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明代蔡家山茶佳

2018年07月23日 11:09:3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李炜

  明代王瓒、蔡芳修撰的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七《土产》中载:“茶,五县俱有之。……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这条记录道明了蔡家山所产的茶叶在当时是名列前茅的。

  

蔡家山  林炮 摄

  

  蔡家山在哪里?

  蔡家山位于平阳县鳌江镇,现属务垟社区蝠山行政村。

  蔡家山相传原是一个古堡,后有蔡氏一族于宋末元初迁居于此。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据孙延钊之《明代温州倭寇编年》)蔡氏族人为抗击倭寇入侵而重建。重建的古堡坐北朝南,长方圆形,有四门和鼓楼,城内面积260多亩。而后数百年间,因年久失修,现仅留有周长约2000米、宽4-5米、高3-4米之城墙。

  在明代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中载:“平阳所台二:山顶、蔡家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载:“平阳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于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蔡家山、东魁(今苍南巴艚)等堡,皆嘉靖中置。”

  蔡家山海拔高度387米,原名天荷社,意为仰面朝天之荷花。后来蔡姓人聚居在这里,就改称蔡家山。据蔡家山《蔡氏宗谱》记:“自开辟以来,先贤素号为天荷社,后人以蔡氏聚族于斯,故独以蔡字为名也。”

  现在去蔡家山有一条上山公路可以通达。此处自然资源条件极其优厚,古堡是一个面南背北的小盆地,南城门内有一个面积数亩的小水库,东南出口处另有一个近十亩的小水库。盆地周围环绕郁郁葱葱的大片树木竹林,两棵数百年的大枫树矗立古堡正中央。出了东城门,又是一个面朝东南的小盆地,这里有村民世代耕种的梯田和山园。

  

  蔡家山蔡氏源流

  据蔡家山《蔡氏宗谱》记:蔡氏之发族者,系周代姬姓之后,袭封于蔡,蔡叔以国为氏。到了第六十一世用元,称三公,为南唐司空。在王审知率众从光州入闽,迁居泉州,成为蔡氏入闽始祖。蔡襄是他的第六世孙,蔡必胜是他的第十世孙。

  据《平阳蔡氏志》载,平阳的蔡氏基本上来自蔡用元后代,认蔡用元为始祖。蔡用元有三个儿子,长子直行居闽建安,次子直待居莆田,三子直衙于晋天福三年(938)迁居浙江平阳阳岙山下,成为蔡氏入平始祖。南宋年间,蔡直衙第十三世孙、原居城南旸岙的蔡德修移居蔡家山,遂成蔡氏徙居蔡家山之始祖。

  据蔡家山道光已酉(1849)修撰的《天荷社蔡氏宗谱》与光绪十八年(1892 )江口(龙港)《蔡氏宗谱》中载:“十三世,蔡德修,边赏承节郎、任江淮总制。”南宋末,辞官归里,徙居蔡家山。

  

  蔡家产茶有技术

  蔡用元的第六世孙蔡襄(1012—1067),字君谟,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福建路转运使、三司使等职,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先后知福州、开封、泉州、杭州等地,故人称蔡端明,卒后谥忠惠。蔡襄是宋代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更是茶史上一个重要的茶学家。

  

唐代·入闽始祖蔡用元公像

  

  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闽王大喜,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北宋灭南唐,收北苑。北苑开始名震天下是“前丁后蔡”时期。“前丁”即丁谓,咸丰元年(998年)到福建为漕运使,曾到北苑督造凤团,后又制龙团,其品精湛。“后蔡”就是指蔡襄,庆历七年(1047)36岁的蔡襄由知福州改授福建路转运使,夏秋间赴北苑茶园监制贡茶。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丁谓时期,一斤八饼,后来,蔡襄改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嗜茶成癖,并精于茶道,故后有《茶录》之作。《茶录》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在下篇中,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茶录》是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蔡襄每到一处都喜欢与人喝茶或赠茶或赠茶诗,如皇祐三年(1051)茶襄北上途中四月份致书冯京,并馈赠珍茶、茶具。书中不忘茶事,致冯京书:“襄得足下书,极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屯田足下”。其中“王白”“游闰”为建安茶名。五月份到达无锡在惠山品茶,有诗为证《即惠山泉煮茶》:“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筋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宴悟。”蔡襄把茶进献给皇上和宫中高官如他的恩师太子太师祁国公杜衍等,皇祐四年(1052)还把《茶录》二篇进献给皇上,并序: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承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也。在百官大臣中互赠好茶,如在孙甫、梅尧臣、程师孟、章岷等同朝官员之间互有赠茶往来。

  

  

  

  平阳蔡氏基本上是从福建移迁过来,而且都与蔡襄同出一族,自然会带来种茶和制茶的方法与技术。因此平阳有蔡氏的地方都有茶叶生产,如蔡垟山、蔡家山、斗雾山等地,也都是茶叶生产最佳地。

  蔡家山蔡氏是蔡氏入平最早一支阳岙直衙公的后代,自然对入平的蔡氏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种茶技术也会更早地适合平阳当地实际,再说蔡家山海拔387米,地理位置也很适合种茶。到了明代,蔡家山所产的茶叶在温州五县数一数二,也就不奇怪了。有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为证:“茶,五县俱有之。……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另据《中国茶事大典》载:“蔡家山茶”明代茶名。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县。是仅次于乐清雁山龙湫茶的佳品。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0七《物产》引万历《温州府志》,以茶产于平阳蔡家山而得名,是茶以山名。

  明弘治《温州府志》编撰者之一的蔡芳,是为平阳蔡氏第十九世孙,弘治戊午(1498年)举人,五上春官不第,后官南京光禄寺署正,升福建盐运副使(正五品),居官清正,学识渊博,与王瓒同修《温州府志》,对地方掌故、风土了如指掌,其对于同族蔡家山茶著名于时记载也是于情合理。

  后至清乾隆年间,平阳著名诗人张綦毋,在《船屯渔唱》中亦曾予以记载:“女儿清明剧可怜,蔡家山上摘茶香。明朝待换新榆火,小试旗枪斗煮泉。”传咏流传至今,亦使蔡家山茶名闻遐迩......

网络编辑:张超霞

明代蔡家山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