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高腔在平阳的流布

2018年04月23日 14:00:29 来源:平阳新闻网

  徐兆格

  高腔是由弋阳腔发展而来,弋阳腔源自江西弋阳。旧弋阳腔乃一人自行歌唱,原不用众人帮唱。后发展成一人唱,众人帮腔。明正德年间已流行,至嘉靖间已流传于南、北两京及浙江、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其特点是不用管弦伴奏,干唱、帮腔。汤显祖称其为“其节以鼓,其调喧(《庙祀》)”它扎根于民间戏曲土壤、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保存有大量南戏剧目及相关资料,为南戏发展与遗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研究南戏遗存最重要的声腔剧种。如徐宏图在《浙江戏曲史》明代南戏中引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说:“弋阳腔俗名高腔,视昆腔甚高也。金鼓喧阗,一唱众和。”李调元《雨村剧话》卷上亦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

  温州高腔,又称瑞安高腔,俗称“高腔班”,流布于温州各县,始自年代无考。见有文字记载,清平阳贡生张綦毋在《船屯渔唱》一诗中记载家乡事:“儿童唇吻叶工商,学得昆山弋阳腔。”弋阳腔即高腔。在清道光年间,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文“文班武班”中载:“余金星不入命,于音律懵无所知,故每遇剧筵,但爱看声远喧腾之出……此年余侨居邗水,就养瓯江,时有演戏之局,大约专讲昆腔者,不过十之三,与余同嗜者,竟十之七矣。”所谓“声远喧腾之出”系指高腔。此前永嘉周衣德在《永嘉杂咏》中也说:“王魁南曲擅无双,榜禁森严溯渡江。一自红羊遭浩劫,新声换作弋阳腔。”这时在平阳一带流动演出著名高腔班有“老锦云”“祥云”“老祥云”“新祥云”等,清瑞安张震轩《杜隐园观剧记》对其中的“老锦云”与“老祥云”演出情况有较详记载。清同治(1870)年间,有平阳宜山以李阿望为班主的“阿望高腔班”演出也非常红火。以张成熙为班主的“庆如意木偶班”也有兼唱高腔。该班学徒出身的木偶著名演员张增周老师,至今还会唱高腔。至清末高腔班已处弱势,较有名声班社有“新锦福”、“胜阳春”等,为了生存争取观众,高腔班只得兼唱昆腔,乱弹等。被称之为“三合班”或“莲花班”。

  高腔班常演传统剧目,且被大家一致公认的有《报恩亭》《循环报》《雷公报》《紫阳观》等四种,其他常演剧目如《铁冠图》《鹦鹉记》《黄金印》《鸳鸯带》《白兔记》《古城会》《送米记》《赐双金》《三元坊》《含镜缘》《双鱼配》《合珍珠》《天官图》《定太平》《两狼山》《高唐州》《白罗衫》《反五关》《朱仙镇》《马陵道》《龙凤球》《下陈州》《凤头钗》《紫金鞭》《花鸳鸯》等,常演折子戏有《泥鳅山》《磨房串戏》《访白袍》《桃园结义》《哑背疯》《北湖州》《巧姻缘》《白门楼》《鹊桥会》《程咬金招亲》等。

  高腔班于民国时期已处衰败,温州民教馆黄一萍于民国十四年写的《温州之戏剧》作如下描写:“高腔班数十年来,均不发达,所以学习不易,新薄而变化。二十年前仅有祥云一班,旋分为二,后因社会不予契重,仍并为一。十四年解散之后,久不见于内地。近虽遗硕果仅存之“大玉麟”一班,但已等强弩之末矣。高腔词句雅驯,稍亚于昆,师授诸徒,辄以口讲,使之强记。此故实以识字者寡,鲁鱼亥豕,辗转错误甚多。其调分软硬两种,均有成法,一音不苟。班中尚有一部分昆戏及乱弹戏,竟为昆班乱弹班之所无。多历史剧及家庭剧,结构最佳者如《紫令鞭》《高唐州》《凤头钗》《铁冠图》。……艺人佳者,前岁有正生阿洪、炉火已纯,惜已作古。无人能望其项背,班中不长武技,然《打熊》一剧,功架全佳。”今瓯剧传承人李子敏在《瓯剧史》中载:温州地区的高腔班向来不多,除“老祥云”外,光绪二十四年(1898),“老锦云”班成立于平阳,至民国初年凋落散班。民国元年(1912)又在瑞安成立了“瑞安高腔班”,此后未见有正式的高腔班组建。而“老祥云”因后来兼唱昆、乱,断断续续坚持到民国三十年(1941)才解体。从此,温州高腔班便纷纷衰亡了。

  温州高腔,在温州地方戏剧史上具有老资格,是浙江戏史上四大声腔之一,据和剧老艺人董巨春、庄碎坤、杨阿土及木偶班老艺人张增周、卓乃金等人介绍,在温州一带的各剧种戏曲班社到同一地演出,对高腔班都得敬让三分,都得让它先开锣,在高腔兴旺期和剧衰落时民间流传着一句戏谚“高昆乱弹,和调讨饭。”在清中期还将“高腔”摆在首位。到了后期但因昆剧、乱弹、和调的兴起。各剧种班社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由于高腔守旧,缺乏变革创新,最后失去市场,失去观众,最终败下阵来,走向衰亡。

  高腔这个古老的剧种离我们已经远去了,早已消声匿迹了,笔者有幸在2010年访谈木偶著名老艺人张增周与卓乃金老师时,顺便谈起过去在平阳一带演出的高腔班时,他两津津乐道唱起几段高腔给我听,还说过去平阳提线木偶的老前辈他们都会唱高腔、昆腔、乱弹、和调。因平阳木偶戏没有自己固定的音乐声腔,木偶戏的唱腔都是向兄弟剧种学习移植套用的。如今平阳木偶团除了个别节目如《武松打虎》唱昆腔外,其他传统剧目大部分均唱乱弹、和调、京腔,如《花灯缘》还用越剧唱腔配演,新排的儿童剧为了适应儿童均配上现代的歌剧音乐了。张老师对失去高腔还很怨惜地说:“其实唱高腔舞台的气氛很热闹,锣鼓助劲,众人帮腔。但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越剧的兴起,大受观众喜爱。人称‘夹燥唱’的高腔彻底被人们放弃了”。

  戏曲唱高腔的班社绝种了,但在平阳民间道士班及和尚班做大型道场佛事中,道士、和尚唱高腔的科仪道场还很多,由主场道师或法师一人领唱,众人帮唱,无丝竹配音,以锣鼓打击乐器助气氛,高腔的唱调在道士班及和尚班中至今还在传承。

网络编辑:谢天涯

高腔在平阳的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