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只在芦花浅水边

2017年08月23日 11:10:45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士彬

  芦花与芒花,很多人辨别不清,干脆统一叫芦花或芦苇。就像自然界里许多非常相似的物种,比如雁与鸿、猫与狸、雾与云、牡丹与芍药等。

  芦苇和芒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在古诗词里出现。芦苇受水的灵气渲染,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经》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唐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芦与芒外形很相似,芦苇茎是空心的,花蓬松柔软,根系发达;芒草茎是实心的,花条纹分明,叶带刺容易割人。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河堤沼泽等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我国多芒草。春夏的芒草,亭亭而立,翠绿欲滴。现在立秋已过,芒花陆续含苞绽放,带着红晕的花穗,随风舞动。芒草有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且用途广泛,可药用,可装饰,旧时还用它来制作草鞋。苏轼的“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里的“芒屦”就是指用芒草编成的鞋。

  芒草,遇上秋的愁肠,更让人惆怅。宋代词人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终生,晚年困踬,留下“凭谁指与,芒草斜阳”的凄凉写照。

  芦苇,在诗人眼里,是随夜风醒着的。许浑说“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刘禹锡说“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贾岛说“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芦苇“用”得最多的,大概是白居易吧。“索索萧萧芦苇间”“芦苇丛中作此诗”,他还捎带上了长在江滩多年生的荻花,“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芦花是柔弱的,毛茸茸的花,远看一片雪色,近看却有乳白、淡红、淡青,深浅不一。芦苇摇曳着,不仅仅牵动人的视线,还摇晃着人的情思。风过芦花翻白浪,它们绵延起伏,而人心潮激荡。

  孙犁短篇小说《芦花荡》写的是战争年代,但读后不觉残酷,贯穿其中淡淡的却坚韧的是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一如那大片大片生机勃勃的芦花。

  在自然中毫不起眼的芦与芒,承受着风霜雪雨,享受着阳光雨露,走进诗词歌赋,在山上在水边,诗意地美着。

网络编辑:周昌均

只在芦花浅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