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林景熙故里及相关地名疏证

2017年09月18日 10:48:06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听涛

  

  

  林景熙(1242-1310)是宋元之际平阳籍著名诗人。其故居在平阳县(州)城白石巷,称“白石故庐”,别墅在平阳城西马鞍山麓,称“赵奥别业”。由于年代久远,人文变迁,有关林景熙“白石故庐”和“赵奥别业”的所在及相关地名的记载,多有模糊纠葛之处。日前,笔者对有关遗址进行了考察辨认,并通过进一步查阅相关史料,请教博雅之士,解纷理乱,对相关地名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得出林景熙世居县城白石巷的结论,现疏证如下,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一、“赵奥别业”在雅山,赵奥得名于赵宋宗室居此

  (一)“赵奥别业”是林景熙第一次漫游吴越归来时(1285后),为了休闲和教授生徒而开辟,位置在平阳城西二里。林景熙《赵奥别业》(《霁山集》卷二)诗云:“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闲情。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章祖程注(1334):“‘赵奥别业’,在城西二里马鞍山下”。

  (二)明朝时吕洪在“赵奥别业”遗址建府邸,清朝时苏璠在其遗址建大雅山房。《霁山先生集序》云:“霁山先生居州治后白石巷,别墅在城西赵奥马鞍山之麓,予今所卜筑,即其故址也。”又苏璠《霁山先生集跋》曰:“璠幸生霁山旧里,复后吕公居‘赵奥别业’遗址。”华文漪《记游大雅山房》云:“嘉庆乙亥九月十八日,郑雪舫过斋留宿,约次晨同往大雅山房。大雅山房者,苏子石缘园中精舍也。”按石缘系苏璠之号。

  (三)至苏璠时代,“赵奥别业”已地属雅山。有苏璠族兄弟苏椿诗及注可证,《马鞍山人诗草(戊子)·雅山本赵奥地也,不知何时易以今名,偶读林霁山〈别业〉诗,慨作》诗云:“赵奥当年岂赵家?霁山心事寄无涯。而今故址荒凉甚,那觅冬青一树花!”《雅山四贤诗·林架阁》云:“横阳蕞尔邑,僻在东瓯东。何斯山川闲,灵秀气所钟?维昔宋元交,挺然生林公。公也心赵氏,择居吾里中(自注:雅山即赵奥)。时悲宋陵寝,发掘愁潜龙。天生同志友,冒死瘗幽宫。幸免杂牛马,骨筑浮图雄。三复冬青什,肃穆仰忠风。”

  (四)上举前一首诗中提到林景熙给别墅取名“赵奥别业”隐含思念赵宋故国的心事。而赵奥原来是因南宋时赵氏居此山奥(岙)而得名。《苏平仲集·卷十四·东谷先生赵君墓铭》载:“赵君乡先生也,讳良震,字伯起,别号东谷。于宋宗室郯勤孝王宗惠为八世孙,其家平阳则自六世祖武翼大夫主管台州明道观士霦始。”又因赵奥位于万全垟头东边山谷,故又称东谷。垟头南边的的山岙称南岙,可资参证。清张綦毋《船屯渔唱》之四十一:“欲问王孙旧墓田,栖迟东谷著书年。樵斤不赦残山木,谁伴冬青泣杜鹃。”亦可资参证。

  二、雅山古属白石里,白石诸峰包括马鞍山

  (一)雅山作为自然村(里)名称,明清时与白石不同村(里)。《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一》载:“万全乡·一都:白石(已见《霁山集》),雅山(旧志《山川》作下山),沙冈(已见《水心集》),黄奥,葛奥,管奥(已见《止斋集》),步廊(已见《不系舟渔集》),鸣山(已见《水心集》,以上旧志),水亭,后阳(案邑村多以洋名)。”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载:“平阳县乡都·万全乡·一都:白石,下山,沙冈,杨硁,黄岙,管岙,步廊。”其中白石与雅山(下山)并列,可见不同村(里)。而南宋时,雅山地属白石里。据《有宋处士苏公夫人孔氏圹记》(《平阳县志·卷六十七·文征内编五》):“始先君□(子)太夫人买山于邑之白石里雅山原,为二圹。”可见南宋时雅山地属白石里。尽管宋神宗熙宁变法后废乡里制,行保甲制,但民间仍沿用旧里名。

  (二)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自甸阳山东北迤为白石山,一名下山。有溪东南流,曰白石河(新纂)。山麓有白石巷,有宋林景熙故居遗址(《名胜志》)。又东为锦屏山(新纂。旧志云:在县西百步),状类画屏,四时苍翠;下有白莲井,其泉甘美,岁旱日汲数千家不竭(见旧志)。山西为马鞍山(新纂。旧志云:县西二里),一峰特耸若勒回马首而顾其羣,其旁起中伏若马背负鞍(《霁山集·鞍山齐记》)。”其中下山在今雅山村西南一带,因地势低下而得名,“雅山”大概是由其雅化而来。林景熙《州内河记》:“河萦回如带,而源有三:一岭门,一昆岩,两道南落,直走河,以经治之东西。一从白石诸峯迢递而下,折入河,以纬治之北。至市桥方合流。”其中的“白石诸峰”与白石山不同,当指白石里的诸多山峯,包括马鞍山。

  三、“赵奥别业”遗址所在

  赵奥别业元代时属白石里,小地名为赵奥或东谷,明清时期属雅山村。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地理特征和人文遗存,可以确定其具体位置在今104国道线九凰山隧道北出口西侧马鞍山麓。现在这一带有苏璠大雅山房遗存古屋,其西约60米处有池塘遗迹,即“赵奥别业”“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之处。

