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北港的庙会

2018年04月16日 15:33:26 来源:平阳新闻网

  潘孝平

  庙会是民俗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宇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明代时期,一些庙会除了进行祭祀典礼,邻近村民趁机在庙旁摆摊设点,向香客兜售自制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以招揽生意,由是逐渐地向市集的属性转变。清朝及民国时期,庙会的市集形式更加明晰,人们在神祗崇拜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游览观光和购买商品的要素,这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民众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

  平阳北港的一些乡镇通常有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它是汇集祭祀庙神、商贸活动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民间节日,是当地民间自发组织产生并长期积淀形成的。北港地区的庙会是由正月十五怀溪庙会拉开序幕,十一月初六水头街庙会进入年度收官阶段(至于闹村的八月十五、山门的国庆节、南雁的十一月初一,只是后来兴起的官办物资交流会,非庙会之范畴)。各个地方在庙会期间,集市的繁盛景象基本相类,到处张灯结彩,红幔遮天,百戏横陈,笙歌弦乐不绝于耳,文娱节目丰富多彩。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摊位,从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群车马骈阗,摩肩接踵,气氛热闹非凡。当年的会市是以销售农具等农资物品为主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眼下的会市商品日趋多元,时尚的、古朴的,琳琅满目,已不再局限于农资物品了。市面上,像“五代桶”等传统婚娶物件,很受民众青睐,还有像柴刀、锄头、竹椅、簸箕等传统的铁器和竹篾器,也是普遍受欢迎的,毕竟这些物品平时在街面上已很少见。庙会期间,一向热情好客的北港人,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各户人家都会热情地向亲朋好友发出邀约,“明日阮这儿会市,来看闹热,小酒儿来啉两杯哦!”主人家推杯换盏盛情款待的欢喜劲儿,别无二致,于是,庙会又自然成为了人们走亲访友会人缘的一个载体。

  

  

  怀溪庙会

  正月十五,怀溪乡民为祭祀五显大帝而举办庙会。当地有两座“五显爷庙”,一座在金山村,乡人习称“坎头宫”,一座在南山村,乡人习称“垟溪宫”,均始建于明末,均供奉五显大帝,香火均传自平邑钱仓“五显灵官庙”。怀溪庙会始于明末清初,每间隔三年举办一次,会期三天,隆重庄严。庙会期间,有一大帮道士在宫殿内做一系列的科仪法事,同时延请提线木偶班,在庙台上演唱《华光传》,歌颂五显灵官华光大帝的神迹。

  神座前面除了供上常规的三牲祭品,还摆祭一头千斤神猪。这头神猪很有讲究,要形大如象,要在三年前由神灵指定猪仔,经用心饲养,俗称“放花猪”。庙会之前三天,由宫庙首事手擎五显大帝令旗,一路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将神猪迎回庙宇,供善男信女观光。待到良辰吉时,由神灵指定屠宰师傅操刀,然后将净身后的神猪供奉在大殿的木架上祭请。同时,董事者住持还“花愿”仪式,这是信众因曾向五显爷请愿,心愿既成,便奉献一株焰火树来“还愿”。这一个还“花愿”的传统,是有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历史渊源的。

  传说明季时,怀溪地处莽莽大山之中,山高林密,有老虎出没袭人,四境不宁。时有当地猎户周氏兄弟为保境安民,决心除虎害,便在五显爷前许下“花愿”,祈求神灵保佑。不久,有村民来报,一只老虎在垟溪路出没,周氏兄弟立马带上火铳,找好伏击位置,“砰”“砰”两下,那大虎应声暴毙,由是山乡获得了安宁。为感恩五显爷的神助,周氏兄弟便置办福礼,用虎皮祭请,燃放烟花,以还除虎之前许下的“花愿”。从今往后,乡亲们有事祈求五显爷的,都会许个“花愿”。数百年来,“花愿”一直集中在庙会时来还,且都于庙宇的门庭之前举办,乡民栽种百来棵当地出产的粗壮毛竹,一如森林,谓之“焰火树”。每棵焰火树都安置二三十盘焰火,于正月十五前后的一个吉祥之夜,一棵棵焰火树次第燃放。刹那间,整个怀溪的夜空流光溢彩,缤纷多姿,引得万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北港地区的庙会为一年一回,怀溪独异;庙会通常都有会市,而怀溪独无,但有其他地方没有的烟花节。烟花通常三年一放,五年两头放。近年来为安全计,遂转移到怀溪之畔那空阔的溪滩上燃放,当年土制的焰火也改为正品的烟花了。

