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走进百年省级传统村落 听大屯村讲红军故事

2017年10月18日 09:44:23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徐远虑 林绍武 编辑 宋淑莹

  在平阳县域东北45.3公里处,一座若隐于世的小村落,依伏在海拔400多米之上,被灵韵山水、红军精神润养了百年,有着“浙南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跟据地”称号,这便是秋日里的小众目的地——大屯山。于此,“重走抗战路”,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受省级传统村落的景色。

  

浙南烽火牌坊

  

村口的“工农红军挺进师驻地”石碑

  

村口的红军井

  

  名片:山门镇大屯村始建于明清时期。该村东南临水头,东北接凤卧,西南面山门,西北通文成,村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拥有浙南闽北古村建筑风格和百年人文自然村落风貌。

  从平阳县城驱车前往大屯村,途经萧江、水头、凤卧等地,沿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而上,路旁树木愈行愈密,窗外群山连绵,山下麦田泛着秋的金黄。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大屯村村口,山间吹来的微风夹杂着淡淡的清香,朴实且舒适。远远便看见“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驻地”的石碑矗立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石碑之后是一株苦槠树,百年来的风雨,不知在它身上留下了多少岁月的痕迹。树下民居旁,有一口红军井,井壁上刻着“1938”,井中水质清澈,至今仍被村民饮用。

  这里崇山峻岭,林木茂盛,是战争年代进退从容的游击根据地。大屯村历经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时期的考验,使其成为闽浙边革命的中心和红色根据地,曾经的这里,家家户户住满了红军战士,革命前辈曾山、刘英、粟裕等人均在此处留下了足迹,不仅在这里召开过省委与国民党浙江当局的和谈筹备会、创办抗日救亡干校筹备会,而且还召开了浙江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屯会议,同时也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浙南驻扎最久的地方,故有“浙南烽火”之称。

  

大屯会议旧址

  

  沿着村中的小道前行,整个村庄随处可见红色记忆,省委机关的油印室、收发报机、缝纫组、军械组、红军食堂等分设在大屯村的各个村民家中。远处几间错落有致的古木屋,屋顶青灰的瓦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透着几许沧桑,岁月斑驳的白墙上,刻画着历史的痕迹。古木屋另一侧,有一条古朴沧桑的石阶路,石阶两旁生着多株柿树,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犹如一盏盏红灯笼挂满枝头,沿路装扮着石阶另一头的闽浙边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旧址是一栋有着围墙的古屋,屋子天井内竖着石碑,刻着“第三期党政干部训练班教室”的字样。步入厢房,屋内悬挂于墙上的展板,述说着部队进行整编、训练、学习的故事,一字一句,均描述着奋勇杀敌的红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义无反顾、奉献自我。

  

红军古道预览图,大屯村是此古道的终点

  

  古屋前左侧的卵石路上,布满青苔,顺其而上就到了大屯会议旧址。1938年3月,大屯会议就在这陈旧而简陋的平房里召开,而这里,也是当时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办公室。如今,屋内的厢房摆放着手榴弹、手枪等模型和当年红军战士睡过的床铺。屋前的院子中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赫然矗立,留下的是一段红色革命历史,

  告别老屋,踩着先辈的足迹,深入旧时的深山密林间,行于红军古道之上,追忆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古道全长约14公里,崎岖而隐蔽,路面由不规则的卵石铺就而成,隐于茂林修竹、层峦山峰之间,尽显原生态风光。

  

“浙南烽火”牌坊前的山门镇

  

  源源不断的井水,历经风雨的古树,错落有致的老屋,蜿蜒古朴的台阶路,秋意盎然的稻田……无不映刻着岁月的沧桑变幻和历史留下的斑斑印迹。如今,硝烟弥漫的战场,已随历史远去,水声伴着山间的清风,让人很难遥想当年这里的烽火岁月。大屯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安躺在这大山中,安详而从容。

网络编辑:谢天涯

走进百年省级传统村落 听大屯村讲红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