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深度】心怀一颗红星 同侪并肩抗日——记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

2017年07月19日 14:46: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林子婧 编辑 吴赛露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峥嵘岁月中的革命先辈们,为保家卫国前赴后继,九死一生。他们的回忆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就是一座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血火丰碑。为了传承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日前,由县新四军暨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组织,县新闻信息中心特派记者,赴无锡、南京、上海等地采访了3位从平阳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记录他们的传奇人生,感悟他们浓浓的家国情怀。本报今起陆续报道这3位老战士的传奇故事。

  

  

  施光华,1919年8月出生,平阳水头人。他先后参加过江苏太仓敌占区与敌伪“一日三战”的战斗,渡江战役,突破江阴防线、攻占张家港、香山等战斗和解放苏州、上海、福建、厦门等战役战斗。曾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干事、江苏太仓区工委书记、新四军教导员、苏中军区九十四团政治处主任等;抗战后任二十九军“叶挺团”政委,二十军六十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京政治学院顾问等职。

  

  

  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

  施光华说,他因为家中贫困念完小学便辍学在家,哥哥的一个同学是红军干部,他自己也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在他们的影响下,便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毛泽东、鲁迅、高尔基、邹韬奋等人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思想启迪。1938年,施光华从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结业后,由杨进同志介绍参加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8年8月,施光华加入了新四军,9月正式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

  “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战斗岁月的艰难困苦在这个顺口溜里可见一斑。每到宿营地,大家都会向房东借来稻草,没有被子,只能和衣而卧,全身裹在稻草里过夜,“睡的没脚床”。开饭时,几片青菜漂在一大锅汤里,汤里少盐无油,只能喝几口汤水。上至司令、政委,下至普通战士,没有哪个身上不长虱子、疥疮的。虱子被称为“革命虫”,不长疥疮和革命虫,说明还只是个新战士。天天行军、经常战斗、食不果腹,但大家没有抱怨,更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施光华说:“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们吃的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者问他有没有在战斗中受过伤,施光华有些庆幸又有些伤感:“我算是幸运的,虽然中过枪,但只是擦伤,依旧能跑步前进。但是我的战友们却一个一个在我身边倒下……”老人面色沉重,仿佛又回到了亲眼目睹战友倒下的那一刻,心痛万分却无能为力。遗憾和痛苦让他在战斗中越来越英勇,为了战友亲人,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和平,拿起枪,握紧枪。

  

  红五角星的故事

  谈起抗战岁月中最难忘的经历,施光华说是“红五角星的故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施光华和几个同学组织抗日宣传队,到平阳和泰顺的山区,为汉族和畲族同胞宣传演出。不久,一位熟悉的红军同志邀请他们去凤卧村参加军民联欢会。联欢会上,他第一次看到粟裕司令、刘英政委,还有红军官兵帽子上的红五角星。红星帽徽闪闪亮,照得人心暖洋洋。红军的衣服、帽子和帽徽虽然都是土布做的,但是很吸引人。

  1940年初春,施光华从苏州吴江游击队调回到江抗东路政治部任青年干事。政治部和服务团一起过组织生活,男女同志约20人。3月初,部队经过一整夜的乘船和步行,在阳澄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宿营。那日天气很好,没有大的敌情,午饭后,一行人在晒谷场的稻草堆旁开会。会后开始聊天,作为小组会的延伸。他至今还记得一位叫麦汝璧的同志说的一句话:“如果我牺牲了,希望我的墓碑上能刻上一颗五角星!”

  那时候大家戴的是灰军帽,没有帽徽。身上穿着灰军装,没有发到军装的只能穿便装。有位同志从上海带来一本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许多人抢着轮流阅读。书里有毛主席和一位“红小鬼”的照片,他们戴的军帽镶有红五角星帽徽,非常吸引人。大家都有一个心愿——盼望一颗五角星!