  

  

  渔塘庙会

  二月初二,麻步渔塘庙会,这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的久远传说有关。相传明万历十九年(1591),平阳知县万民华派其县丞来渔塘修建水利,某一天县丞不幸为猛虎重伤。为吓跑猛虎,保境安民,知县和本村民众商定于二月初二把当地宫庙的佛萨请出巡游。后来大虎果然不知所踪,民心始安,此后渔塘村每年于这一天都举行巡游大典。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廿九突有大风雨,五昼夜不止,人畜溺死无以计数。相传时渔塘山林遭重创,洪水暴涨,渔塘垟一片汪洋,内山中冲来一只老虎被卡在树桠间,被山洪吞没。待洪水消退,村民发现了大虎尸体,经本地乡绅提议变卖了老虎,并用所得资金在村西顶岙的狮山之麓兴建了一座老虎宫,奉祀五显大帝,以祈风调雨顺,一方平安。

  渔塘“抬佛”巡游活动,出巡佛萨主要有文昌帝君、五显大帝、圣母娘娘、总管元帅、齐天大圣、玄壇元帅等,各尊神像来自渔塘村的文昌宫(又名德胜庙)和范岙底的五龙庙。按照往年惯例,五龙庙佛萨于正月廿九上午出游,二月初一下午回殿,文昌宫的佛萨于二月初一中午出游,初二傍晚回殿。这两座庙宇的佛公都会来到老虎宫做客,这也许跟万历年间的历史传说有渊源。巡游时刻注重轰轰烈烈,旨在敲山震虎。游行队伍一路上鼓声震地,歌吹连天,广大村民簇拥着冠冕堂皇的帝君、慈眉善目的娘娘、浓妆艳抹的七仙女、还有披金戴银的金童玉女蜿蜒前行,声势颇为浩大。队伍每经过一个村口,或一条街道,乡民都燃放鞭炮迎接;每到暮色四合时节,乡民还会在村口的开阔地焚烧早已架设好的一堆堆柴木,为巡游助势扬威,一时间火光冲天,那熊熊烈火将渔塘平原映照得如同白昼。

  

  鹤溪庙会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初二,鹤溪民众集资兴建的灵佑殿和娘娘宫竣工,民众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这一天,当地的民间表演团队踊跃前来助兴,高歌漫舞,十里八乡的贩夫走卒汇集,游人如织,一片喧腾景象。从此以后,乡人便把这一天定为庙市日,周边的镇境庙也将庙市日定在二月初二,长年累月,鹤溪的会市定型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当地乡民借用镇境庙办学堂,庙会停止。民国四年(1915),当地乡民借用娘娘宫办学堂,灵佑殿和娘娘宫庙会停止。民国三十年(1941),鹤溪南山宫于正月二十日举办迎神赛会,请出白鹤大帝神像出巡,乡人便把这一天定为庙会日,持续下来。“文革”开始后,当地停止庙会活动。1987年3月4日(古历二月初五),时值麻步显桥至鹤溪段乡间公路竣工通车剪彩的大喜日子,鹤溪各村民众自发举办庙会,载歌载舞表达欢庆。鉴于原正月二十庙会日系多雨时节,影响活动,故当地乡贤提议于当年二月初五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鹤溪的庙会,延续至今。

  鹤溪庙会主要有迎神赛会和演戏敬神活动。迎神赛会时刻,神像出巡的场面威仪大观,队列十分讲究:“高照”开道;“头牌”高举“回避”、“肃静”随后;接着是众学童的彩旗队及吹长号、敲七星锣和擂将军令的乐队;其后为符使和土地;接着是扮演“令”、“印”的乘轿男童;元帅正襟危坐于四抬敞篷大轿之上,元帅一手捧书一手握令,出巡时刻,元帅不得下轿、如厕,沿途始终要求仪态大方;元帅后面是大香炉,最后耀眼出场的是端坐于彩轿的神像。为了规避庞大的场面冷场,还有几班锣鼓穿插于队伍中间,队伍后头常常安排一些诸如坐刀轿、穿铁丝表演,还有人数众多、身戴刑枷的“罪人”,殿后的是舞龙队。当巡游仪仗途经村庄或宫庙时,要燃放鞭炮迎接,并设祭坛,请禠公宣读祭文以祈福禳灾。

