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黄友妻陈氏贺新郎词校补

2018年06月04日 10:58: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听涛

  黄友(1080-1126),字龙友,北宋平阳县凤林乡梅浦(今属鳌江镇钱仓社区)人,是平阳县历史上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他幼有大志,七岁即作《咏风》,意象雄奇,气势非凡。十五岁入太学,尝谓同舍生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二十余岁投笔西游,受名将刘法赏识,入其幕下。后因都护高永年战殁,不得抚恤,作诗七首哀之,宋徽宗见而有感,免其解试;二十七岁登进士第,任永嘉、瑞安县主簿,摄金华、兰溪令、婺州兵曹,曾参与平方腊之役,擢直秘阁、通判檀州。靖康元年(1126),四十七岁,以功晋河北制置司参谋官,随种师中解太原之围,兵败榆次,被金兵所执,慷慨就义。忠肝义胆,彪炳国史。

  黄友的母亲、夫人皆贤惠能诗,历代《平阳县志》均入《列女传》。其母郑氏有一首勉励儿子的长诗传世。其妻陈氏事舅姑得妇道,尝作《贺新郎》词勉励丈夫立功报国。该词较完整的版本见于弘治《温州府志》(天一阁所藏孤本),但衍脱错讹之处甚多,难以通读:

  黄友妻陈氏

  贺新郎·送夫通判澶州作(弘治《温州府志》版)

  绫袄番罗袴。更团花、战袍袜鞋,三副黄带。明罗花里肚锦缘,狼头帽子。厚绫被,浑非轻絮。总是奴奴亲手制,将与吾夫上路蒙风雨。泪眼暗,寸肠苦。

  扬鞭此去关山阻。出都门,匆匆告别,友朋亲故。绿水桥边垂杨舞,此是分旧去处。临去也,殷勤祝付。王事艰难身莫惜,便招开秦凤熙河路。归奏凯,庆明主。

  该版本下阕尚属完整,但也有讹误。幸好历代《平阳县志》(包括明隆庆、清康熙、乾隆、民国四个版本)和《东瓯词征》均录有该词的下阕,可供参校。民国《平阳县志》和《东瓯词征》收录的下阕如下:

  扬鞭此去关山阻。出都门,匆匆告别,友朋亲故。绿水桥边垂杨舞,此是分携去处。还伫立,殷勤嘱付。王事艰难身莫惜,先拓开秦凤熙河路。归奏凯,报明主。

  其中有八个字与弘治《温州府志》版(以下简称弘治版)不同。

  上阕不仅有脱字,平仄押韵亦多不合律;因其他版本只有下阕,无从参校,若有可能校补,也只能从词谱格律及词意入手。笔者近来偶然注意到这首词,隐约感觉这原是一首文采锦绣、声情并茂的好词,未见完璧,殊为憾事,便不揣浅陋,尝试加以校补,经反复揣摩推断,终于梳理出一个通畅可读的版本:

  黄友妻陈氏

  贺新郎〔一〕(校补版)

  绫袄番罗袴。更团花、战袍黄带,袜鞋三副。〔二〕花里明罗缘锦肚,帽子狼头[绣缕]。厚绫被,浑非轻絮。总是奴奴亲手制,与吾夫上路蒙风雨。〔三〕泪眼暗,寸肠苦。

  扬鞭此去关山阻。出都门,匆匆告别,友朋亲故。绿水桥边垂杨舞,此是分携去处。〔四〕临去也,殷勤祝付。〔五〕王事艰难身莫惜,便拓开秦凤熙河路。〔六〕归奏凯,报明主。〔七〕

  校补说明

  〔一〕贺新郎

  目前可见最早的《贺新郎》词是苏轼的《贺新郎·夏景》,但因其下阕少一字,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词谱不作正格。正格《贺新郎》词较早的是叶梦得的《贺新郎·睡起流莺语》。全词如下:

  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对照黄友妻陈氏和叶梦得所作两首《贺新郎》词,句式、平仄、押韵十分相似;叶梦得和黄友是同时代人,可见黄友夫妇生活的年代,正格《贺新郎》词已经流行,故本次校补以正格词为准。

  本词旧题《送夫通判澶州作》,据晚清平阳县训导吴承志考证,“澶州”当系“檀州”之误。檀州属北宋北面的燕云十六州,曾为辽国属地,辽灭后为宋金战争前线,而词中写到的“秦凤熙河路”位于北宋西面邻近西羌和西夏一带,《平阳学统》一书作者黄进峰先生认为此词当作于黄友既冠之年投笔西游之时。黄友受名将刘法赏识时年已二十五岁,投笔西游时间当在此前不久,其时已与陈氏结婚亦合乎情理。旧题疑系后人误加,当删。

