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学 -> 列表

畏垒是一种境界

2017年01月11日 14:23:26 来源:平阳新闻网

图片来源网络

  《庄子·庚桑楚》记载,老聃有个叫庚桑楚的弟子,到了一座叫做畏垒的山上居住,估计那不是个肥沃的地方,他手下自认有谋划的聪明人和自以为循规蹈矩遵守仁义的奴婢都离开了,只剩下一些敦厚朴实、别人认为碌碌无为的无知无能之辈跟随他。没想他住了三年后,畏垒山居然大丰收,老百姓的收成富足有余,所以老百姓感到很神奇,就想把他当土地神一样供起来。庚桑楚听了十分不高兴,他说“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他不想成为大家瞩目的对象,并说真正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是要保全自己的本性,隐匿自己的身形,虚淡宁静地生活在一个私人空间里,别人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一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在一片贫瘠的乡野,和一些朴实无知的人,做出了一些成绩,却又不想他人称道,这种精神,不正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吗?

  畏垒境界,其实就是人在不顺的环境中,如何顺其自然,做好自己的一种境界。“畏途巉岩不可攀”,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中,不是靠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是实实在在地脚踏实地,用辛勤的付出,努力做好自己。

  畏垒精神,延续到南宋,再一次在著名教育家朱熹身上得到体现。朱熹刚到南康的时候,适逢大旱,灾情严重,他“为官勤政,凡事躬行”,兴利除害;他寻找白鹿洞书院废址,恢复办学,供养贫穷学子,亲立学规,功绩卓著。任职期满,接替他的人还没到,他“终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慕庄子之书“辞指经奇,有可观者”,便借庚桑楚居畏垒的典故,把自己住的寓居称为“畏垒庵”,并写了《畏垒庵记》。当他离开南康后,学生们为他立生祠,朱熹知道后很生气,就修书给白鹿洞书院撤除了。

  畏垒境界,其实就是人在不顺的环境中取得成就,而又保持自我本性,淳朴自得,不骄不矜的一种境界。合乎自己本性,踏踏实实地做了一点成绩之后,归功于自然获得,而不显露自己的名声,把自己藏在成功的背后,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吧。

  “老爱家山安畏垒,早知世路险瞿塘”“畏垒屡丰愧桑楚,汉嘉虽小屈岑参”“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只愁畏垒无尸视,不惮长年为尔留”,世人的诗词里,也常记载畏垒的典故,这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自然境界,也得到了后人的推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在土地贫瘠而风俗浇漓的安亭读书,把宅子里的亭子命名为畏垒亭,并写下《畏垒亭记》;清代徐昂发自称畏垒山人,著有《畏垒山人诗集》《畏垒笔记》;“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自号畏垒,著《畏垒评论集》。

本网通讯员 易永煌 编辑 吴赛露

网络编辑:方裘裘

畏垒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