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西郭诸山甸垟来

2017年06月19日 11:19:46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斌

  有空时总喜欢去山里走走,西郭诸山也走了许多次,但多是走马观花。这次,笔者特地抽时间去走走看看西郭诸山的山形地势与人文古迹。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县城诸山自甸阳来,为锦屏山、昆山,绕城西南,自岭门山迤东分两支……。自甸阳山东北迤为白石山,一名下山,有溪东南流,曰白石河。山麓有白石巷,有宋林景熙故居遗址。又东为锦屏山,状类画屏,四时苍翠,下有白莲井,其泉甘美,旱日汲数千家不竭。山西为马鞍山,一峰特耸,若勒回马首而顾其群,其旁起中伏,若马背负鞍。有清总兵官蔡朝佐镌字。锦屏山东南为昆山,雄丽峻拔,为县城表镇。顶上有巨岩,又名古岩山。山上旧有二木,冬夏常青,下有空洞,可容数十人。西一峰曰南屏山。山自西迤东降为平衍,至街右,复环曲而西,别起陡峰,为九凰山。”昆阳往西行至甸垟,其山依次为九凰山、锦屏山、马鞍山、白石山、甸垟山。

  

  九凰崭然势嵯峨

  九凰山,在县城西南,古时名昆山。据《霁山集》注,《平阳志》载:“昆山在州治西南,雄于众山,为州城之表。巨岩冠其颠,俗名古岩。山有孔穴,空洞可容数十人。”明贝琼《听松楼记》:“平阳县治南出为岭门,之西有大山特起曰九凰,崭然与东山相雄长。”明苏伯衡在《西枝草堂记》中说:“平阳县之前有大山焉,隆然特立,曰昆山,中脊支而为九,故人又曰九凰。”

  笔者从昆阳大井巷之上的九凰公园入口处,沿着石板路上山。据玄天观后面的石碑载:“九凰山岭在唐宋时期已经有一条黄泥山小路,元末道士贾静观兴建栖云观时,开始筑有散石羊肠岭。”路边亭榭颇多,山间风光秀美,尤其是朔仙亭边的昆岩,为古时诗人们所赞诵。宋林景熙《昆岩》:“神斧何年凿,南山片石盘。玉藏仙笱古,翠落县门寒。老木天边瘦,归云雨外残。市尘吹不到,朝夕静相看。”元钟然也有《昆岩》:“雄冠西山表,崭然势嵯峨。沧桑经世久,今古阅人多。清极涵烟雾,斑深痼薜萝。无言静相对,此意竟如何?”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昆山,在县治西南,为县治表,故县称昆阳。顶有巨岩,又名古岩。”昆山顶上的古岩,就是诗中所说的昆岩。

  山顶原有一些文物,如今所剩无几。山顶曾有一寺庙,称为灵云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载:“灵云寺,旧称九凰庵,在九凰山,宋咸淳间建,清光绪间重修,改名。”原址如今为平阳电视转播台。山上原有一碉堡,与东门山碉堡遥相呼应,构成县城昆阳的屏障。《平阳县志》载:“至民国36年12月,全县共有碉堡64座,其中31座在今苍南县境内。碉堡内一般驻军二个班至一个分队。在原昆阳镇的碉堡有三个,即东门山、九凰山和通福门。”可以推算,九凰山的碉堡应是建于民国时期,且当时里面还有驻军,现早已被拆。电视转播台边有一个道观,名栖云观,又名白云观。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载:“栖云道观,在九凰山,元末道士贾静观建。今名玉清宫,为僧徒所居。”清张綦毋在《船屯渔唱》中写到栖云观:“游人未要怕嵯峨,且向栖云观里过。山园每种无花果,泉井生来没尾螺。”讲的是栖云道观黑白双色鲫鱼和平腚螺蛳的故事。

  

  屏山秀出如锦障

  锦屏山,位于县城西边。东起大井巷之上的九凰公园入口处西侧,与九凰山相连;西至太平归元寺后的山溪,与马鞍山衔接;南依九凰山,北坡为长乐公园。山中亭台楼阁众多,山顶有一小平地,俗称马鞍背。马鞍背前有一座两层凉亭,登之,可俯视昆阳全貌。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锦屏山,在县西百步。其形类屏,四时苍翠。”

