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民生 -> 列表

器官捐献协调员毛方俊:在奔忙中“起死回生”

2017年05月14日 02:20:01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宋淑莹 编辑 吴赛露

  当重症患者无法救治时,毛方俊会来到悲痛的家属身边,问:“你愿意捐出他(她)的器官吗?”这个问题,他问了无数遍,被拒绝了无数遍。但是被拒绝再多他也要问,因为每问一次,就可能有人因此活下去。毛方俊是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作为我县唯一一名器官捐献兼职协调员,也是我县第一位登记器官捐献的人,多年来,他见证了4次离别,也迎接了多场重生。

  

  

  2010年3月,我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同年温州市被定为省内开展此项工作的试点市。作为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授予的器官捐献协调员,毛方俊主要工作是宣讲有关政策法规,动员患者家属接受人体器官捐献,帮助他们签署捐献法律文书,协调一切职责范围内的捐献事宜,这些看似流程化的工作,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

  做了器官捐献兼职协调员之后,毛方俊自己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12年下半年,毛方俊到父母家里吃饭时,在饭桌上直接表达了自己要捐献器官的意愿。“你疯了。”这是他母亲拍着桌子说的第一句话,一旁的父亲则沉默不语。那天的沟通以失败告终,原本和睦融融的家庭聚餐也不欢而散。隔天,他带着外省人体器官捐献成功的案例和图片,再次来到父母家。器官捐献救了3个人的例子,让父母有所动容,不再那么抗拒。得到父母同意和签字后,他填了表格,勾选了里面所有器官捐献的选项,交到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成为我县第一例登记在案的器官捐献者。

  由于器官捐献的特殊性,毛方俊必须在患者死亡前赶到现场,但在正面临着巨大悲痛的家属看来,他显得冰冷而无情。挑战伦理,注定了这份工作的艰辛。每一次开口前,他无法预知患者家属会不会忽然间情绪激动,恶语相向,甚至动手。毛方俊见证的第一例器官捐赠发生在2014年,一位市民因严重交通事故抢救无效,被宣判为脑死亡。经急症室医生初步沟通后,毛方俊在ICU门口向家属表达了来意。当时,他们气愤回绝。由于患者死亡时间越长,其器官受到的损伤也会越大,这对于其他等待移植的患者而言,求生机会在减弱。为了生的希望,他向家属做了无数次沟通,帮他们办理相关的手续,陪他们去解决事故纠纷等。毛方俊忙碌的身影,真诚的态度,让患者家属松了口,最终答应捐献器官。这也意味着,会有人因此“新生”。他说,在他人的生和死之间徘徊,悲伤着他们的悲伤,也欢喜着他们的欢喜,这样跌宕起伏的情绪着实难以形容。

  2016年,来平阳工作半年多的张先生不慎摔倒在卫生间,头部着地当场昏迷,送到县中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病情一直无法好转,最终被确定为脑死亡。接到该院医生通知后,毛方俊立即赶到现场。面对患者妻子和年幼孩子哭泣的脸庞、通红的双眼,他说自己那刻不知该如何开口。他怕自己的一句话、说话的语气甚至一个表情,都可能加重家属难以承受的伤痛。一开始,家属是拒绝和反感的。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爸爸还躺在病床上,竟有人来“收割”器官,而且怎么能让人死后再挨一刀。面对他们的抗拒,毛方俊一次次耐心地讲解捐献的流程、伦理、法律、政策等相关知识,沟通过程中,“第二次生命”打动了他们,最终同意捐献家人的心脏、肾和肝。

  “找到死者与生者之间的平衡点,心理素质要过硬,因为常常要面对生离死别。”毛方俊说,一个生命逝去,另一个生命重生。当看到逝者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看到另一个鲜活的生命重新站起来时,会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谈到器官捐献的困难时,他说遗体要完整保存的传统观念是最大、最主要的阻碍。目前,我县有120多人已登记捐献器官,“虽然人们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但多数人还是无法坦然接受。”他希望,在县红十字会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中来,“接力”生命延续。

网络编辑:雷鹏

器官捐献协调员毛方俊:在奔忙中“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