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生活 -> 列表

【深度】暮春时节,请来闹村访古寻花

2017年04月29日 13:55:11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宋淑莹/文 张啸龙/摄 编辑 陈娴

  

樱花

  

  没有欣赏到樱花,怎能说自己过了一个春天。在我县闹村乡,藏着一条全县樱花种植最为集中的花道。选个周末,趁樱花凋谢前,来场赏花、留香之旅,还能于花中花下,探访闹村古意。

  

龙凤桥

  

  驶入闹村乡,公路两旁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青翠欲滴的草儿。过了石桥,树木转换了颜色,一片黛粉的花道出现眼前,就此赶上了龙凤村即将结束的一场花事。在山坳底下,民居和花树静静伫立,粉白粉红的花朵簇拥在枝头,仿佛一堆打翻在白纸的颜料,有着不同的色块。这场由400多株樱花树组成的花事,让宁静的龙凤村久违地热闹起来。记者到来时,正好撞上一场春雨,经雨水润泽,花瓣越发灵动。漫步其中,恬淡的樱花从雨帘里透出,携着雨丝的浪漫气息向远方延绵,似乎与山脚民居、山上绿植也有了关联,让热闹的花道,沉淀静谧,有种雨里看花人已醉的感觉。

  

龙凤亭

  

  在龙凤村,花和历史是并存的。除了樱花基地,龙凤亭和龙凤桥,亦是必去的两个点。据当地村民介绍,龙凤亭建于宋末元初,背山起楼,为木构,面阔三间,两边回廊,中有神座,斗拱飞檐,碧瓦朱甍,尽显啸傲山林的威严。清人刘眉锡有诗曰:“地驻钱王节,亭标龙凤名。江山留胜迹,风土倍生情。晓雨回栏润,苍烟古道平。客来游雁荡,先向此中行。”龙凤亭前有龙凤桥,横跨在东垟溪上,系九孔石梁桥,始建于清代,全长32米、宽1.8米,桥墩以五根花岗岩侧脚拱立,桥台以花岗岩叠砌,桥面以五块花岗岩并立横铺。端庄凝重的龙凤桥和龙凤亭,给宁静的村庄留住了旧时人家生活和行走的痕迹。

  

老宅庭院

  

  龙凤村有花有历史建筑,中村亦然。村里的陈步高故居建于康熙年间,系始祖文成公携子兆印公从瑞安大典学迁居闹村中村。首建矮屋三间,后经后裔援建,终成一座以堂厅为中心轴线,对称幢幢相连,有十八间厅堂,十条深巷,八个庭院,近百间房屋,占地面积有三亩的大院,属于我县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古屋。走进其间,会穿过一方院落,这是故居的第一进。此时,细绒绒的草儿间生着野花,瓦片上长着绿苔,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树影婆娑的门后,有石墩、水缸,这是故居的第二进。离开大厅,可自然过渡到三进庭院。仰头望去,房上的牌匾最为显兀,“武魁”二字彰显着大院主人的身份。离开故居,需要二停三回望,会发现屋檐重重,瓦片上方的龙形雕塑正仰天长啸。在这里,所有浮华,都变得清欢。

  

仙姑道观

  

  访古旅程的终点在西垟村的报国寺和南垟村的仙姑道观。报国寺系吴越王钱俶所建,当时颇具规模,游人不绝。清人黄云触诗云:“僻壤拥山门,当时号闹村,钱王兴土木,金界焕郊原……”在报国寺山门前,有两棵桂树,种植于清康熙年间,一株是丹桂,一株是金桂,枝繁叶茂,翠盖参天,挺立于闹村西垟。如今,古寺已迁移到前方空地,原位置上则建了养老院,但那两株高大桂花树,依然在每一个金秋时节,氤氲着幽幽清香。《南雁圣传仙姑宝卷》序曰:“盖闻南雁显迹,朱氏仙姑菩萨,生居瓯海北港之镇,住址闹村南垟之乡。”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的仙姑道观,为我县文保单位,晨钟暮鼓声中香火鼎盛。据清乾隆翰林院修撰钱琦所著《朱仙姑传记》及《瓯南朱氏通志》载:朱允罕,考讳璧,绍兴二年右科进士,司理道州。其女名婵媛,于崇宁五年(1106)十四龄,于南雁洞中辟谷二十年,言人祸福屡有验,一日羽化登仙。后其族裔即此洞装塑遗像而供奉之,乡人习称“仙姑洞”。

  

樱花大道

  

  行车路线:

  G15高速萧江出口下—104国道岱口—57省道—水头镇—闹村乡龙凤村。

网络编辑:张超霞

【深度】暮春时节,请来闹村访古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