  〔二〕更团花、战袍黄带,袜鞋三副

  弘志版作“更团花、战袍袜鞋,三副黄带”,其中“带”字处在韵脚位置上,与前后韵脚显然不叶。唐宋词所用的韵,大体相当于古诗的宽韵,清代戈载归纳为《词林正韵》十九部,韵目依据北宋的《集韵》;现代张珍怀加以简编,韵目依据了《平水诗韵》,仍分十九部,称为《词韵简编》。为了论述方便,下面依据《词韵简编》来分析这首《贺新郎》词所用的韵,这和依据《集韵》来分析实质是一样的。本词韵脚属于《词韵简编》第四部,即《平水诗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因“带”字不叶韵,而“副”字属“七遇”韵,故“三副”应移到句尾。再按平仄,“黄带”应移到“战袍”之后,“袜鞋”应移到“三幅”之前,“战袍”与“黄带”相连,次序也更合理。

  〔三〕花里明罗缘锦肚,帽子狼头[绣缕]。厚绫被,浑非轻絮。总是奴奴亲手制,与吾夫上路蒙风雨

  这几句弘治版作:“明罗花里肚锦缘,狼头帽子。厚绫被,浑非轻絮。总是奴奴亲手制,将与吾夫上路蒙风雨。”是脱误最严重的地方。从韵脚和词意分析,中间一韵全句应是“厚绫被,浑非轻絮”。如此依格律,后面一韵全句多一字,前面一韵全局少两字。后面一韵全句中的“将”字按格律和词意系衍文,当删。而前面一韵全句中的“明罗花里肚锦缘”,按平仄和词意可调整为“花里明罗缘锦肚”,描写的是肚兜的状貌。此句最后一字一般不入韵,但下阕“绿水桥边垂杨舞”的“舞”字也入韵,“肚”字入韵正好与之照应。“狼头帽子”按平仄应倒装作“帽子狼头”,句尾应阙两字,按词意当与纺织衣物有关。而其中最后一字是韵脚,查词韵第五部有四百多字,与纺织衣物有关的字合适的可能是“绪”、“缕”,而“绪”与下一个韵脚“絮”音太近,相连使用有韵律不谐之嫌;“缕”前加一字组成的词,有“金缕”、“丝缕”、“绣缕”等,其中最妥当的是“绣缕”。“绣缕”一词在唐宋词中常见,如:五代冯延巳“蝶恋花”:“屏上罗衣闲绣缕”;北宋晏几道《蝶恋花》:“楼上金针穿绣缕”。“帽子狼头绣缕”句描写帽子的状貌,与上句“花里明罗缘锦肚”描写肚兜的状貌正好对应。总之,本词上阕在传抄过程中可能先脱漏”帽子狼头”之后二字,后由不懂词律的人窜改,调了“更团花、战袍黄带,袜鞋三副”、“花里明罗缘锦肚”和“帽子狼头”的文字次序,又在“与”字前补一“将”字,于是就变得难以通读了。胡珠生校注的弘治《溫州府志》(列入《溫州文獻叢刊》)把这几句点校为:“明罗花里肚锦缘,狼头帽子厚绫。被浑非,轻絮总是。奴奴亲手制将与,□吾夫上路蒙风雨。”在“与”和“吾”之间留一空格,而不作校注,导致更严重的错乱。

  〔四〕绿水桥边垂杨舞,此是分携去处

  “绿水”,明隆庆《平阳县志》版作“灞水”,其他各版均作“绿水”,“灞水”在汉唐都城长安,不在北宋都城汴梁,故此以“绿水”为宜。“分携”,弘治版作“分旧”,明清各版《平阳县志》均作“分手”,民国《平阳县志》和《东瓯词征》作“分携”,按词律,此处当用平声字,故以“分携”为是。弘治版“旧(舊)”字疑因与“携(攜)”字形似致讹。

  〔五〕临去也,殷勤祝付

  “临去也”,民国《平阳县志》和《东瓯词征》作“还伫立”,而明清各版《平阳县志》均无,疑系后人所补。按词意,也以“临去也”为佳。“祝付”,其他各版作“嘱付”。“嘱付”用同“祝付”。宋范仲淹《窦谏议录》:“﹝窦禹钧﹞祝付妻曰:‘养育此女,乃事日,当求良匹嫁之。’”疑原词作“祝付”,后有人用比较通用的“嘱付”取代之。

  〔六〕便拓开秦凤熙河路

  此句弘治版作“便招开秦凤熙河路”,其他各版作“先拓开秦凤熙河路”,“招”字显然系“拓”字之讹。按词律,此句第一字以仄声为宜,且用“便”字更有气势,故从弘治版作“便”。

  〔七〕归奏凯,报明主

  弘治版作“归奏凯,庆明主”。“报明主”典出南北朝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符合本词主题;而“庆明主”词意不妥,故不从弘治版。

  至于黄友妻陈氏所作的《贺新郎》词原貌是否如此,当然无从得知了。历代传诵的经典名篇,或许已非原貌,何况校补错简残篇于数百年传抄之后?其间若有无端臆断之处,尚祈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网络编辑:周昌均

黄友妻陈氏贺新郎词校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