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万全平原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8年07月02日 11:01:48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 斌

  地名是人类依其主观认识,共同约定而赋予客观存在的特定地理实体的一种代号或标记。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万全平原上的地名命名也是如此,许多地名与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反映万全平原地理地貌的特征

  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往往影响着该地方地名的形成和演变。按照地理地貌特征命名的地名比较普遍,也是主要的地名命名方式之一。

  万全平原是海积水网平原,其东临大海,南西靠山,北依飞云江。万全平原上地名往往有个规律,三面环山的村庄大多取名为岙或湾。万全镇有陈岙、上岙、吴岙、赖岙、岙斗、下岙,昆阳镇有溪岙、西岙、后岙、黄岙、南岙。如万全镇的陈岙、上岙、吴岙、赖岙,据陈岙《马氏宗谱》载,马氏祖先为陕西(古为秦地)平凉县人,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迁此定居,三面环山,形成岙门,故名秦岙。因后又有陈姓移居于此,方言“秦”“陈”同音,遂称陈岙。上岙《孔氏宗谱》载,明正统年间,孔氏自山东曲阜迁此始居。村庄三面环山,处于岙门的最上端,故名上岙。吴岙《林氏宗谱》载,明崇祯年间林氏由本县后林迁此定居。后又有吴姓迁来。村庄在三面环山的岙里,故名吴岙。赖岙《赖氏宗谱》载,明初,赖姓人由闽迁此居住。因村处山岙内,故名赖岙。其他以岙为名的地名起源。也大体如此。可见,万全平原上将三面环山的村庄,称之为岙。湾,本为水流弯曲的地方或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在万全平原却以三面环山的村庄为湾,如万全镇榆垟社区的象湾。据载,此村位于平阳县城东4.8公里处,三面环山。村西有山,形似象,山下是弯曲的山岙,故山名象湾山,村名象湾。万全镇湖岭社区的东湾,当地《郑氏宗谱》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郑氏自福建长溪迁此聚居,村三面环山,湾口东伸,故名东湾。

  万全平原上地名还有个特点,往往将平原上村庄命名为垟和宕。垟,《集韵》载:“余章切,音洋。土精也。”现指田地,多用于地名。万全平原上将许多平原田野上的村庄称之为垟,因此就有了万全十八垟之说,如叶垟、周垟、倪垟、廖垟、黄垟、柳垟、潘垟、谷垟、榆垟、鲍垟、姜垟、林垟等。宕,本为洞屋或坑洼,而万全平原地名上将位于低洼之处的村庄称为宕。昆阳镇有前宕,万全镇有金宕、前宕、荷花宕,海西镇有官宕。如荷花宕,当地《何氏宗谱》载,明正德年间,何氏从闽泉州迁榆垟定居。村名何家宕。解放初为避免性族纠纷,当地又多荷花,改名荷花宕。此地位于低洼处,过去经常满水,故群众中流传着一首民谣:“荷花宕,荷花宕,水平满耳朵,一年床杠三次坐。”

  ●反映村庄的地理位置

  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地理位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以位置命名的地名,系以示位的“阴”、“阳”、“上”、“下”、“左”、“右”、“前”、“后”、“中”、“底”、“边”、“脚”等。自古人类就多依山傍水而居,因此普遍以特定的地理位置命名地名。经约定俗成,规定“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河之东称右,山、河之西称左”,“地高者为上,地低者为下”,“在左为上,在右为下”等示位称谓的原则。万全平原上的地名也有许多是以地理位置命名的,但由于参照物不明显,故无严格按照示位称谓原则进行命名,只是对照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可参照物体判断方位进行命名的。

