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细说横阳大宅

2017年07月26日 10:07:33 来源:平阳新闻网

  戈新华

  平阳自晋太康年间设县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立县至今,县治除最初时在仙口船屿外,横阳(后改名城关再改为现在的昆阳镇)一直是县治所在,人文风气蔚然,历史沉淀深厚,曾聚集了很多深院大宅,堪称大观。后随着城镇扩大化,大宅在隆隆拆迁声中轰然坍塌,随尘土飞扬而销声匿迹,殊为可惜。笔者少时就关注这些深宅大院,现年过花甲,在此且写一写记忆中的横阳大宅,以免年岁太久日渐淡忘。

  环碧山庄游宅。游宅在西门栏杆桥底,现在大井街南头九凰山脚下,是平阳名士绅游玉山住宅。游宅坐西朝东,门台离大井街30多米,九凰山逶迤而下的溪流横穿大门前的道坦,左右两个宽约1.5米的小型单孔拱形桥架接,颇为艺术。门台高约4米多,花纹青砖砌就,门台上方横额是平阳名书法家杨悌遒劲的楷书:环碧山庄,据传是平阳绅士吴醒玉所题。题款很富诗意,也很切合游宅周边环境。游宅由门台间、回廊花厅、正屋、花园、横厢、念佛阁楼、舂米房、后道坦组成。横厢左右对称三间,正屋五间开间,三明两暗,两暗是由于五间头正面被横厢遮住,正面看上去是三间。左面即北面横厢后面通佛堂阁楼;右面横厢三间是花厅,花厅后面是六角亭,亭上有美人靠,六角亭外是金鱼池,池水引自围墙外的溪水,金鱼池后有假山,假山南面是占地两亩多的花园,花园南面围墙外就是有名的沙井。那时后山西马路尚未开拓,沙井被茂密的竹林围绕。

  游宅特点有二,一是进门台后至游宅任何一处均有回廊,下雨时不会淋雨;二是原来正屋五间是出檐的,游玉山买下后予以改造,将出檐改为包檐,就是在檐头滴水处建造一堵五间三跨拱形砖墙,砖墙高于原来的椽木檐头许多,将屋背檐头滴水纳至砖墙水槽之中暗管引流至地面,拱形砖墙的青砖有交替烟熏花纹,非常好看,也让正屋门面高大洋气了许多,这也是横阳大宅中唯一有此设计的。中堂下来两层半月形台阶,是完美的中西合璧。游玉山解放后被归于地主士绅,房屋被没收,分给几十户农民居住,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两户住民拆了所住位置改建,1997年随着旧城改造,大宅全部拆迁,不留痕迹。

  大井街的黄宅,屋主黄柏华。黄宅坐西朝东,石板架于溪流上连接大井街,屋基高街面一米多。该宅两进,前面主屋五间平房开间,屋前屋后都有道坦余地,大门台和五间正屋中堂不在中轴线上,有意偏左,均衡风水。主屋后院有一圆洞门通往后退,后方院子是三间二层楼房外加西厢,纯木结构,二楼檐下是可以开启的门式窗户,窗户上又有可以上下升放的板式窗荙,极大增强了房间采光通风能力,也提升了整座房子的意境。

  大井街现龙河菜市场大部分是原来的城关木器社,原址是郑宅。郑宅坐西朝东,门前有小溪,门口第一进左右房子为二层楼房,木结构,有大天井。第二进是平房五间,进深很深,后门开出就是担水巷,四周有围墙。1966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起火,围墙内的木材、家具、农具、成品、半成品、工人的所有工具全部付之一炬,庆幸的是未殃及围墙外的邻居房子。火灾后木器厂重新建厂,也就是后来的工具厂(也有叫刃具厂),90年代改制后拆迁被改造为现龙河菜市场。

