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更看汤饼频频供,笑索梅花到岁除

——《汤饼诗》看朱黼和陈傅良的姻亲情缘

2017年04月17日 11:41: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崇华

  喜说徐卿得二雏,吾家波及亦君余。

  青衫手板宜从此,断简家藏莫付渠。

  但从健如黄犊走,不妨错写弄麞书。

  更看汤饼频频供,笑索梅花到岁除。

  陈傅良①这首《廷植侄得男朱文昭寄诗汤饼集即席和韵》(简称《汤饼诗》)诗②,揭示了诗人与朱黼(字文昭)③,除了师生关系外,还有鲜为人知的姻亲情缘。

  诗中的汤饼集,即汤饼会,温州俗称“吃索面酒”。旧俗寿辰及小儿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皆操办宴席,宴请前来庆贺的外家及众亲戚。因宴席中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古称汤饼),故名。如民国《平阳县志·风土》载:“小儿满四月,则(翁家)又致馈,有设汤饼筵者,亲戚亦致馈。”诗人的侄儿喜得贵子,操办汤饼筵,宴会宾客,诗人作为本家的父辈,按俗理应在邀请之列。朱文昭是诗人的学生,长期在瑞安就读,或许与其侄廷植交往甚密,值友人弄璋之喜,寄诗以贺,亦是古人情理中事。但让人纳闷的是,诗人在《汤饼诗》首联的斟字酌句,远远超出了师生之间的人情礼数。

  

南雁朱公山麓文昌阁

  

  “徐卿得二雏”典出杜甫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诗人以徐卿的“麒麟二雏”,喻其刚出生的侄孙(或许是双胞胎),既表达了家族添丁的喜悦,又烘托了“汤饼集”的贺喜气氛。“吾家波及亦君余”句中的“吾家”是指诗人的陈氏本家;“波及”有传播扩散之义;“君”是对寄诗汤饼集的朱文昭敬称;“余”即“余庆”,《辞源》注:“谓福泽后人也”,《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首联的意思是:“高兴地看到我的家族,又像徐卿一样添得两个如麒麟般的男孩,这是我陈氏祖德的传播和扩散,亦和你(朱文昭)一贯积善积德,福泽后人分不开。”老师和学生的诗,怎会用这些有违常理、有逾辈份的俗套之词?古人日常交往,讲究长幼尊卑有序,作为一代名儒的诗人,是不会不知的,其中若无隐情,显然难以解释。

  后细读《止斋先生文集》,终于在该书卷46《祭朱文昭母夫人》一文中找到了答案。文曰:“余自罢掖垣,谪藉弥久,夫人以其女孙,归为吾伯氏妇。”文中的夫人即指朱黼母亲,女孙即孙女。夫人生黼、黻二子,黻早亡(见同书《朱公向圹志》),夫人的孙女,显然是朱文昭的女儿。妇是媳妇的简称,伯氏即诗人的兄长。原来诗人哥哥的媳妇,即是朱文昭的女儿。也就是说,朱文昭是宴设“汤饼集”主家廷植的岳父。按温州习俗,儿女亲家往来,为了表示对对方的谦恭,往往双方亲戚各自以小儿辈的口吻称呼对方。朱文昭是小儿的外公,“吾家波及亦君余”这样赞颂公辈,应不违民间礼仪。

  

止斋先生文集

  

  在《止斋先生文集》中,除这首《汤饼诗》外,还录有《祭朱文昭母夫人》《朱公向圹志》《答朱文昭书》《祭朱处士文》等多篇文章,文中凡涉及朱文昭名讳的,下皆具以老友称呼。叶适《纪年备遗序》说他们,虽为师生,但“文昭年差次”。文昭的年龄比诗人稍差一个秩序,我想除了年纪不悬殊外,他们俩人这层姻亲间的平辈关系,乃是弥合师生代沟的主要原因。

  另外,诗的尾联“笑索梅花到岁除”的“梅花”,亦应是指“汤饼”。“梅花汤饼”是古代盛行的一种汤面面食。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它的制作方法:“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五瓣之意)铁凿(铁制模子)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放置)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瑞安习俗与平阳相近,新生儿满四个月,亦有百日的,摆酒宴请宾客,旧名“做百晬”;到周岁时又摆酒宴,俗称“做对周”,旧称“周晬”。诗人说的明年再索梅花汤饼筵,应该是指小儿的“周晬”宴。

  

南雁五十丈朱公山

  

  附注:

  ①陈傅良(1137—1203)南宋著名学者,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今瑞安市塘下镇凤山村人。年青时曾以教书为业,乾道八年中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是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与金华永康著名学者陈亮,世称“二陈”。

  ②《廷植侄得男朱文昭寄诗汤饼集即席和韵》诗,载于《止斋先生文集》卷八“律诗”。

  ③朱黼,字文昭,平阳杉桥里(今平阳县水头三桥村)人。约生于宋绍定,卒于嘉定间。是陈傅良的学生,叶适的好友。母亲杨氏,知书识礼,对文昭教育很严。叶适的“文昭有贤母,白首教篇章。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诗,即纪其事。后因屡试不第,遂隐居南雁荡山,躬耕著说。杨母亡,陈傅良为作祭文。朱黼的成名之作《纪年备遗》,叶适为之《序》。朱黼满腹经纶,怀才不遇,晚年贫病交加,境况甚悲。叶适在《祭朱文昭文》中说:“蓬蒿当径兮兼葭门,面肉臃肿眼眵昏。书成家而不食,辑野茧以自温。”即是真实写照。南雁荡山尚有“朱公山”名胜,据传朱文昭曾隐居于此著书立说。

本网编辑 吴赛露

网络编辑:张超霞

更看汤饼频频供,笑索梅花到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