  四、“白石故庐”在白石巷

  林景熙《南山有孤树》诗(《霁山集》卷一,下同)章祖程注:“案先生所居州治后白石巷中,南对昆岩。岩之上有老松,常有鸟集其上,故先生因之发兴成诗,以寓出处之意。”可见林景熙所居在白石巷。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九《杂志·古迹》)载:“林景熙宅,在昆山之阴白石巷。”可资参证。又《归白石故庐》诗云:“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一径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斜阳巷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小立春风怜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由诗中描述的荒凉景象推测,此诗当作于平阳城遭受严重兵燹之后。经查考有关史料,林景熙生活的宋末元初,平阳城遭受严重兵燹的只有一次:“宋帝?德祐元年乙亥十一月,嗣秀王赵与檡溃军夜纵火,自城内抗云桥至平政坊,自白石桥至凤仪桥,自城后桥至社坛巷,皆烬,三日三次起火。”(见《平阳县志·卷十八·武卫志二·兵事》)故此诗当作于德祐二年(1276)春。是年林景熙35岁,而称所居为“故庐”,可见他从小就居住在这里。又据《连云楼》诗章注:“先生家有楼。扁曰连云。”结合诗中所描述:“我心适无事,看云起南山。层檐接空影,而不碍往还。昔年凡鳞化,乘此青冥间。肤寸未膏物,黄埃满人寰。刚风忽吹断,小寄白石间。岂不自怡悦,良田变茅菅。何当鞭丰隆,上扣虎豹关。”可推断连云楼是“白石故庐”的一部分。

  五、“白石故庐”遗址所在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一》载:“西隅白石巷,在西门外登瀛巷内。”乾隆《平阳县志》(卷之四《建置下》,下同)载:“白石巷,在西门外。”又载:“登瀛巷,在白石街。又名孔夫子堂巷。内有孔夫子家庙。故名。”而“白石街,在西门外,通雅山桥。”现在平县城白石街仍在,不过是与老城内白石河街连起来了。乾隆《平阳县志》载:“白石河街,在县治后,东通市心,西通西门。”白石街为东西走向,则登瀛巷当为南北走向,而白石巷又在登瀛巷内,则白石巷应与白石街平行,也是东西走向。而原来西门外白石街南边临河,则登瀛巷和白石巷均在其北边。登瀛巷得名于平阳西门登瀛门,登瀛巷与登瀛门之间隔着护城河。这一带水面深广,称为龙湖。登瀛巷的西边又有登瀛浃,与龙湖相通,上有浮屋。清张綦毋《船屯渔唱》之四十云:“遗民古宅对南山,古木连云水一湾。巷陌斜阳语初燕。只怜独鹤几时还。”揣摩诗意,林景熙故居附近有“水一湾”,这一带有河湾的只有龙湖通登瀛浃处,因此林景熙的故居就在这里。现在这一带水域均被填了筑路建房。林景熙故居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推断其遗址位置,大约在今雅河路与汇水河路交叉口往西约60米靠近后垟街处,南距白石街170余米。这里的位置在县(州)治西北,南对昆岩,正符合章祖程所注林景熙故居的地理位置特征。

  六、林景熙故居所在即梅花水月村

  林景熙《哭德和伯氏》其二(《霁山集》卷一)诗云:“风尘何处托清魂,家世梅花水月村。旧箧已无封禅稿,独邻渴病似文园。”由“家世梅花水月村”可推知其故居近水,旁多梅树。其四诗云:“溪冷浣花宗武哭,池荒梦草惠连愁。行人犹说春风夜,灯影书声共水楼。”由此可知其故居中的连云楼係登瀛浹上的浮屋,林景熙兄弟年少时在水楼上共同挑灯夜读,行人听到他们的读书声,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在传说。林景怡《晓起》一诗,更是“梅花水月村”的生动写照:“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由“家世梅花水月村”还可以推断林景熙世居县城白石巷,始迁者至林景熙已两代以上;很可能是林景熙祖父从亲仁乡林坳里来迁,林坳系林景熙祖籍地而非故里。林景熙兄弟三人,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景熙字德阳,号霁山,俱为白石人(据林景熙《赠玉泉真士》章注等),弟失其名,字德渊;另有林景英,字德芳,号隐山,亦为白石人(据《清颍一源集》卷一陈昌时《化龙鱼图为林德芳题》诗注),从名字号和里籍看,当为林景熙的堂弟。他们是同家族几户人家一起搬迁的可能性尽管也存在,但更大的可能是一户人家搬迁后繁衍成族。

  萧耘春先生在《林景熙籍贯考》(最早发表于《温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后有增补)一文中认为林景熙出生于林坳里奧里(今苍南县藻溪镇三岙村),主要依据是林景熙的《送松存弟序》所述:“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系益蔓。岁合族亡虑数百人,序拜行酒,少长秩如。予以奥里第二支松存为伯仲行。别二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调为录,而予隐州郭。于是相见,白首怆道武林旧事。”萧耘春先生认为此序能证明林景熙生长在林坳里之奥里。其实未必,“予以奥里第二支松存为伯仲行”,是说林景熙在林坳家族中的派系是奥里派下第二支,不能证明林景熙就生长在林坳奥里;“别二十年,更陵谷……而予隐州郭”,可以解释为林景熙弃官归隐故里,而不是宋亡后才隐居州郭。因此笔者推断林景熙世居县城白石巷与此并不矛盾。

网络编辑:谢天涯

林景熙故里及相关地名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