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林景熙与元曲家曾瑞在平阳的一段交情

2017年04月17日 11:54:09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正印

  林景熙《霁山集》有《孤竹斋记》,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孤竹斋记

  

  燕人曾君瑞卿来昆阳,数造予门。挹其貌,冰悬雪峙,莹然而清也;聆其论,蛟腾虎跃,轩然而英也。而又持之以不矜,翼之以不倦。凡有作,必屑叩予。予益奇之。一日,悃款以请曰:“吾家世平州,祖、父皆学而仕。吾未离乳而徙于燕也。念孤竹吾自出,取而名斋,以示不忘。幸子广之!”

  这段话很短,信息量却很大。在霁山先生笔下,这气质超逸、谈吐不凡,而又谦虚好学的曾瑞卿是什么人呢?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瑞字瑞卿,大兴人。自北来南,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塘景物之盛,因而家焉。神彩卓异,衣冠整肃,优游于市井,洒然如神仙中人。志不屈物,故不愿仕,自号褐夫。江淮之达者,岁时馈送不绝,遂得以徜徉卒岁。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余尝接音容,获承言话,勉励之语,润益良多。善丹青,能隐语、小曲。有《诗酒馀音》行于世。

  

  

  原来,其人姓曾名瑞,字瑞卿,号褐夫,是元朝的一名散曲作家,《诗酒馀音》便是其散曲集,惜今已不传,有杂剧《留鞋记》,还善于作画。隋树森《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小令95首,套数17套。

  检索关于曾瑞及其散曲的论文,篇目计有李健中《曾瑞散曲研究》、伍燕闽《悲情人生——关汉卿与曾瑞青楼题材散曲之比较》、欧阳春勇与王林飞《马致远、曾瑞散曲之异同》、熊金莲《略论元曲家曾瑞的隐逸心态》等。再查各种元曲选本,均选有他的小令与套数若干。可见,曾瑞是相当有份量的元曲作家,不负于当时林景熙与钟嗣成对他的褒奖。

  曾瑞是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人氏,幼年徙于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后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据考证,他大约比林景熙年少20来岁。一位是崭露头角的曲坛新秀,一位是名满天下的诗文老手,二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从《孤竹斋记》中“来昆阳,数造予门”和“凡有作,必屑叩予”的描述,可知曾瑞也曾客居过平阳一段日子。此昆阳,广义指平阳县(州),含现平阳、苍南两县及泰顺县西南部分;狭义则指平阳县(州)治,比现平阳县城昆阳镇范围小得多。陈增杰先生《林景熙集补注》凡“昆阳”皆注为“平阳县城”,应该是不准确的。而李春祥先生《曾瑞散曲集校注》中的《曾瑞简论(代前言)》(原载《延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竟然把“昆阳”夹注为“今河南省叶县”,则是因不了解林景熙为昆阳(今浙江省平阳县)人,且一生从未远足河南省叶县(古曾名昆阳),仅凭毫无根据的猜测而张冠李戴了。所以在该文中,“是不是曾瑞去杭之前曾在昆阳小住(比如他的父辈曾在昆阳做官等原因)”“他完全有可能从昆阳来到开封”“他是去杭州之前在昆阳与林相识的”,皆为无稽之谈。相反,曾瑞必定是在居杭州之后,曾到平阳客居过一段日子,并多次登门向林景熙讨教的。

  曾瑞有散曲小令《【中吕】山坡羊过青歌儿》(二首):

  过分水关

  山如佛髻,人登鳌背,穿云石磴盘松桧。一关围,万山齐,龙蟠虎踞东南地,岭头两分了银汉水。高,天外倚;低,云涧底。

  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拂面西风透客衣。山雨霏微,草虫秋唧,身上淋漓,脚底沾泥。痛恨杀伤情鹧鸪啼,行不得。

  云山叠翠,枫林如醉,潇潇景物添秋意。过山围,渡山溪,扬鞭举棹非容易,区区只因名利逼。思,家万里;愁,何日归。

  飘零

  飘零客寄,困长途尘满征衣,泣露秋虫助客悲。泪眼昏迷,病体尪羸,无甚亲戚,谁肯扶持?行不动哥哥鹧鸪啼,人心碎。

  这两首散曲,应该是曾瑞在平阳期间游历分水关所写。分水关是浙、闽两省要塞,现苍南县、泰顺县与福鼎市的三县(市)交接地,当时则是平阳县(州)与长溪县的接壤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河北一带人,移居杭州,又客居平阳,真有唐人“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感慨,所以这幅“分水关秋意图”长卷徐徐展开,开头还只见祖国河山之壮美,渐渐地就生出些许悲凉的意味来。还要说明的是李春祥先生《曾瑞散曲集校注》中,把“分水关”注为“位于福建崇安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闽赣之襟要”,无疑又是一个失误。

  曾瑞不知是否也写诗,但作为散曲大家,散曲必然是他的主要创作方向。而林景熙则是诗文大家,应该不写散曲。当时曾瑞屡屡登门拜访求教于霁山先生,内容是诗、文还是曲,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们传世的作品推测,很可能是曾瑞拿着新写的散曲,向不写散曲的林景熙请教。这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艺术总是相通的”。

本网编辑 吴赛露

网络编辑:张超霞

林景熙与元曲家曾瑞在平阳的一段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