沙冈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授池州教授,后历官至太常博士、太常寺丞、知徽州、提举浙西常平、守吏部右司郎中,迁左司,宁宗即位,升迁检正中书门下诸房公事兼权刑部侍郎,进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以不附权臣韩侂胄遭劾责谪惠州团练副使、遣南安军安置,后移袁州、婺州。久之,提举崇道观,起守江州,加集英殿修撰,升宝谟阁待制,移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后移知隆兴府,卒。

  现代研究永嘉学派最主要关注人物是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三人,而徐谊的学术思想由于兼有陆九渊的心学倾向,有时也归入陆氏的心学,周梦江先生认为,徐谊的学术思想为永嘉学派的另一派(平阳学统),清代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时徐忠文公方起平阳,于永嘉学派又别为一家”。既兼有永嘉学派特点的一面,另外其又和陆九渊的心学相近。徐谊与陈傅良、叶适等人交往密切,在学术思想上也互有影响。

  徐谊与陈傅良之交往

  徐谊与永嘉学派大家陈傅良、叶适出生于贫寒之家不同,他家是个大户,叶适称“公二大父仲熙、世充,考迪哲,皆以惠爱称,今江南石马头百间,其所为也。”其幼年时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好友陈亮在其父徐迪哲祭文中写道:“前贤既远,源流莫继。卓彼诸儒,寻废起坠。后先相望,曰同而异。”

  作为同时代永嘉学派重要人物,陈傅良与徐谊交往起于何时?现无文献资料可查,已不可考。而陈、徐二人同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黄定榜进士,交往时间应该推前,有趣的是,当时徐谊是省试第三名,第一二名为蔡幼学与陈傅良师徒二人。中进士后,作为温州籍的同乡同道,他们之间的交往密切。

  孝宗淳熙十年(1183),徐谊之父徐迪哲去世,陈傅良为其撰写了《承事郎徐公墓志铭》:“公讳迪哲,字某,姓徐氏,温之平阳人,子谊,吾友也,乾道八年吾友之同进士....公慈惠笃厚,不缘饰辞,终其身于人怡怡,其子弟厮役无不满意。而谊复以经明行修,善与人交与当世,盖州闾长老尝识公者,见谊以为似公,天下之士识谊者,或见公又岂似谊也......铭曰:夫完而固,深坎而厚,封树者是,谁之墓欤,其子徐子,之父欤惟,其子孝慈,足以有此,万有千载,谁非人子。”

  铭文中赞扬了徐父慈爱好善,忠实厚道,而徐谊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继承了其父优良品格,以善于节交朋友而闻名当世。家乡父老有认识徐父的,见到徐谊就惊喜其像父亲,天下的仕人认识徐谊的,见到徐父,称其教子有方,很有成就。陈傅良同时也感慨自己童年不幸,早失父爱。

  在《陈傅良诗词校注》中有关徐谊的诗有二首,其一:《乙已岁首寄彭子复、徐子宜》:又过一年空草草,寻思万事太劳劳。岁烦士友愁新米,日见儿童欢鬓毛。乱卉各随分寸长,新禽已变两三号。及时君亦图良集,摩待春深水一篙。诗中彭子复即彭仲刚,平阳金舟乡人,进士。其二:《瑞安宰刘伯协载酒游赵园,叔静、道甫、子宜、行之同集,小雨喜齊》:上已所余春有几,不堪风雨付春愁。君能载酒知谁侣,我欲看花不自由。倚岸小舟谋未定,隔林斜日故相投。莓苔踏遍篝燈去,收拾残红插满头。诗中道甫即王自中,子宜是徐谊、行之是蔡幼学(陈傅良弟子)。诗中表明他们之间多有雅集与诗酬来往,交往密切。

