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太平天国战争后平阳先民移居浙北考

2017年12月18日 13:38:56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肖粟

  刘绍宽先生修纂民国《平阳县志》,其卷十九“风土志·民族”称:“瓯粤民族自汉悉徙江淮,其地墟也,自是居者,已非旧族”。历朝历代,迁入平阳者,多为中原人后裔。民间族谱,多有记载。后因生计所迫,平阳先民移居外地,时或有之。清同治年间,平阳移民尤成风潮。今浙北苏南一带,多有平阳人后裔村落,讲闽语或温州话,称先代于太平天国战争后移居,繁衍成族。而志书族谱少有记载。考平阳先民移居浙北长兴、安吉,希得一窥。

  太平天国战争,波及十六省,一度占领城镇600多座。苏、浙、皖三省为主战场,而长兴、安吉处于三省交界地区,是太平军和清军往来三省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所受创伤之巨,人口死亡及流徙之多,历史上所罕见。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与李世贤率军由皖南进军浙江,首先攻占安吉和长兴。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浙江除温州、衢州两府城及龙泉、定海等五县外,其它均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军所建浙江天省,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基地之一。同治元年(1862),浙江巡抚左宗棠由安徽进攻浙江。同治三年(1864)八月,太平军所占浙江府县被次第收复。左宗棠在《左文襄公家书》里记载:“人民死于兵燹,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左宗棠尝称: “通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绍兴次之,台州又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通计各府,惟杭州、湖州两府各属受灾最重”。在湖州府属七县中,又以长兴、安吉“受祸尤烈”。

  同治年间,清政府为了恢复生产,有组织地从湖北、河南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来垦荒,并在皖南、浙西南、苏南等各州县先后设立“劝农局”、“开垦局”等机构,负责招垦事宜。在大力招引本地民人返乡的同时,积极鼓励外省、外府县农民前来就垦,而且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如“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等等。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谕令各省招垦荒田,地方官员纷纷设立招垦局或招垦分局,制定各种优惠的招垦政策,鼓励和吸引各地移民前来垦荒。

  长兴县战后土著约存7万人。战争期间损失人口40.2万。同治年间的文献记载称:“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1996年秋,湖州籍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和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的滨岛敦俊教授等人到长兴县调查社会情况,回去后写到他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长兴县城一带的人口,主要来自周围的移民,离县城稍远的丘陵地区是来自浙江南部和河南的移民,离县城最远的山区基本上是土著居民。这一格局是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才形成的。”

  长兴移民以河南人最多。而河南人中,尤以罗山、光山为最多。《中国经济志:浙江省长兴县》内引述民国初年的调查,其时长兴县“农民籍贯,以河南籍最多,百分之四十以上,本地籍占百分之四十弱,余均台、绍、温、金、湘、皖、江北等籍。 ”河南移民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南部的今仙山、管埭、长潮、天平、林城等乡镇区域,南部的今吴山、和平、便民桥等乡镇区域,中南部的今包桥、长桥、虹星桥、观音桥、蠡塘、港口等乡镇区域。河南移民在县内分布相对集中,如以吴山乡的小溪口为中心,方圆十里的几十个自然村的居民,“大部分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从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移民垦荒者。 ”

  长兴自然移民另一股重要力量是温州平阳人。在江苏江北人占据港滩、河南人占据田坂后,人多地少的温州平阳人多住山边。平阳移民多来自北港、南港,地属山区,有在山区垦荒习惯。有材料估计,平阳人在长兴移民后裔不下10万人。主要分布在原白阜、太傅、长潮、仙山、泗安、二界岭、和平、吴山等乡镇。据有关资料,目前有老平阳人后裔的村庄:泗安镇的白莲、赵村、仙山、东潮、玉泉、兴隆村、师姑岗村;二界岭的毛家村、罗家地、二界岭村、太平村、东村、初康村;林城镇的阳光村、上狮村、连心村、上阳村;水口镇的徽州庄村、龙山村;李家巷的青草坞村;夹浦镇的月明村;煤山镇狮子山;后漾镇陆家斗、牛步登;雉城镇高山岭、五峰;和平镇长岗村、回车岭、唐伯兴村、马家边村、林村、管庄村等。闽语为平阳移民的方言。其中以太傅最为集中,全乡13个行政村中有10个村为温州平阳移民的集居区,通行闽语。

  安吉县由原安吉、孝丰两县合并而成,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李秀成部经安徽取道安吉、孝丰两县,攻打杭州,在安、孝一带与清军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激烈交战,战争使安、孝的人口损失相当惨重。《安吉县志》卷十八记载:“往时户口十三万有奇,至甲子秋贼退,编排止六千遗人而已”,《孝丰县志》卷八中记载:“昔全盛时人口三十余万,而今则落落星辰,散布四隅者仅八千余,不及三十之一也”。兵燹饥疫,导致土著民大量死亡逃散,村落残破,田地荒芜。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同治五年谕令各省招垦荒田,随之地方官员纷纷设立招垦局或招垦分局,制订各种优惠的招垦政策,鼓励和吸引各地移民前来垦荒。安、孝一带的招垦工作由当时浙江巡抚左宗棠负责主持,召集各地农民来安吉、孝丰垦荒,并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孝丰志稿》载:“初田土荒芜,左文襄公曾招隨棗之民来县垦荒,一年免租,两年纳三分之一,四年之后纳全租。”豫、皖、鄂等省和浙东台、绍、宁、温等府民众纷纷移民而来,平阳一批移民也于此时迁居安吉。

  著名林业学家陈嵘(1888-1971)先祖即属于这一批移民。据陈嵘之子陈振树回忆:“我家祖籍平阳县北港坎头村。曾祖父于同治四年(1865)携带祖父陈思恬,步行千里来到安吉的晓墅地方,垦荒种植番薯。但此地过于荒凉,秋后野猪出没,甘薯没能收获,不得已重回平阳。过了十年左右,祖父长大成人,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又重返晓墅野外的温州草棚子(后名三社村,后又名石龙大队)。当时居民稍多,可以垦荒度日。经过十余年努力,家境好转。父亲出生后七岁,被送到当地私塾去上学。课余则上山砍柴,下地拔猪草,跟祖父学干各种农活。”“1904年,父亲十七岁,一人回到祖籍平阳县北港坎头村,进入致用学堂,学习经史、舆地、格致等课程。校长陈黎青先生为他取名陈嵘。一年后转入平阳县高等学堂继续学习。1906年冬他回到三社村,这时祖父已去世。祖母说他是长子,应该及早完婚,支撑门户。但父亲却想继续深造,去日本留学。后来拿了家里为他结婚准备的几十元钱到上海,经陈黎青先生介绍,随同几位同乡东渡日本留学。”至今,南雁坎头陈族与安吉移民后裔仍保持联系。

  安吉县现辖梅溪镇、孝丰镇、障吴镇、章村镇、报福镇、天子湖镇、天荒坪镇、山川乡、溪龙乡、地铺街道、昌硕街道等7个镇、2个乡、2个街道。2000年1月,晓墅镇并入梅溪镇,镇政府驻地迁至晓墅村。晓墅村位于安吉县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福建话和温州话分布在丰食溪、凤凰山、南北庄、梅溪、晓墅、章村等乡镇的部分村落。

网络编辑:谢天涯

太平天国战争后平阳先民移居浙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