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网络媒体走转改】山门高墩30多口古老水井 诉说村庄故事

2018年02月05日 14:20: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周兆奕 编辑 吴赛露

  习惯了自来水的便利后,水井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山门镇高墩还完好地保存着30多口井,并挖掘了水井历史,在山门镇高二村文化礼堂乡村记忆陈列馆“占”了一席之地——《饮水思源高墩记忆》。通过这一口口或古老或年轻的水井,游子记住了乡愁,村民记住了村史。

  

  一间老屋一口井

  “外人一进高墩都说像‘八卦阵’,转来转去看到的都一个样:老屋、围墙、栅栏以及水井。”高二村文化礼堂总干事林开迎介绍,高墩地下水位较高,易通过打井取水,所以高墩人喜欢在建房子时打一口井取水。因此,高墩历史上最多曾有60多口井。300多年来,村民饮用的都是井中的地下水,用于灌溉和防火救灾也是井水。

  高墩的井主要有圆井和畚斗井。畚斗井以水型似斗面得名,从清朝开始建造,大小、深度各异。据统计,最多时全村共有32口畚斗井,现存10口。村民们建造这种独特的畚斗井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井的平面线为“U”字形,一面开口与地面持平,三面是用粗石块砌成的的围墙。水池方形或圆筒形,井池宽1~2米,井水深1米多。人们只能从开口提水,这样可保持井水洁净,不受污染。

  林开迎介绍,村里老人相传,高墩最早的一口畚斗井是明末崇祯年间建造的惠庵公古井,在2010年因为雨量太大塌了。现存年代最久远且保护较好的井是下古井,也叫明环公古井,属于圆井。据平阳县山门镇高墩发展史编辑委员会编写的《高墩发展史》记载,下古井建于清康熙甲子年(1684),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井口直径1米,深6米。村里人说,下古井很神奇,井水冬暖夏凉,就算外面水涝了,井里的水还是很清澈。解放初期,有数百人共同饮用这口井水。

  

  一口井养一家人

  高二村文化礼堂不远处就有一口井,井名“永语古井”,意思是曾永语家的井。这口井是曾永语30年前在此盖房时打的。30年来,他家饮用都是这口井的井水。由于井的地理位置较好,在10多年前大旱的时候,村里其他井都干枯了,这口井仍然有水,清冽甘甜,所以很多村民都到他家取水,以解燃眉之急。

  水井边上,记者看到82岁的曾永语正用挂着吊钩的竹竿吊着水桶在井里取水,老人动作还很灵活。永语古井不大,直径约1米,记者探头,井底清晰可辨,不深。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新建住房较多,为便于家中用水,新建了小圆井30多口。‘永语古井’也是其中一个。”林开迎介绍,无论是新建的井还是以前的古井,名字都很有意思,也很好记。有根据打井人家名字来命名的,比如曾永数古井、永棉古井、基守古井、七份内畚斗井;也有根据小地名取的名字,如宫边古井、外新厝新古井、下古井等。

  这些水井滋养了这座村庄,“养”出了不少名人,有军政干部、科研人员、教师、企业界人士,也“养”出了140多名大学生。

  

  饮水思源记古井

  清澈的井水倒映着日升月落,送走了一茬一茬的光阴。随着岁月的积淀,以及自来水的普及,这些水井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它们的实用功能,成为一种锁着旧日情境蕴含历史的符号。井水的甘冽,犹如游子心中故乡的滋味。庄厝门前建于1956年的畚斗井,2009年被该村庄其则改建为现在的“思乡井”。

  “我们去年建设文化礼堂时,将水井‘请’进了文虎礼堂,做起了‘饮水思源文化’。”林开迎介绍,2017年,高二村建起了文化礼堂,其中的乡村记忆陈列馆展示井文化、粿文化、家庙文化等,中有20多副照片是专门纪录古井的,将“高墩记忆”呈现在村民面前。

  饮水思源,初心不忘。

网络编辑:张超霞

【网络媒体走转改】山门高墩30多口古老水井 诉说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