  演戏敬神所演之戏乡民习称为“神戏”,即请戏班唱戏酬神,人神同台共乐。庙会时节,鹤溪各个宫庙同时唱大戏,有和剧、越剧、京剧、瓯剧、木偶戏和布袋戏等戏种,各个戏班为拔头筹,暗地里展开斗台戏,纷纷较着劲而卖力表演,赢得台下连连喝彩。鹤溪庙会的踩街活动名闻遐迩,享誉瓯南。它由村民自发组织,主要有抬高阁、踩高跷、扮八魔、敲腰鼓、跳扇舞和滚龙等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踩街游行的队伍在震天的咚咚锣鼓声中,浩浩荡荡,招摇过市,直教人啧啧称奇。

  

  水头街庙会

  十一月初六水头街庙会,这与林泗爷有关。这一天,人们在水头中街埠头的淋泗殿举行庄严的祈福法事,以祭祀林泗爷仙逝。据苍南县《林氏宗谱》记载,林泗爷生于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1241-1252),林四自幼天资聪敏,为人仁善,民间传说生有神灵,殁后屡有圣迹,故于宋咸淳间敕封“忠烈侯王”。林泗爷是平苍两县赫赫有名的地方神,出生于苍南县舥艚镇新桥村,当年为了生计,卜居数十里之外的北港水头街,在水头街留下了独特的传奇故事:

  南宋度宗年间(1265-1274),朝廷偏安杭城,皇家的公主身染疾病,太医久治未癒,日渐病入膏肓。天子惶恐不安,于是张榜寻医问药,病除有大赏。或封爵或赐金,一时间江南哗然。话说当年水头街有林氏,在家行四,故名林四者。其家贫如洗,以在隔岸溪埠头旁卖盐为业,兼营草药。林四有一帖祖传秘方,专治痧症,他看布告病症陈述,判断公主应是罹患痧症。于是林四果敢地揭下皇榜,随即跟随官家奔赴帝都临安府。官府见林四蓬首跣足的样子,耻之,威胁道:“若不见效,斩首市曹。”林四置之度外,冒死给公主治病,果然药到病除。皇上龙心大悦,问林四想要什么赏赐,要做官还是要金银财宝。林四都委婉地谢绝了。皇上甚是不解,忙问何故?林四娓娓奏报:这一年平阳县洪涝严峻,饿殍遍野,老百姓民不聊生。林四只是祈求皇帝放粮济民,赦免平阳的赋税,天子欣然允之。乡人闻讯,额手相庆。林四在帝都受到百般优待,尽管吃着山珍海味,但思乡情切,决意告归故里。林四不日返程,从水路漂泊南下,有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途中突遭大风大浪,永殁大海,这一天是十一月初六日。皇上获得噩耗,扼腕叹息,下旨敕封“林泗侯王”,只因林四落水而亡。乡人感佩林泗的仁义之举,民众在埠头兴建“淋泗殿”,塑林泗侯王像,以供崇拜。因其祭日是十一月初六,故庙会悼之,以表哀思。

  除了上述庙会外,北港的庙会还有二月十五的詹家埠庙会、三月三的麻步庙会、八月初七的腾蛟庙会、八月初九的缸窑庙会、九月初四的凤卧湾庙会、九月廿九的南湖庙会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北港的庙会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拥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是先民缔造的一份美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因其流露着祭祀和祈福的内涵,往往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在民俗文化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庙会重现于世,并日益受到尊重。当前,在人们热衷于举办庙会之时,要把握理性的“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精华,抛弃旧事物中的糟粕。通过积极健康的庙会活动,让人们回到历史神圣的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网络编辑:张超霞

北港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