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与南雁荡山

2018年05月21日 14:54:21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新祥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平阳县西部,与北雁荡山遥遥相望,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主峰海拔1237米。北起穹岭,南至施岭,东始鳌江雁门,西迄山门顺溪,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奇峰怪石,异洞飞瀑,绚丽多姿。有六十七峰、二十八岩、二十四洞、十三潭、八瀑九石及石梁、云关、月牖、石屏风等风景点。古建筑物现存者有会文书院、报国寺、观音洞、新庵、仙姑洞、棣萼世辉楼、托云亭、呜玉亭等。

  南雁荡山的风景点,大都集中在东洞和西洞。东西洞景区有始建于五代的观音洞寺院、仙姑洞道观、宋代的会文书院,儒佛道三教荟萃,为全国罕见。南雁荡山峰险、洞奇、石怪、水秀,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方山水的风貌精魂。南雁荡山的开发始于唐末五代。历代名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皋、路应、吴璋、薛正明、吴畦、朱熹、张九成、王十朋、袁枚等都在此留下了诗文墨迹。而明代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也曾游览此地,他的一篇《南雁宕山游记》为南雁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王士性其人

  明代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临海城关人,比徐霞客早出生40年。他登万历五年(1577)进士,释褐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太仆少卿提督京营。万历二十六年(1598),王士性卒于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任上。

  王士性生性喜欢游历,未考中进士前,就已经游历了杭州及越中诸多山水佳绝的地方。明代万历五年(1577),他考举进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除福建以外,他的游迹几遍全国两京十二省。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皆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吏隐堂集》等。其中《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开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先河。上述之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以及所保存下来的宝贵的地理资料,足使他济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而毫无愧色。遗憾的是,他被冷落了将近四百年,尤其在清代中以后几不为人所知。王士性的《五岳游草》为其记游,《广游志》《广志绎》为其杰出的地理著作,惜其著作流传不广,影响不及《徐霞客游记》。

  两人不同是,徐霞客专注于自然的奥秘,王士性更感兴趣于人文现象。王士性是当时中国一个罕见的地理学家。他的《广志绎》是一部将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融为一体的杰出的地理学综合性著作。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人文现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广志绎》中写道:“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俗尚奢侈;山谷之民,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寥寥数笔,分明已经把浙江的自然地理区划、人文差异体现出来。

  另外,王士性还具有动态性的先进思想理念,他认为地理与经济现象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历代出现转移的现象。他道:“江南佳丽不及千年,孙吴立国建康,六代繁华,虽古今无比,然亦建康一隅而止,吴越风气未尽开也.....至残唐钱氏立国,吴越五王继世,两浙始繁......赵宋至今仅六七百年,正当全盛之日,未知何日转而黔、粤也。”作为明代人,他不但注意到经济重心已从中国北方转移到江南一带,而且还预测到以后会继续转移到广东和西南的可能。后人评价,这些是非常高明的理论与先见之明。

  1983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界权威、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评价比较了徐霞客与王士性各自的学术成就贡献,精辟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1985年,谭其骧先生再次高度评价王士性,称他与徐在“伯仲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分别整理出版了王士性的著作。一些研究王士性的著作也出现了,王士性才渐渐为人所知在沉寂四百多年后,王士性终于引起学界重视,他对我国人文地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王士性与平阳

  王士性在《南雁宕山游记》中没有说到来南雁荡山的具体时间,倒是其在另一篇《越游注》中提到是“丙戌秋七月”到温州及南雁荡山的。查王士性的生卒年份,其间“丙戌年”只出现过一次,即明代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86年,这一年七月,王士性自丽水过青田石门到温州再去平阳游南雁荡山。这与魏向东著《晚明旅游地理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中心1567-1644》相同。

