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苏步青学校的特殊小家庭 让留守孩子不再“留守”

2017年05月26日 14:03:19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宋淑莹 编辑 吴赛露

  近日,苏步青学校副校长吴忠新正在筹划一件事:收集该校各个“小家庭”“家长”“孩子”的活动画面和个人感悟,编辑成一本小册子,以此来记录他们的“家庭”生活。这所学校有35个“小家庭”、35名“家长”、500来个“孩子”。这一切,得从2008年的一次家访开放日说起。

  

  

  那年,苏步青学校的家访开放日,呈现出两极画面。一些孩子孤单地坐在餐厅的坐椅上,扒拉着饭菜;而他们身边的同班同学在父母的陪伴下用餐,聊着家人之间的小话题,其乐融融。冷清和温馨对比如此明显,让有些孩子红了眼眶,低头抹起眼泪,或是打电话给父母:“什么时候回家,为什么不像其他家长一样?我不想只有爷爷奶奶,想要你们来陪我。”这画面触动了在场领导和老师,也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学校1500多名在校生中,有500来名学生是留守儿童或单亲、离异家庭子女,而且大多住校。”吴忠新说,多数孩子一年才能见到家长一面,缺失父母的陪伴,对他们来说,家庭的爱是不完整的。于是,该校推出一项专门针对留守孩子的“爱的管理”项目,每个班级的留守孩子和老师组成一个“小家庭”,由本班科任老师担任“家长”,每周一次亲子沟通,每半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会、或公益行动、出游等活动,以及每个月给孩子15元零花钱,让他们在外出活动时使用。除此之外,这些编外“家长”还会每半个月做一次“电访”,让在外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动向。

  9年来,家长们反映,进入小家庭的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合群了。在学生们看来,自己虽然毕业了,却还是“教师父母”的“孩子”,“小家庭”依然在,亲情不断。

  “下学期,我们还是不是一个家庭。”2016年下半年,25岁的新手“妈妈”章佳佳坐在办公室里,批改学生周记时,这句话让她当下就湿了眼眶。她是7年(5)班的科学老师,也是“家之馨味”小家庭的“妈妈”,有9个小孩。尚未结婚的她,把他们当成弟弟妹妹来疼爱。他们第一次活动是去苏步青纪念馆,他们在路上无所顾忌地聊天、欢笑,有着家人间才有的亲密氛围。这个场景,他们都记忆犹新。

  

  

  8年级的语文教师施明城也是一位“家长”,他在学校里的小家庭名叫“阅水居”,有5个“孩子“。施老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是全校唯一一个竞赛班,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两年来,他一直秉持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的信念。对“阅水居”所有孩子来说,虽然不曾开口叫过施老师爸爸,但在他们的心里,他早就是了。其中一名孩子说,面对大家考前紧张的情况,施爸爸每次都会跟他们沟通,那些交心的话,就跟真正的亲子对话一样。而每次的家庭活动,都是他们最为期待的事情。

  众多“小家庭”的活动照片被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经过时,孩子们都会驻足欣赏,回味一番。一些孩子说,刚进学校时,会有一场与“家长”见面的仪式。刚开始,会有隔阂、陌生感,参加家庭聚会活动后,心里面的最后一道栅栏就会拆除。

  “对于当‘家长’的教师,学校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吴忠新说,但是只要学校选中,他们每个人都毫不犹豫,而且把家庭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从教师到家长是他们身份的转变,也是学校德育扩大化的一个表现。学校为了让其常态化,让孩子们能一直感受到家的温暖,截至目前已支出专项资金约50万元。

  谈及与“家长”相处的时光,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这种体验很奇妙,在家里见不到自己的爸妈,在学校里却有一个关心自己的家长。有了他们,自己就不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孤独、失落了;与他们相处时,会让我想起爸妈,同样的温暖;没有这个小家庭时,很多话不知道该跟谁倾诉,只能一直闷在心里;他们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

网络编辑:张超霞

苏步青学校的特殊小家庭 让留守孩子不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