  万全平原上以上下前后示位称谓命名的村庄众多。以“上”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上降、上童、上姜、上堂、上桥、上坦、上巷等,万全镇有上林岱、上林、上垟头、上岙、上房、岗上、上呈等,海西镇有上陈,瑞安飞云街道有上埠、上桥等,瑞安南滨街道有上余等。以“下”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山下、下邱、下岸、岭下、下桥、楼下、下里周、下里、下塘桥、下童、下鲍垟、下薛、下姜、下堂等,万全镇有下林岱、下宋、下庄、下桥、岭下、下里、下周、岗下、城下、下街头、下林、下周、下岙等,海西镇有下郑、下陈、下宅、下园、下戴倪等,瑞安飞云街道有下村、下厂等。以“前”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前宕、山前、前叶、前庄、前爿等,万全镇有前金、前宕、前垟、前堡、前繆、前周、前岸等,海西镇有前蔡等,瑞安飞云街道有前河、前金、前汇等,瑞安南滨街道有前宋、团前。以“后”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后降、殿后、后林、后垟、后陈、后岙等,万全镇有后金等。这些村庄的命名,它的地理位置判断的参照物,有的以在行政区域中所处位置作为参照物,如海西镇宋埠社区的下郑,当地《郑氏宗谱》载,宋时郑氏始居于此,地属六都下首,故名下郑,沿用至今。有的是以山丘、河流等自然实体作为参照物,如昆阳镇的两个命名山前的村庄,一在鸣山西侧,命名为山前;二在河屿山南侧,命名为山前。万全镇湖岭社区的岭下,据当地《周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周姓从瑞安湖岭坪迁此,村处湖岭山脚,故名岭下。万全镇郑楼社区的前岸,据当地《宋氏宗谱》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宋氏祖先由闽长溪赤岸迁宋桥立宅,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分迁此地,聚为村落,村在河道东首,故名前岸。瑞安飞云街道的前河,是以村前有河而得名。有的以其他村庄作为参照物,如昆阳镇练川社区的上姜,当地《姜氏宗谱》载,其祖先于后周癸丑年(953年),迁至平阳江南(今属苍南县),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其子孙再迁于此。村在姜垟西面,俗称上姜。海西镇宋埠社区的下宅,当地《陈氏宗谱》载,唐末陈氏祖先为避战乱自闽泉州迁至宋埠,因地处陈宅东首,俗称下宅。瑞安飞云社区前金,位于码道村之南,习惯以南为前,且系金姓聚居之地,故称前金。也有的以城墙、桥梁、埠头、晒盐坦等建筑物作为参照物,如万全镇榆垟社区的上呈,当地《程氏宗谱》载,北宋年间,程氏祖先由闽江迁徙此地小河沿岸(小河俗称河浃),故名程家浃。又因此地原为榆垟古城上首,取名上程,后简化为上呈。瑞安南滨社区的上余,位于沙园城旧址的上首,余姓聚居,故名。昆阳镇石塘社区的下桥,当地《林氏宗谱》载,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其祖先从徽州迁徙于此,始成村落,村东首有石桥,取名下桥。瑞安飞云社区的上埠,因靠近飞云江码道上首之埠头,故名。瑞安南滨社区的团前,昔曾有一晒盐坦称新坦,村在坦前。故曾名新坦前。后因“坦”、“团”方言近音,谐简为团前。

  万全平原上还有些村庄以东南西北中等示位称谓命名。以“东”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东岸、东爿等,万全镇有东湾、东村、东坑等,瑞安飞云街道有东垟、东风等,瑞安南滨街道有东垟等。以“南”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南岙等,万全镇有南门等,海西镇有陡南等,瑞安飞云街道有南头等,瑞安南滨街道有林南、南爿等。以“西”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西桥头、西岙、西垟黄、西浦、西戈、西岸张、西岸、仓西、西爿等,万全镇有西活、西庄等,瑞安飞云街道有西垟等,瑞安南滨街道有西湖口等。以“北”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北山等,海西镇有陡北、北厂、杨北、北门等,瑞安南滨街道有林北等。以“中”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中央社、中段等,万全镇有中镇等,瑞安飞云街道有中埠等,瑞安南滨街道有林中等。万全平原上以东南西北中等示位称谓命名的村庄,其参照物大体与以上下前后示位称谓命名的村庄相同。

  还有的村庄使用里、外、边、沿、底、畔等其他方位词进行命名,以“里”命名的村庄,万全镇有下里等,瑞安飞云街道有桥里等。如桥里,位于孙桥的栏干桥内侧,相距约1公里,故名。以“外”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后垟外等,万全镇有山头外等,瑞安南滨街道有外甲等。如山头外当地《黄氏宗谱》载,清初黄氏祖先自闽和平迁此定居。村处画眉山下,偏离画眉山头,故名山头外。以“边”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河边、山边等,万全镇有堂边等,瑞安飞云街道有江边疆等,瑞安南滨街道有江边厂、江边等。如河边,当地《黄氏宗谱》载,明洪武年间,其祖先由平阳高黎迁此地定居,始成村落。从石塘岭至此全系山路,由此可乘河船入城,故名河边。以“沿”命名的村庄,瑞安飞云街道有章河沿等。因章氏沿河而居,故名章河沿。以“底”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浃底、岙底、垟底、步廊底、鲍河底、后垟底等,万全镇有章岙底、底街、夹底学、七房底、巷底等,海西镇有龙近底、新城底,瑞安南滨街道有杨黄底、底甲等。如章岙底,据当地《章氏宗谱》载,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章氏移居于此,因西北有两座小山,中为狭窄平地,形成岙门,故名。以“畔”命名的村庄,万全镇有江畔等。据江畔当地《张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张氏迁此定居,因地处塘河支流的河边,河宽似江,故名江畔。

  万全平原上给村庄取名时,为更详细地区分地理的方位,也采取拟人手法,以人身体各部位名称头、脚、口、尾、心等命名的村庄。以“头”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泉方头、龙泉头、黄山头、西桥头、庙头、木桥头、水潭头、夹尾头、山头角、台头、垟头等,万全镇有埭头、上垟头、下街头、台头等,海西镇有陡门头、麦园头等,瑞安飞云街道有底河头、龙头、南头、垟头等,瑞安南滨街道有陡门头、垟头花、汇头、大池头、塘头、车头等。如昆阳镇西桥头,当地《曾氏宗谱》载,清乾隆年间曾氏由石塘山前分迁此地,衍成村落,村东的马坛坑,每遇大雨,水流湍急,经西边横河桥时,甚为壮观,故以西桥头为村名。以“脚”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岭脚等。岭脚,位于石塘岭山脚,故名。以“口”命名的村庄,万全镇有浃口等,海西镇有河口、仙口等,瑞安南滨街道有浦口、西湖口等。如西湖口,位于林垟西南0.6公里,处于河网交叉的出口处,原名西河口,后改今名。以“尾”命名的村庄,昆阳镇有浃尾等。以“心”命名的村庄,瑞安南滨街道有垟心等。垟心,地处田垟的中心,故名之。