  光宗绍熙五年(1194),陈、徐、叶三人均在朝中任职,徐谊先为吏部郎升任左司郎中,不久迁右司郎中,后任国子监发解点检查试卷。陈傅良任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叶适任吏部员外郎。时称“场屋三温人”。其时,南宋宫廷矛盾重重,朝廷时局大乱。光宗、皇后李氏与太上皇孝宗间不和,陈傅良忠言极谏,“甬说义理,条陈利害”“引裾力(哭)谏,不听”,遭到李后的训斥,陈愤而请辞归里。后太上皇孝宗病故,光宗赵惇被皇后李氏挟制,不主持丧礼,朝议纷纷,政局动摇。徐谊和叶适因同乡蔡必胜促成大臣赵汝愚联络韩侂胄共同拥立光宗之子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这就是南宋著名政治事件“绍熙内禅”。在这次和平“政变”中,徐谊冒着被“诛九族”的大风险,为南宋朝廷稳定立了一大功,故在史书言徐谊“有定策立宁宗之功”(《大明一统志》)。而徐谊也因功升检正中书门下公事兼权刑部侍郎,进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这是徐谊仕途生涯中的高峰,是朝廷的要员。

  徐谊的任职这篇诰命制词就出自复任中书舍人陈傅良之手:“勅:‘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夫为内史而无尊重,难危之势,非所以览示海内,壮京室也。具官某,外寛而中刚,末详而本约,能通当今之务,而不失古意,能得君子之心,而不忿疾于顽也。比尝试对,赋奏闿切。朕识之久,防谋畿帅,而简之庶僚,贰于起部。盖闻冀里言之助者,开群枉之门;怀危得之情者,持自营之计。内史不竞,职此之由,仪图其人,无以易汝,是用蔽自朕志,度越故常,以论思之班行弹压之事。往其懋哉,以振首善!可。”(陈傅良《止斋集》巻十八撰外制:《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权刑部侍郎徐谊除权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十二月三日】》)。陈傅良文中称徐谊:“外寛而中刚,末详而本约,能通当今之务,而不失古意,能得君子之心”。这篇诰文绝非普通而空洞的官样文章,作为同道好友,文中陈对徐评价很高。

  不久,在其后发生的南宋“庆元党争”事件中,陈、徐、叶三人被权臣韩侂胄列为“伪学逆党”五十九人名单,三人俱被贬,徐谊先被贬为惠州团练副使,遣送南安军安置。陈傅良贬官三级,罢去祠官职务,遣送回乡。叶适降两官,放罢。但徐谊受祸最重,后移袁州,再移婺州,至嘉泰元年(1201)六月始听自便,沦落十年。叶适后在《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中写道:“(公)得祸最酷,前后坐废十年,以药自鬻,稚儿道长,老母门哭,受祸最为惨重。”

  作为同来自于温州的永嘉学派大家陈傅良、徐谊,除了在学术上有密切的交往与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他们竟然是儿女亲家。在陈傅良去世后,其弟子蔡幼学撰写的《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中载:“子男二人,师辙,承务郎新监临安府盐官县买纳盐埸;师朴,承务郎。女七人:长适迪功郎新光化军司理参军潘子顺,先卒;次适从政郎福州连江县丞薛师雍;次适迪功郎新庭州儒学教授林子熙;次适迪功郎新福州连江县尉徐冲;次适进士张绍;次适造士张畴;次未行。”文中可以看出,陈傅良有二子七女,其四女嫁给迪功郎、新福州连江县尉徐冲,徐冲是徐谊的长子,“《文集·令人张氏圹志》载。徐冲,工部侍郎徐谊子宜子”。徐谊有二子三女,叶适《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载“二子。冲。迪功郎。浑,将仕郎。长女嫁西外宗教林士逊,次进士章学礼,幼未行也。”长徐冲,字一之。迪功郎,福州连江县尉。次徐浑,将仕郎。在陈傅良诗文集中,有关徐冲(一之)诗有多首,《游鸣山寺,徐一之兄弟载酒,即席和其韵》《次韵奉酬徐一之送菊》《从徐一之觅菊》《送徐一之客赣上兼筒赣守薛象先》,显示出翁婿之间亲密之关系。

  陈傅良与永嘉多个大家氏族有姻亲关系以及徐谊与其他仕人家族婚姻来看。南宋温州文化主流精英阶层通过联络有亲的姻亲关系而抱团,发展壮大仕人家族的人际网络和社会文化交流活动范围,也通过这个关系延续了温州地方的文脉。南宋永嘉学派的迅速崛起或许与此密不可分。

