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甸垟山,信是人间桃花源

2017年05月08日 13:55:58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斌

  

  

  又是春暖花开时,又是一个艳阳天,又是抵挡不住大山的呼唤,抗拒不了旷野的诱惑,约了几位朋友,一起去寻找山野的乐趣,品尝登高的滋味,感受春天的情怀。

  旧时曾是繁华路

  

  

  从昆阳出发上甸垟山,一般要经过甸垟岭。甸垟岭,古籍中又写成甸洋岭、地洋岭或甸阳岭。乾隆《平阳县志·舆地》载:“甸洋岭,在县西三里。”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自塘川山东北行,为大奥山,又东北为甸阳岭,岭东南为长山,一名象山。西北为甸阳山。”岭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原有的旧石板路,一条是新建的水泥公路。因旧石路便捷一些,故选择走此条路。循石阶而上,两边修竹茂密,树木葱郁。大约走了200~300级台阶,一堵围墙后面露出一个红色门台。进去看了一番,才知道是“半岭宫”,宫里供奉的是陈十四娘娘。我来甸垟山多次,尤其近年来常到此登山,大多从这石板路上去,不过经过它的旁边,总是忽略了这座“半岭宫”。

  “半岭宫”不大,隐于围墙之后,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似乎香火也不那么旺盛,平常大门紧闭着,只到了农历初一、十五或者一些与陈十四娘娘有关的节日时,才有善男善女来烧香叩拜。

  但它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平阳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一书中写道:“陈靖姑离开昆阳,出西门来到地洋岭,一阵妖气冲面而来,她通过六灵经一算,便知道是桃梅成精正要害人。她果断地打个雷公诀,立即就把这个小妖化为灰尘。”相传陈十四从闾山学法回家,途经平阳城西。当时城南的通福门还没有开通,要去福建等地,必须翻越甸垟岭到钱仓一带,然后再去家乡福建古田县临水村老家。这里是杭州、温州等地经平阳南下福建的必经之地,客栈、饭店、酒家林立,往来的商人、旅客众多。当陈十四来到岭上时,突然有一股妖气扑面而来。掐指一算,发现山上有一个桃梅精正要吃人害命,于是就用雷公诀除掉小妖。

  人们为纪念陈十四娘娘,分别在甸垟岭与甸垟山各建了一座娘娘宫,“半岭宫”就是其中一座。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到达山顶时,眼前一片豁然,群山之中一个水库映入我的眼帘。水库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在春风爱抚下漾起层层縠纹。站在水库边,只见周围的一棵棵绿树,好似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春风习习,树叶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唱一曲动听的歌谣。青山倒映在湖面上,看上去那么温柔,湖面上碧波荡漾,一层盖一层,像碧绿的绸缎,又像被周围的花草染过似的。阳光透过树木,洒在湖面上,斑斑驳驳,浮光跃金,使人心旷神怡。对岸的十来间民居,隐在树林竹丛中,几缕袅袅的炊烟,随风摆荡着,仿佛置身于桃花源。

  此山名为甸垟山,水库名为蒙垟水库。据《平阳县志》载,蒙垟水库坝高8.5米,集雨面积0.4平方公里,蓄水量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亩,可养鱼面积25.6亩。其实,根据《平阳县水利志》记载,蒙垟水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库,它的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应称为山塘。

  在水库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大院子,外面由高高的围墙遮拦着,里面几幢房屋。这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一所小学,是昆阳镇第三小学所属的蒙垟小学。后因城镇化进程和山民们下山居住,小学被撤并,校舍改为他用。