  在温州,他首先游览了温州的江心寺,同行者有刘将军忠父、何山人贞父。然后去平阳游览南雁荡山名胜。《江心寺》记“时以丙戌秋七月,同游者刘将军忠父、何山人贞父,称初识也。自此南去平阳,则有南雁宕之胜”。又回永嘉,再路至乐清,游了现在称为中雁荡山的玉甑峰,同行者有潘司理去华、何山人贞父,然后再来到北雁荡山。可以说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在明代温州诗人何白《汲古堂集》卷二一有诗《答王恒叔先生四首》《清溪十咏为王恒叔先生赋》可以佐证。

  王士性也曾于丁亥年(1587)为何白诗集作序。何白《汲古堂集》卷首序文记两人交往:“予尝南游雁荡,渡江心,历谢客、王右军旧游。为问前辈风流犹有存不?客有以何山人对者。至则芒鞋布帽,神采道上。予固已心异之,比谈诗而益爽然自失也。已与潘明府去华携山人于玉甑之颠,指海上三山,观出日处,山人则复翩然有凌云之气。别后时时寄诗来,予受而读之,尔雅湛逸,无一语作大历以后,至乐府、古风,益凌厉而前矣”。

  王士性《南雁宕山游记》:“南雁宕山者,以别于乐清雁宕也。北雁距孔道,士大夫乘传多过之,惟南雁僻无闻焉。出平阳之南,舟下西塘十里,过荆溪而陆,饷于宝胜寺,又俟潮发棹,再憩于智觉禅林。石齿掛舟,仍陆行,历三溪始达。

  先抵石门楼,山左巨石嵌空如琢,右为屏风,三叠应之。它不能盡名者,如圭如笏,如芝房燕壘,备极巧态。已乃两石千仞夹持,石名华表,则入石柱寺。寺有数洞,游人以西洞为佳,上窿下窞,钟乳自嫭滴槽中,云仙姑泉也,前穴石为月牖,可攀望其外,右行半里,双壁插天,石梁横跨之,下俯万丈,深窅不可测。闻峰顶亦有雁湖,而迷无所问途。大都视北雁为小,而崚嶒峭拔,两宕无殊焉。”。

  王士性这篇《南雁宕山游记》很短,仅两百多字,寥寥数笔,堪称是走马观花。文中首先点出南雁与北雁命名的区别以及为何少有人知道的缘由所在。“北雁距孔道,士大夫乘传多过之,惟南雁僻无闻焉”,这说明了地理交通区位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作用。北雁地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日渐繁荣。南雁虽比北雁时间开发要早,但由于地处偏僻,人来不多,反而逐渐落后。

  王士性南雁旅途经过描写也是极为简练,“出平阳之南,舟下西塘十里,过荆溪而陆,饷于宝胜寺,又俟潮发棹,再憩于智觉禅林.....历三溪始达”。王士性其所游览的南雁景点很少,从其仅有不多的文字中,可知他在南雁不过仅仅去了石门楼、遥望石华表和游历西洞、云关这几个地方而已,连东洞等景点亦未曾涉足。最后他“闻峰顶亦有雁湖”,自然也想一探究竟,但由于“迷无所问途”,终也打消了这一探游念头。

  结语

  王士性来平阳游览南雁荡山时间应该不是很长,按古代的交通方式,北马南船,在平阳的来往时间大概不会超过3-4天。应该说,王士性游平阳南雁荡山旅程是比较仓促的,只走了几个主要的景区,这可能与他的官员地位、身份及时间不是太充足有关。真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走马观花般游览平阳南雁荡山之后,王士性写下了这篇传世的《南雁宕山游记》,以使我们今人可以了解到这位明代著名人物地理学家与平阳的一面之缘。文章虽然短促简略,不过,即便是在这篇二百余字简短的游记中,我们也是能充分感受到其记游文字的精炼理智、清丽淡雅以及特有的人文色彩,但这对于平阳及南雁荡山旅游文化而言,也是显得弥足珍贵。

网络编辑:谢天涯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与南雁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