  徐谊与叶适之交往

  陈傅良比徐谊大7岁,徐谊又比叶适大6岁,徐谊界于两人中间,三人均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立朝多年,身居高位,但都能为官清正,贤达慧能,直谏敢言,无论任职地方还是立朝之上,为国谋划操劳,为民伸张正义。作为南宋永嘉学派的杰出学者,以博通经史,讲求实学,注重事功,虽学术思想有所异同,但三人均为后世学者所称颂。

  南宋嘉泰三年(1203)十一月十二日,三人中年龄最大,赋闲贬居在家多年的大儒陈傅良去世,终年67岁。弟子蔡幼学撰写《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叶适撰写《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好友楼钥撰写《陈公神道碑》。此时,受祸最惨的徐谊已经“始听自便”回到家乡平阳,当年八月甲寅(十九日),好友吉州刺史蔡必胜去世,徐谊撰写了《吉州刺史蔡公墓志铭》。应该说,作为陈傅良同道好友与亲家徐谊,按理也应该会撰文缅怀陈公,可惜由于徐谊的著作文献全部失传,徒令今人遗憾不已。

  宁宗开禧二年(1206),因韩侂胄匆促伐金失败,朝廷才起用徐谊,任命他知江州(今九江),当时徐谊身体已经很差,但为了报效国家,他应命而起,带着次子徐浑拄着拐杖上任,在金兵压境下巩固了江防,除集英殿修撰。三年(1207)升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今南京)兼江淮制置使,接替因病辞职的叶适,任上他积极备战和抚循流亡人民。但是朝廷怀疑他的措施不利于和戎,被调任知隆兴府(今南昌)兼江西安抚使,嘉定元年(1208)七月一日徐谊卒于任所,终年65岁。

  徐谊卒后,好友叶适非常悲恸,他与徐谊志同道合,情深义重,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具有以下几点,其一:徐、叶同为温州同乡、政见相同。其二:同为“绍熙内禅”的主要策划者与核心人物并同列入“伪学逆党”名单,其三:共同建立永嘉事功学派(学术思想稍有异同)。叶适后分别为其撰写了《安抚待制侍郎徐公挽词二首》《祭徐子宜侍郎文》《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用极其悲怆笔调概括了徐谊的学造有道,因忠受难的不幸人生来表示哀悼并赞扬其一生高贵的品格与杰出才华。因《祭文》和《墓志铭》篇幅太長,此处不录,读者可查阅有关书籍。《挽词二首》云:其一:“玉质金章映海滨,养成天徳异凡伦。曾颜窈渺关前圣,管葛粗疏付后人。惆怅穷途三讫癸,吁嗟厄岁再逢寅,送公何物堪将去,留在埋铭石色新。其二:饮冰那得不醒然,北看成南丑又妍。建策须为万世虑,孤忠亦有一身全。星文忍向生前坠,梦事方从死日传。莫指鸣山归路熟,青林黄叶度年年”。

  《宋史》中,徐谊传记就主要采取叶适所为其所撰写的《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内容。后朝廷赐徐谊谥号为“忠文”,归葬于平阳万全鸣山。陈傅良的谥号为“文节”。叶适去世后谥号为“文定”。均带有“文”字。

  “谥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帝后、贵族、公卿显宦和有特殊贡献的人死后之称谓,谥号一开始就是尊者的文化,贵族的文化。“谥”字本身就具有“称”或“号”之意,宋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也有一字,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一百四十余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而陈、徐、叶三人就在宋代三百年历史上这一百四十余人之中。以“道德博闻”为“文”,这是一个非常之高的“谥号”,历史上能得到此评价人不多,但是要想得到一个“文”字,这个要求往往极高,必须要有学问、文章传世,文采斐然并为世人称赞。能得到朝廷赐予“文节”“忠文”“文定”这样的“谥号”,作为“场屋三温人”齐名的陈傅良、徐谊、叶适,不愧为南宋永嘉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

网络编辑:谢天涯

徐谊、陈傅良、叶适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