  工作调动之后,施光华再没见过麦汝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施光华和几位战友在无锡聚会,他打听那位让他印象深刻的麦汝璧同志,才得知其在1941年参加保卫苏北根据地,在盐城反“扫荡”斗争中英勇牺牲。施光华感慨:“不知他和其他牺牲战士的遗骸是否进了革命烈士墓,有没有为他们竖墓碑,他们的墓碑上是否刻有一颗红五角星。”

  他在《一颗红星两支枪》一文中写到两位同乡同班同学,一位女同学林心平,一位男同学周亦航,他们都在抗日战争中先后牺牲在江南。为了纪念他们,施老写了一首短诗:“同侪年少气方刚,并肩抗日在水乡,烈士长眠太湖侧,笑迎雄狮过大江。”

  回想革命战争年代,施光华说,许多同志心怀一颗红星,英勇献身,正如毛主席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里所说:“成千成万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九旬老人的愿望

  1984年离休后,施光华坚持史志研究、撰写革命回忆录,还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他担任了江南大学研究生班、青山高中、华晶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常用座谈、对话等形式讲历史故事,述人生历练,传递正能量。几十年来,他还一直资助贫困生,两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年逾九旬的施光华老人心中有这样一个愿望:努力开发、保护潜在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谈到山门镇的浙南(平阳)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施光华说,该园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中共浙江省委的活动中心,有大量的革命战争年代遗址,如今以平阳山门、凤卧为中心的温州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被列入了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也是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我们追忆当年峥嵘岁月,缅怀在战火中早逝的先烈,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幸福时光。更要打响‘浙江延安’红色旅游品牌,提高平阳红色旅游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模范支柱作用

  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

  施光华

  上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压境,疯狂进攻,步步紧逼,中国军民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倡导实行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配合,形成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长期而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持久抗战。抗日战争值得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刻,我在这里主要谈谈民主根据地在抗战中的模范和支柱作用。

  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称解放区、边区,到1944年春,全国较大的解放区有15个。除原有的陕甘宁边区外,14个在敌后,由八路军、新四军、华南纵队军民合作从敌占区中开辟出来。这14个解放区是华北的晋察冀边区、晋察鲁豫边区、山东区、晋绥边区;华中的苏北区、苏中区、苏南区、淮北区、淮南区、皖中区、鄂豫皖区、浙东区;华南的东江区、琼崖区。这时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口将近9000万,军队47万,民兵200多万,抗击60%的敌寇侵华兵力和95%的伪军兵力,建立县级民主政权630多个、专员公署90个、行政公署22个。到1945年春,又从敌人新占领区开辟了4个新解放区,全国解放区达到19个,分布于当时19个相关省份,人口1.2亿,占当时全国4.5亿人口的四分之一强。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首府,是抗战时期人才培养根据地,也是觉悟青年、进步人士一心向往的圣地。很多根据地尤其北方的遇到了严重的灾荒,但人民群众却团结得更紧密,自力更生、共渡难关、奋力抗战,创造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1944年出版的《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书介绍:“数年来始终坚持京沪近郊与长江下游平原水网的游击战争,其艰苦奋斗精神,同样可为楷模。”国际友好人士冒着风险到根据地,有的还亲临火线,与军民共艰苦,问她为什么?她说:“只想了解小米加步枪是什么力量。”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处处洋溢团结战斗的气氛,尊干爱兵、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参军支前,涌现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例。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路军、新四军是穿军装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区盛行学习进步的风气,有人说,“战士和民兵心里都装有战略思想”,都懂得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人民都懂得“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斗实践中学习成长,“一颗红星两支枪”,学政治、军事、文化。解放区还有一种乐观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战斗间隙,只要情况允许,部队集合行军之前,军民汇聚村中打谷场,歌声嘹亮。从1944年春苏中军区攻克车桥战役开始,敌后各解放区分别展开攻势,在全国率先反攻。“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军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网络编辑:黄蓉蓉

【深度】心怀一颗红星 同侪并肩抗日——记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