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漫谈过年

2018年01月31日 14:13:34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士彬

  小时候盼望过年,换件新衣服讨个好吃什么的,积蓄点压岁钱。一年复一年,随岁月流逝,那历经千古的年味,再也不神奇了。反而偶尔徜徉在伤感与失落的思绪之中,但也不得不承认过年的实质。过年是一个过程,是祈福感恩的释放,是亲情的延绵,是辞旧迎新的举措,更是一个情结而已。

  追溯历史,过年指腊八到元宵节时段。古时,比如《红楼梦》中的官宦人家延迟到农历二月二,称“龙抬头”图个头彩。

  从腊月的“腊”字讲起,同“蜡”,祭奠的意思。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为此这个月祭祀神灵,庆祝丰收活动的高频期。

  腊八粥节,近期刚刚又掀起,我打听了年长的阿婆阿公,大都说不明白,唯有一位虔诚信佛者,讲述农历初八那天去温州梧田拜佛吃粥。亘古年代,先人们煮一碗粥,供奉天地,是不是向老天爷诉说平民日子过得很一般,希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峰登呢?又一个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与糯米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来信佛的人,每到腊八念经吃粥。给腊八节增添了一层宗教色彩,不管如何传说,吃粥念经是一个事实。为迎接春节提供了前凑曲。

  放鞭炮迎春是一种风俗,村头村尾,稀稀落落响起“噼里啪啦”声。一听到“新春大于年”的谚语,人们自然而然地露出一丝春风笑容,快要结束寒风刺骨的日子不多了,期望新的岁月生活宛如爆竹声节节高。当时,立春与春节同一时间,后来慢慢地分开形成不同的节日。但相同的是那爆竹声,意谓送旧迎新和接福。温州有句俗语:“逢早春的,是勤劳年。”春早,必然暖早,自然万物播种得早,那需要人们勤劳致富,来一个好预兆的早春呀。受多年的早春的爆竹声的影响,在腊月里时常地把人家“还天愿”和送葬的鞭炮声,远处传来阴阴隐隐的,误为新春降临。

  过小年,即腊月廿四,是祭祀镬灶佛爷上西天的节日。山岗上,村角里的清静的寺庙,阿婆阿姨们穿着佛衣口中念念有词,全是禅语,带着夙愿祈祷年年灶炉红火,有锅盖开有饭吃的日子。这一切,对如今的人们来说可无可有,似乎退出历史舞台,把祈求庇佑任务交给佛门师父掌控。但是,为了崇拜灶王爷,过了廿四以后,洗净灶台,同时掸尘扫地,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外,这倒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搞清洁卫生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物质丰富,新文化的春节元素冲击,使传统的年味渐渐地淡化下去。晒腊肉剁肉丸熬胨碾砂米糖等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些手艺活儿了。即使有充满怀旧的热心人,在石臼边捣出一笼一笼年糕,也难勾勒出我们儿时的摘年糕奶吃的愉悦的心情。即使国道边大街上挂起彩灯及灯笼迎新年,也被满眼出现楼盘出售广告所掩盖,那喜庆的画面显得苍白无力。

  年关近了,学生期未该考的科目也考了,教师写评语,大都行业理一理思路,息一息,有经济来往的结个账还个清。外乡的农民工陆陆续续地踏上回归的车上,电视里的春节热吧亭里那游子的感言,春晚排演进程的报道,无疑给春节这幅山水长卷泼上一笔浓郁彩墨。

  除夕之夜,也是过年的重头戏,贴春联挂年画倒福字,吃年夜饭分压岁钱,围着茶几前啃着芋头看春晚,好看的不好看的呼声一片。欢谈达旦称做守岁。民间认为守岁具有为父母添寿的效用,替父母守住长寿,祈求合家平安,是孝道的表现。“不睡”意同“不困”,因此,守岁又代表“不困厄”、“不穷困”的意思。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等待钟声敲响,大家放鞭炮迎接新年,同时,路上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匆匆忙忙抢先佛老爷保佑赐福。

  俗语:“三天端午,五天年。”讲得就是,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娘,初三拜娘舅……如今拜年方式各有千秋,比如用微信用亲戚朋友旅游方式互拜互乐。

  到了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过了年祭奠了这么多佛神,这会完全叫他们再来赐福了,有第一次月圆作证。古人也是无奈的,我们后人何必笑之呢?偶尔闻到饺子汤圆香,偶尔听到零声的爆竹声,这样算是年过去了。

网络编辑:张超霞

漫谈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