  ●反映万全平原的水文地理特征

  万全平原位于飞云江右岸,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平原上河流纵横交错,河网密集。在平阳县辖区的平原内大小河流322条,据1984年测量,河流总长349公里,水面面积13.10平方公里,平均河宽37.6米,平均水深2.21米。在万全平原上一些村庄命名时,也能反映出相关的水文地理特征。

  在万全平原的地名中,位于河边的村庄大多以埭(岱)、渎、浃(甲)、浦、潭(台)、汇等命名。埭,本为石坝,后也指堵水的土坝。《晋书?谢安传》云:“及到新城,策埭于城北。”万全平原上的一些河畔村庄因需要筑埭蓄水灌溉,故命名为埭,后因“埭”、“岱”方言谐音,一些地名改为岱。万全镇有埭头、林岱,昆阳镇有鲍岱,瑞安飞云街道有河岱。据埭头当地《刘氏宗谱》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氏祖先由青田迁此成村。为蓄水灌溉,筑埭数里,村在埭的首部,故名埭头。林岱当地《林氏宗谱》载,明代有林氏迁此定居,为蓄水灌溉田园,筑埭数里,故称林埭,因“埭”、“岱”方言同音,后写成林岱。鲍岱当地《鲍氏宗谱》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鲍姓人迁此聚居,筑埭蓄水灌溉,名曰鲍埭。因“埭”、“岱”方言同音,后村名改为鲍岱。河岱,在孙桥南0.4公里。早年村边有一拦河蓄水之埭,原名河埭。因“埭”、“岱”方言同音,遂谐简为河岱。渎,本义水沟、小渠,后泛指川河,而万全平原上俗称浅河为“渎”。万全镇有夹渎、新渎。夹渎当地《翁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翁氏从瑞安二十一都迁此定居。村西北有小河,窄而浅。俗称窄河为“浃”,浅河为“渎”,故名浃渎。简写为夹渎。新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四》载,此地北宋时开始形成村落。村中间有条沟渎,后经加深加宽,成一小河,取名新渎。遂以名村。浃,本为湿透、周匝、深入与融洽的意思,而万全平原上俗称窄河为“浃”。万全镇有新浃、潘浃、浃口,昆阳镇有浃底、浃尾,瑞安南滨街道有外甲、底甲。如新浃当地《余氏宗谱》载,余氏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从福建长溪赤岸避乱迁至横阳东门定居。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其子孙又分居于此,聚成村落。当地有一河浃,称深浃。“深”、“新”方言同音,后称新浃。潘浃当地《潘氏宗谱》载,此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成村落。潘氏定居河浃之间,故名潘浃。浃口当地《余氏宗谱》载,唐末余姓人由闽长溪赤岸迁居横阳东门,后迁新浃,其第三房又从新浃迁此定居。村在河浃出口,故名浃口。林垟的外甲、底甲,原名外浃、底浃,后因“浃”、“甲”方言同音,谐称今名。浦,本义水边。万全平原上也同样将一些河边的村庄命名为浦,万全镇有浦前、万全浦,昆阳镇有西浦等。潭,本为水深之处。万全平原上将居住在河流深潭边的村庄命名为潭。万全镇有台头,昆阳镇有水潭头、台头。如万全镇的台头,据传,此地原系范氏聚居。宅边有潭,名范宅潭。当地《余氏宗谱》载,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余氏人由闽仙坛迁来,集居范宅潭之端,取名潭头。后因“潭”、“台”方言谐音,称为台头。汇,可以作为河流交汇解释。万全平原上也常常以汇命名位于河流交汇之处的村庄。瑞安南滨街道有前汇、汇头等。前汇在孙桥东0.9公里,村在桥南面的河汇上,故名。汇头在孙桥东南1.7公里,村在两条河流的湾汇处,故名。反映村庄所处的地理方位。

  而在海边、江边的村庄,又往往以涂、园来命名。以“涂”命名的海边、江边的村庄,有海西镇宋埠社区的涂厂、瑞安飞云街道的涂厂等。飞云街道的涂厂,村系建于江边涂园上,昔村民均盖草舍而居,故名。以“园”命名的海边、江边的村庄,有海西镇宋埠社区的下园、瑞安南滨街道的沙园等。沙园,位于阁巷北3公里,东北濒海,由海水泥沙冲积而成涂园,故名。

  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往往影响着该地方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同时地名也反映着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万全平原上的地名也是相同。所以通过对地名的分析,可以认识万全平原上地理环境的特点。

网络编辑:谢天涯

万全平原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