  九凰山朔仙亭下有一条路可通锦屏山。锦屏山风光秀丽,林景熙有《锦屏山》:“锦障郁嵯峨,秀出城之西。直是神气积,宛若屏障开。苍翠接重壤,上与浮云齐。幽花被晴壁,古树欹层崖。下有张夫子,读书事幽栖。于今几百岁,衣冠世多才。伟哉据名胜,林泉足徘徊。兹晨幸休暇,杖屦同攀跻。和风袭轻裾,好鸟鸣喈喈。勇往遽忘疲,穷深陟崔嵬。极目万里外,顿觉群山低。长啸倚苍松,畅然舒我怀。”清乾隆年间平阳知县何子祥与名士袁果、张南英、叶经、张元品、谢青扬等人相互吟唱,留下了《锦屏秋叶》《锦屏课读》等诗。《锦屏秋叶》写道:“屏山如锦障,霜叶烂深秋。萧瑟声殊老,丹黄艳欲流。景同春色丽,光带夕阳浮。吟到枫林晚,悠然豁远眸。”

  从长乐公园处下山,只见山麓石崖上刻着:“纪念一九三○年四月廿六日对敌斗争而光荣牺牲的胡保余等一百九十二位烈士,为国牺牲永垂不朽”,此即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城牺牲烈士长眠处。公园入口往西200米左右,是昆阳三小,其办学源头可追溯到明代中期的屏山社学。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上》载:“屏山社学,在西门外旧白莲堂。”昆阳三小斜对面是平阳西门教堂,它的历史亦可追溯到1870年英国教士曹雅直来平阳传教。

  附近应该还有一些古迹,只是有的有迹可寻,有的荡然无存。棋王谢侠逊旧居仍在西直街,现城西社区办公楼西侧。棋王出生于腾蛟镇凤巢社区,后迁居县城西门。笔者早年曾师从棋王之女谢秉阳先生学词,如今人去楼空,往事只成追忆。清乾隆年间进士张南英旧居亦在西门莲池巷。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七》载:“张南英,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西郭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明年成进士。乾隆三年(1738)以知县分发贵州,历知瓷安、平越、清平等县,皆有政声。旋致仕归修县志二十五卷。”

  

  勒马据鞍自盼顾

  锦屏山继续往西,就是马鞍山了。马鞍山东起太平归元寺后的山溪,与锦屏山、九凰山连接,西至雅山村大雅山房附近,与白石山相衔。山上有三条山脊,形如勒马回首,中间一峰,状若马鞍。104国道九凰山隧道从山下穿洞而过。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马鞍山,在县西二里,连甸洋诸山。”林景熙在为友人周景灏新建居室所作的铭记《鞍山斋记》中写道:“昆阳滨海而县,诸峰自西南来,气势横逸,若万马之奔。距郭近一峰特耸,若勒回马首而顾其群,其旁起中伏,若马背负鞍,故名‘马鞍山’。春时杖履西郊,见云雾吞吐,花木纷披,宛然紫茸翠毛之饰,晃眩吾目。”其中,对马鞍山的形状进行了仔细的描述。张綦毋《马鞍岭》写道:“盘盘历危磴,险尽一凌眺。目游四宇廓,心骇众峰峭。据鞍自盼顾,风发驰一骠。欲揽化人祛,金姿匹明妙。悬崖仙构峙,一一状物肖。此中多灵草,琼笈藏窔穾。栖息入导引,颓龄当还少。永与世氛隔,遍探造物奥。何必长安乐,出门向西笑。”张綦毋为张南英次子,居于西门莲池巷,离马鞍山很近。

  张綦毋在《船屯渔唱》中还有一首诗:“鞍山东垅曲台坟,北麓茔传吕使君。名节已教悬日月,枣梨窃幸诵清芬。”意为周元龟的墓在马鞍山东麓,吕洪墓在马鞍山北麓。马鞍山麓有许多名人的墓地,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三》载:宋“知台州周元龟墓,在马鞍山东麓,林景熙撰墓志铭。”元“同知平阳州事孔旸墓,在赵奥,苏伯衡撰志铭(案:赵奥,墓志作肇奥,音近通用,赵奥在县西二里马鞍山下)。”清“知县张南英墓,在马鞍山华文峰,施廷灿撰志铭。”不过,吕洪墓在马鞍山北麓的白石山中,应不属于马鞍山范围了。

  周元龟侄子周景灏的鞍山斋,也在马鞍山下,林景熙的《鞍山斋记》就是为其新建居室所作。但这些都已无影无踪,有迹可寻的只有太平归元寺了。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载:“太平归元寺,在雅山。元至元间吴德大建,请逆川师开山,规模甚钜。清嘉庆、同治间重修,仅存正殿而已。”太平归元寺是在现在的马鞍山与锦屏山交界处。上个世纪80年代初,通如法师住持于此。笔者曾与友人慕名寻访而来,随法师雅游。