  西门周宅,位置在现龙河菜市场中部,堪称最厚实大院。周宅坐南朝北,在原来太保殿机修厂后面。平房七间开间,左右对称三间厢房,木结构,房木厚重,做工考究,中堂有灯梁。按照古民居建造形制,在中堂照镜边柱上至中堂大门横梁上纵架梁木,称为“灯梁”,中堂大的六角宫灯悬挂于此。梁柱间的斗、拱十分精致,都有雕刻花纹,窗棂都刻有木质冰梅图案;所有柱子的磉盘和磉礩均是青石花岗岩制作,天井、台阶都是大块褐色花岗岩铺就,大门台到西门大路逾百米,甬道接刘宅之后全部用宽约0.5米长约1.5米的大石板横铺,加上两侧直的石板,整条路宽约2.5米。石板一直铺到西门溪边,再用六条石板架过溪流,极其豪气。大宅后面和右首东面有花园,花园围墙用大块青砖和砖烧花窗砌就,远近闻名。周家在解放初期已经没落,房子都分卖与他人杂居,1997年城改拆除。

  后垟街王宅,屋主王鉴球。宅子面朝后垟街坐北朝南,大七间,门台开于左首正间前,前面道坦全部是大块条石石板铺就,围墙做照壁,照壁上有白玉浮雕“鲤鱼化龙”,中堂地面用三四十公分的四方青砖做菱形镶嵌。后有小花园,雅致精巧。王宅边上,有七间大房子的张宅,坐南朝北,左右三间对称横厢,是张眉仙先生祖屋,其子张希桐,原平阳县第一中学校长,后任教委主任。张宅后陆续拆建,现仅剩门台和前面的照壁,可见当年规模。

  后垟三大屋。后垟是城郊,西门后垟街道往水亭方向延伸,有几处大屋甚为有名。几处大屋相隔不远,都是坐东朝西,由北至南依次排列,为林宅、中央大王宅、余宅,民间俗称“三大屋”。这些大宅大门台巍峨高大,白壁粉墙,屋前道坦宽大,均为七间开间,大约始建于清中晚期。有的大宅建筑上采用“挈稍”做法,使屋脊天际线呈圆弧状态。为增强天际线动感,在五间头开始“落叶”,也就是从五间与三间之间的隔柱开始,屋背横檩开始倾斜,到七间尾的屋脊上扬,高于中堂屋脊,形成非常好看的弯月形曲线。大屋由于进深长,屋背纵向采用“运水”,也就是屋脊最高处到滴水檐头,不是直线而是在前后二大步三大步柱子开始,横檩低于直线,这样从侧面看是弧形,屋背流水在下雨时较平缓地流到地面,不至于冲涌而下。这几处大屋地面都用长石条压台阶,大门中堂甬道都用大青石板铺就,整洁气派。2000年,最北的林宅被拆建,不留片瓦;中央大王宅门台拆掉,遗留右首一半和中堂;余宅尚虽留主屋门台,但已面目全非。

  后垟还有一处“三退屋”,现雅河人家小区东大门隧洞河小桥对面,坐东朝西,前后三进,主屋五间开间,规模庞大,在80年代相继拆建。

  横阳西路烟草公司隔河对面有一比较完整的老宅,是王宅,五间开间,有横厢,有大道坦,当时在后垟一带最为富有。

  西门直街俞宅巷的俞宅,坐北朝南七间大宅,前后都有横厢,从西门直街到中堂,有两道大门台,临街门台解放后拆掉,现大宅遗留还是比较完整。俞宅原屋主俞中海,是平阳外科名医郑懋眉的岳父。

  西直街郑宅,在原平阳名士绅吴醒玉洋房后面,七间开间,坐北朝南,后有对称三间横厢,80年代初住户拆建正间和五间头,现留后横厢、后门台。

  西门还有城西公社的谢宅,就是谢侠逊的祖屋,也是颇具规模的大房子,纯木结构的二层楼房,90年代拆建成现在样子。

  五显殿街中段的祝宅,大约建于光绪年间,坐北朝南,门台宽阔,左右有门台厢房,是值更下人住宿之处。进门台是大天井,全部铺大石板,正房七间开间,中堂(温州俗称“上间”)宽度可以让万全洋任何一只“河厢船”自由掉头,因而驰名平阳。左右相向三间厢房,东首厢房后还有口水井。该房屋在1997年旧城改造中被拆。

  五显殿街的陈宅,坐东朝西,面向五显殿街。五间开间,边有平房厢房,但正栋后半间比前半间流水少一些,檐头稍微抬高,形成后间暗楼阁,在旧城改建中拆除。这条街上还有县仓大院,对面还有后来做为粮食局的大房子,也是面积超大。

