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走转改】传统非遗喜迎新年,年味浓浓

2017年02月03日 14:25: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倪雪均/文 鲍思冲/摄 编辑 金雷雷) 日前,由平阳县鳌江镇委、鳌江镇人民政府主办,鳌江镇宣传统战办、鳌江镇文化服务中心、平阳银泰城承办,鳌江文化馆、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传统民俗文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手工技艺展在银泰城三号连廊如火如荼开展着。太平钿剪纸、蛋画、糖画、糖人等让人难忘的传统民俗文化一一呈现,让市民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糖画,童年的味道

  一块大理石、一根木签、一个薄铲、一勺糖汁……说到“糖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儿时最甜蜜的记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它是一种传统民间技艺,可观可食,内容多为鸟兽花虫。最早的糖画可上溯到明成化年间,当时的新年祭祖和祭神,就是用糖制成的供品。

  在银泰城,记者发现糖画摊位被市民围得满满当当,飞禽走兽的造型在章志高灵巧的双手下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据悉,我县掌握该制作技艺的人已为数不多。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技艺,糖画于2015年列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章志高被列为我县糖画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从28岁开始制作糖画。几十年来,他推着车走街串巷,行迹遍布全县。

  在一旁,记者看他先把冰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在绘制造型时,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今年是鸡年,章志高用糖绘制的“小鸡”,活灵活现,受到了许多小朋友们的追捧,一个兴致勃勃的孩子说,“长大后我也要做糖画,让更多人感受甜蜜的味道。”看着孩子满足的笑容,章志高表示,孩子们对糖画的喜爱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理由。

  

  太平钿剪纸,剪刀游走现绝技

  在隔壁摊位,记者发现琳琅满目的太平钿剪纸整齐地摆放着。在一旁,传承人章海菁拿出一只已经剪好的“大公鸡”展示在记者面前,说道,“平时公鸡为我们准时打鸣,希望在新的一年,大家也能如大公鸡一般准时、守信。”

  

  

  据章海菁介绍,太平钿剪纸是我县很有特色的传统造型艺术,既具备细腻灵秀的风格,又包含着平阳独有的民间味道,从南北朝时期至今代代相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把“太平”和“钿”连在一起,正是寄托了老百姓的良好祝愿。2013年,平阳人柯娟娥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章海菁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机缘巧合认识了柯老师,于是开始对太平钿剪纸产生兴趣,成为她的学生,勤奋好学的她很快掌握了要领,加上不断练习,终于学有所成。

  

  蛋上生画,精美绝伦

  一颗颗白色的鸡蛋上描绘着许多精美的山水花鸟画,十分雅致。这是什么?竟然吸引了这么多市民?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平阳蛋画。

  

  

  据介绍,蛋画是一项风格独特的传统美术,是绘制在禽类外壳上的一种民间工艺画。该工艺画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其工艺历史悠久,远在唐宋时期,就有描画花鸟及山水的蛋画作品出现。平阳蛋画,则起源于民国时期,有着80多年的历史,以国画手法,于蛋壳上着色描绘,工笔精细,画艺精湛,精巧美观,宜于收藏,乃平阳人尤葆枢首创。

  在现场,蛋画传承人叶立辉说,“我8岁时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蛋画,就此折服于画蛋的魅力;19岁时,考入平阳蛋画厂,从那天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已有43年。”他表示,蛋画代表中国的传统艺术,深受市民喜爱,希望能发扬光大。

  据了解,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平阳人尤葆枢召集唐唯逸、林朝瑜等10多位民间画师在平阳创办画蛋厂,掀开集体创作画蛋工艺的帷幕。2009年,平阳蛋画正式入选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亦是平阳浓厚文化中的多彩一笔。而蛋画的制作工艺也很复杂。首先是选材,挑选表面光滑、有厚度、无颗粒、质地白净的蛋壳,经过清洗、打磨后,将蛋液清空,然后用纯羊毛笔蘸水彩颜料于蛋壳上作画,层层上色,精细度很高,通常绘制一幅山水画需数小时。

  

  传统米塑,传承不息的香甜

  每逢新年,许多民间艺人就通过自己的手艺制作出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来恭贺新年,而崔开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制作米塑已有二十余年。记者看到他的摊位前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米塑,十分生动可爱。

  

  

  他告诉记者,“米塑是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调入不同食用色彩颜料,塑造出人物、龙凤、走兽和花鸟等。”

  崔师傅说,“今年是鸡年,我现场为你们捏一只花公鸡吧。”说着,他就揪起一小团木粉团,置于掌心,揉搓后,米粉团就变成一块光润的圆球。接着,用一把刻刀加以雕琢,短短几分钟,一只精神抖擞的公鸡就呈现在眼前。

  

  糖人,“一吹一捏”见功夫

  小时候,大街小巷常常出现吹糖人的身影,他们背着一个制作糖人的工具吆喝叫卖着。在银泰城里,记者也发现了吹糖人的摊位,孙悟空、小蚂蚱、小鹦鹉……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萌宠”仿佛马上就要活过来。

  

  

  吹糖人师傅林志微告诉记者,制作糖人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熬糖,熬糖要讲究细心和耐心,待糖汁的水分慢慢除去,开始变成粘稠的糖稀,颜色也从无色变成深黄色,就可以盛出来制作糖人了。由于粘稠的热糖冷却凝固只在一两分钟之间,所以吹糖人的手一定要快,要熟练。为迎接鸡年到来,记者让林师傅为我们制作一只公鸡。

  吹之前,只见他用掌心将热糖迅速揉成圆球,然后手指迅速反复拉伸,揉捏,使糖具有足够的柔软度和韧性,然后在糖团中压出一个深坑,并收紧外口,使其成中空状。然后抓住两头,快速拉出一根细管,拉到一定程度时,猛地折断糖棒,用作吹气的吹管。紧接着,林师傅左手轻托着糖人,边吹边用右手快速“捏”出各种细节,如鸡冠等。吹好后,用食用色素给公鸡“化化妆”,一下子,公鸡变得十分诱人。

网络编辑:周昌均

【走转改】传统非遗喜迎新年,年味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