  

  山中成蹊号白石

  往西穿过104国道,就到了白石山下。白石山,又名下山,位于马鞍山之西,东起大雅山房附近,与马鞍山连接,西至蒙垟岭脚东侧100余米处,与甸垟山相连。白石山由诸山组成,自东向西,当地人分别称之为金鱼山、鳎鳗山、张老爷山、老鼠尾山。白石山中原有一溪,往东南方向流,称为白石河。林景熙《州内河记》:“河萦回如带,而源有三:一岭门,一昆岩,两道南落,直走河,以经治之东西。一从白石诸峰迢递而下,折入河,以纬治之北。至市桥方合流。”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四》:“城河,三源:一自昆山来,一自岭门来,一自沙岗、甸阳、白石诸山来。”

  下山,也称之为雅山。宋代此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清苏椿曾作有《雅山四贤诗》,将宋台州知州周元龟、宋礼部架阁林景熙、宋琼莞安抚陈梦诗、明广东按察使吕洪列为雅山四贤,此四人皆居住于雅山或马鞍山下,即雅山里。清中叶金石篆刻家苏璠及其族弟诗人苏椿均居住此处。刘绍宽《厚庄日记》曰:“校苏椿《马鞍山人诗抄》两册毕,苏系雅山人,在石缘先生后,未知其身世,余修《平阳县志》时未见其书,遂致失收,容俟取苏谱考之。”

  雅山之下,旧宅颇多。林景熙的赵奥别业原在此处,即马鞍山与白石山的交界处。林景熙结束了在吴越一带的多年漫游,返回故里时写了《赵奥别业》:“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闲情。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二》载:“赵奥别业,在马鞍山下。”在林景熙去世的百余年之后,吕洪在其故址上进行重建,赵奥别业变成了吕洪的府邸。吕洪在《霁山先生文集序》写道:“霁山居州治后白石巷,别墅在城西马鞍山之麓。予今卜筑,即其故址也。”清中叶,吕宅由苏璠接手重建,称之为“大雅山房”。据称“大雅山房”是因林景熙“大雅凋零尚此翁”一句而得名。民国《平阳县志·古迹志二》载:“大雅山房,在下山,苏璠居。”而今,大雅山房已十分破旧,物是人非。

  

  甸垟岚气出林表

  一路西行,白石之西,就是甸垟山了。甸垟山,位于县城西,东与白石诸山中的张老爷山相接,西与南岙山相连,北衔白石诸山中的老鼠尾山。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甸洋山(洋,一作阳),在县西南五里。”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罗阳山之东为塘川山,又东为东山,上有灵岩湖,又东为荆溪山。自塘川山东北行,为大奥山,又东北为甸阳岭,岭东南为长山,一名象山。西北为甸阳山。又东北入县城西隅。”

  笔者从甸垟岭上山。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甸洋岭,在县西三里。”古时城南的通福门还没开通,要去福建等地,必须翻越甸垟岭到钱仓一带,然后再去福建。所以这里是杭州、温州等地经平阳南下福建的必经之地。

  山中有一水库,名为蒙垟水库。据《平阳县志》记载,蒙垟水库坝高8.5米,集雨面积0.4平方公里,蓄水量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可养鱼面积25.6亩。其实,根据《平阳县水利志》的记载,蒙垟水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库,它的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应该称之为山塘。

  山上有一平地,为甸垟村。《平阳县地名志》载:“甸垟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甸垟山北麓。村前大路,东通县城,西达鳌江西塘。属山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二》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此地已成为村落,建有宁国寺。因地处山上一片田垟中,故名。”山中古刹众多,有建于五代十国时后晋天福年间的宁国寺、北宋乾德年间的霞池禅院、元代至正年间的福泉庵和清同治年间的清隐庵,还有供奉陈十四娘娘的洪殿和半岭宫。目前,宁国寺、霞池禅院、洪殿、半岭宫尚在,清隐庵还有遗址,但福泉庵已无踪影。

  甸垟山风光优美,1972年冬,苏渊雷探访西郭时,因“游甸垟山寺、大雅山房旧址,不得”,曾写了一首诗:“名园萧寺不堪寻,锦幄屏风翠满襟。日暖欣逢三喜鹊,霜轻难点赤枫林。缘溪路转冈峦现,平奥场开竹树森。极目城闉浮暮霭,始知身已入山深。”

  西郭诸山,山势挺拔,连绵不绝,诚为县城之屏障。一路行行走走,一路寻寻觅觅,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网络编辑:张超霞

西郭诸山甸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