  五显殿街的来宅,门台朝东开在五显殿街,正屋七间坐北朝南,门前有很大的道坦,后门有一个水井。来宅后人在城关大拆建时只住了一斗小屋。平阳著名的妇产科大夫项芬医师在此居住很久。

  白石街五显殿街口名医戈玉炎医师住宅,坐南朝北,天井甬道大石板铺就,屋内全是地板。虽只有五间开间,但因在白石街上,且用料厚实,在拆迁前还是相当规整,连檐头的瓦当缺损的也不多。

  白石街原钱承恩馄饨店后面有项宅,五间开间,门台至正屋有几十米,种满了柑树。原昆阳铁笔蜡纸刻字第一人项锦云先生是屋主后人之一。

  白石街“打银林”夏家老屋,坐南朝北,面向白石街。七间开间,前面左右有横厢,原来城关诊所用中堂的西首一半,东首一半原中国银行平阳支行行长陈思枢和夏家亲戚潘家共同居住,可见规模。

  西城下原来的图书馆,坐南朝北,门台进去两边厢房,有檐廊,经常在此布置展览。正屋五间开间,高大气派,房屋用料考究。中堂放书报架,供读者阅读。两边正间五间头都是书库。西首正屋窗户改成借书登记处,著名书法家张鹏翼老先生当年在这里做借书登记员。后面有厢房,花园。张老就住在后面西厢房,此院子还住过郑立于、范少波几位文化名人。

  解放街现仙坛楼原址是伍宅,处在城关中心地带。解放后被用作三八厂。

  东门街现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来是刘宅,规模宏大,解放后被没收,60年代做过万全粮库,万全区公所从临区搬回那时的城关镇后就在这粮库里办公。后被改建成昆阳镇人民政府。

  城东七村路中段现在城东社区办公楼原址是黄宅,原是黄梅生的祖业,围墙高3米以上,真正的高墙深院,主屋五间开间,前后都有余地道坦,宽敞明亮,气势非凡。90年代被拆建。

  东门桑果园街花坦巷口原来是万全粮管所,最早是张宅,占地规模也是较大的。

  桑果园街原吉祥院前纸伞厂东边是马宅,坐北朝南,纯木结构七间二楼大屋,左右有横厢也是楼房,且楼上从厢房至正屋有走马楼,可绕走廊一圈。在城关绝无仅有。

  东门酱园是蔡家祖业,解放后开办啤酒厂,可见规模。

  南门回生堂,平阳第一中药店,坐西朝东,三进。建于清晚期,木结构,门面为三间开间二层楼房,宽度要比普通民居宽些,高度也高许多。底层为门店,两边排满中药格子,都是抓药柜台,二进是天井,后面是老板住家和炮制中药的场所,据说也养过梅花鹿。民国时期经常会从店后面拉出梅花鹿,割鹿茸游街打广告。90年代失火,现有遗存。

  北门镇小后面新安阁路大屋,平阳文化界名人王建之先生住处,也是七间开间,前后有花园,内有水井,青砖围墙。

  解元坊也有几处甚为可观的大屋,可惜名气不大。

  弓桥路现机关幼儿园处,当时老百姓俗称“番人馆”。楼房砖木混合结构,七开间,三层,宽大的木楼梯,扶手栏杆极其考究,楼层用大根木头做横梁,二层地板之上再浇水泥,三楼铺木地板,大红油漆,富丽堂皇。大院里有两口水井,一口在院内,一口在西北角,大院围墙骑在井口上,院内可打水,院外周边的居民也可以打水,现此井外貌尚在,但已经填塞废弃。

  与“番人馆”建筑风格类似的还有原东门街防疫站,也是这种洋房,规模差不多,我们叫蔡宅洋房,造楼用料相当考究。它是温州著名书法家蔡心谷胞兄在20年代所建,解放后被没收,先是办医院,后改为防疫站、疾控中心。在2000年被拆除翻建新的办公楼。还有现县人民医院老住院部,原来也是这种洋房,门前有很大的花园园圃,绿荫茸茸,颇为养眼,在60年代中期被拆建。

网络编辑:周昌均

细说横阳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