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系列专题之城市建设篇】城建变迁,折射平阳发展“加速度”

2018-09-18 16:27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林子婧 编辑 陈伟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

  40年,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其过程之艰辛,其成就之瞩目,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40年的巨变,让平阳人不断经历着和感受着“城市变大,生活与时俱进”。

  回首40年,往事历历在目。在75岁的林宣雨老人的印象中,以前从鳌江到平阳,基本全靠走,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一望无垠,真正是“平阳到,车就跳”。“马路也窄,就一条车道,路上几乎没什么车子。”林宣雨老人说,即便乘坐公交车也需要一个小时,而且只有一条公交线路。40年后的今天,104国道沿线已成为繁华地带,乘车从鳌江到昆阳不过二十几分钟。

  “我记忆很深,当时哥哥在平中念书,每天都需要往返家中和学校。以前家里穷,穿的都是家长手做的老布鞋,用布纳的鞋底在那石子路上实在不经穿喽!”林老回忆道,每次哥哥出门上学,都会把脚上的布鞋脱下,小心翼翼地夹在怀中,一路赤脚走到学校,然后在操场洗干净脚,才舍得穿上布鞋进教室上课。“读书那几年走下来,哥哥脚底板上的老茧是又粗又厚。”说到这,林宣雨老人满是感慨,那时觉得平阳大,是因为受出行方式的限制;而现在觉得平阳大,是距离真的拉长了。“公交车、出租车、高铁、动车,国道、高速、港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的生活是我们以前所不能想象的。”林宣雨老人说道。

  城市扩张及相应的城市化进程,让居民住进了楼房、坐上了新式交通工具,他们的身份定位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40年前,在广阔农村,步行是人们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代步的工具多为牛车和马车,而在中小城市里,凭票购买的自行车还属于稀罕物,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在那时候,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全国。

  从曾经的小巷,到现在的六车道马路;从曾经的低矮平房,到现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从一个大院一台的黑白电视,到现在家家户户的平板大彩电……谈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白锡飞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的上辈人都说,党的政策好,政策对了头,群众有奔头;政策不对头,百姓愁上愁呀!”白锡飞老人告诉记者,让他感受最深的便是城市化建设飞速,百姓的获得感与日俱增。“就拿我来说吧,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当时工资是189元,套地方工资是122元,买什么都得用票。”老人仔细给记者算起了账,一家四口,吃喝拉撒都得紧着花,很是不容易。

  到了20世纪90年代,白锡飞老人一家的生活也因工资收入的提高而越过越红火。此后每年的工资都有所增长,他们一家也住上了新楼房,买上了彩电、洗衣机、空调……白老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在4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在以前,家里买一个大件,需要举家去存款。而现在,一个月工资能买几件过去买不到的东西,并且质量远远超过过去。所以我觉得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确实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我们的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0年前,电视机、收音机这些家电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而如今,互联网、电影、手机移动设备层出不穷,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内容也更加丰富。白锡飞老人说,自己现在也在家看电影、用智能手机,他感叹改革开放40周年,自己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幸福,而白锡飞老两口也享受着退休后的闲适生活。“从以前每月攒钱二三元钱都费劲,到如今住上了3居室的房子,生活每天都在变,越变越红火,但不变的是我们老两口依然热爱生活!”老人说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