  在水库的西北角,有一座叶氏宗祠。《平阳塘河文化》写道:“据叶振发先生主编的中华叶氏研究丛书第一集《集姓史牒文萃·罗源平阳叶》记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温州平阳县叶彬,其后裔叶成道入闽,先居政和县后溪,后叶永忠移居古田西溪。传至叶廷崇,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移居罗源城关。后叶景祯于庆元六年(1200),择居罗源小湖村。另一支叶朝凤于宋绍圣元年(1094),由浙江平阳迁政和西溪,后转福州西门街居住,迨绍兴二十五年(1155)迁居罗源北山。’唐亡于907年,927年已有叶氏后裔入闽,可见,唐五代时平阳已有叶氏居民。今有昆阳西门叶氏,派居甸垟九降、九街、水塔、后垟、沙岗、鸣山、斗雾、宋埠等地。迁来年代均已无据可考,很有可能就是五代以前塘河流域土著住民。”由此推测,这里叶氏宗祠的祖先,应是五代以前平阳的土著住民。在甸垟往下池的路上,除了叶氏宗祠以外,还有卢氏、林氏等宗祠,均为新建的,有的建在水库边,有的隐在树林中,依山傍水,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蒙垟水库的东岸往里面走,有一座庙宇。它的大门、柱子和屋檐漆着红色,其他均为白色,色彩对比鲜明。庙宇门前有一棵枫树,树高枝多叶茂,大约已有百年以上树龄。每当秋暮冬初,满树的枫叶,随风摇曳,纷纷飘落,颇为绚丽。庙宇外面没有冠上名称,本想进去探访,但大门紧锁,只好透过门缝张望,看到里面有一个戏台,戏台下摆放着许多椅子,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带着疑问,问了一位经过庙宇前的当地老人。他告诉我,这个庙宇叫“洪殿”,里面不知供什么神仙。我回家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平阳陈靖姑信仰文化研究》里记载:“昆阳镇城西洪殿,地址在城西甸垟山,始建年代为距今200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神陈十四娘娘。”可见,洪殿也是陈十四娘娘宫。

  绕过洪殿,山谷中出现一片平地,这就是甸垟村。据《平阳县地名志》载:“甸垟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甸垟山北麓。村前大路,东通县城,西达鳌江西塘。属山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此地已成为村落,建有宁国寺。因地处山上一片田垟中,故名。”田垟上零零落落地立着几十间房屋,其中许多房前的空地上晒着衣服,窗户挂着窗帘。根据经验判断,这种房屋是有人居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住着37户,173人,现在中青年大多下山居住了,村中只留下一些老年人。

  甸垟村地处山中,四周环山,比较隐蔽,在历史的长河中,甸垟曾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当年甸垟村曾立有一座贞节牌坊,是为陈昌淦聘妻胡氏立的,只是目前已无影无踪。南宋秘书省正字、平阳县人孔梦斗的墓也在此地。孔梦斗,字元极,一字彝甫,孔子五十二世孙。五岁知读书,十岁能作文,以经明行修举,他酷爱读书,人称“孔书柜”。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在浙曹附试发解(中举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及第。历任临安府教授、秘书省正字、史馆校勘、庆元府通判等职,宋亡弃官归。元世祖至元(1271~1294)年间,被召任太常礼仪院判,力辞不受。不过,他的墓地在甸垟具体什么位置已无法考证。

  如今,只有那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声,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仍有人居住。田垟中间主要种植着蔬菜和瓜果,几位老人正在蔬菜园里忙碌着。我逡巡在田垟间,走到一位割菜老人前面,他好像没发觉。环顾四周,再看看眼前老人那聚精会神的模样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此情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相似。我询问老人去宁国寺怎么走,他这才发现我的存在,热情地指着远处告诉我,在山边两间旧平房前面,有一条小路可直通宁国寺。

  梵音晚唱古柏中

  

  

  顺着老人指点的方向,终于找到宁国寺。宁国寺位于甸垟村南边的山坳,建于五代十国时的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平阳县志》载:“五代时,平阳为吴越王所统治,《宋史·吴越世家》说吴越王钱俶‘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数百,归朝(即纳土归宋,时为978年)又以爱子为僧。’钱氏统治70余年间,为平阳佛教最盛时期。据乾隆《平阳县志》统计,五代至宋的64所寺院中,有25所建于这段时间......”宁国寺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寺庙的大门上书“宁国寺”三个字,里面的建筑由两个部分组成。进入寺庙,首先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前面是天井,两侧是厢房。穿过南侧厢房边的通道,来到荷花池。荷花池长约十五米,宽约五米,旁边青石栏杆围着。它虽名为荷花池,池中却没有一支荷花,也没有半瓣荷叶,名不副实。我想应是放生池,只不过以“荷花池”冠名而已。我在宁国寺里四处寻找它的碑记,想进一步了解宁国寺的历史,始终不能如愿。

  据史料记载,甸垟山中古刹众多,除了宁国寺以外,还有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8)的霞池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25~1368)的福泉庵和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的清隐庵。霞池禅院,在下池西侧山边,与钱仓宝胜寺前的四塔建于同一时期,目前尚在。但我在山中找了好几回,却找不到福泉庵和清隐庵的踪影,可能均已废圯,甚为遗憾。离开了宁国寺,我们回到蒙垟水库边,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再仔仔细细地欣赏一番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网络编辑:谢天涯

甸垟山,信是人间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