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王朝佐生平详考

2016年12月25日 16:01: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陈彤

  

蛟川河

  

  王朝佐,字廷望,号蛟川,明代中期浙江平阳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迁工部员外郎。为官至廉,以德行高洁著称,有史著《东嘉先哲录》传世。民国《平阳县志》有传,惜甚简略。鉴于其系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叶平阳进士群体清廉奉公的典型人物,本文特征引《明实录》《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东嘉先哲录》《东昆仰止录》《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东瓯诗存》《弘治温州府志》与隆庆、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及蛟川《王氏宗谱》等相关记载,结合明代户籍、科举、职官制度,钩辑其生平事迹,还原其清贫人生。

  

  一、世袭军籍 后入县学

  《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明弘治刻本)记载:“王朝佐,贯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军籍。国子生,治书经。字廷望,行一,年三十一,九月初七日生。曾祖守正,祖旻,父平生,母何氏,具庆下。弟朝佑、朝辅、朝弼、朝相。娶蔡氏。浙江乡试第七十八名,会试第二十一名。”《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王朝佐,乡贯浙江平阳,军籍。明弘治九年榜,录取为第二甲第四十七名。”《弘治温州府志·人物四·科第》亦载:“弘治壬子(乡试),李阶(永嘉人)、王朝佐(丙辰进士,授礼部主事,平阳人)、周纪(乐清人)。”

  

《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王朝佐“进士家状”

  

  据上可知,王朝佐出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九月初七,乡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温州府平阳县,役属军籍。曾祖父王守正,祖父王旻。父王平生,母何氏。兄弟5人,依次为朝佐、朝佑、朝辅、朝弼、朝相。弘治五年(壬子年,1492),王朝佐乡试中举,获浙江第78名。曾入国子监,专攻《尚书》。弘治九年(1496)会试中式,获贡士第21名;殿试录取为二甲第47名进士,时年31岁。

  今存明正德三年(1508)、四年(1509)、六年(1511)的平阳冯泰、陈宣等墓刻书丹,均落款为“蛟川王朝佐”,民国《平阳县志》据此称其为“万全乡蛟川里人”。但明末郑思恭《东昆仰止录》则载:“员外王公(朝佐),三都人。”明隆庆《平阳县志》“万全乡·三都”条,仅载有“湖岭、金桥、金阳、章奥、李保、赖奥”6里。清康熙《平阳县志》“万全乡·三都”条,方增“鲍洋、象屿、蛟川、塘边”4里。结合民国《平阳县志》关于“进士、梯云(坊表),为王朝佐立,俱在金阳”的记载,可知明成化年间,王朝佐出生乡里为万全乡三都金阳里,蛟川系金阳里所属地方。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方从金阳析置蛟川里。民国8年(1919),改里为村,属万全镇三都。民国19年(1930),废都建乡,万全镇三都改称万全区湖岭乡。蛟川因旧属三都,又以王姓居住为主,更名三都王村,今为平阳县万全镇湖岭社区三都王行政村。

  

三都王村王氏宗祠

  

  根据王朝佐役属“军籍”的记载,可知其家庭世袭军户,虽居金阳里,实隶温州卫指挥使司平阳守御千户所管辖。据《明史》《大明律》《大明会典》等所载明代军户制度分析,王朝佐的4名弟弟,应有一为军户正丁,在平阳守御千户所从军,该所共有旗军1232名;一为次丁,随正丁到营佐助;一为余丁,在乡里耕种军田;幼弟为继丁,遇正丁事故或逃亡,即勾解应差。

  蛟川王氏源出泰顺泗溪。蛟川《王氏宗谱》记述:“始祖清四,号文昌。公由平阳泗溪(今泰顺县泗溪镇)来迁平邑三都蛟川,是为第一世开基之始祖。”

  泗溪王氏源出瑞安溪坦。溪坦《梅源王氏家谱》记述:“先世王益,……避王审知之乱,由闽赤岸迁瑞芳山乡,转迁梅源。溪坦即古之梅源。”王益第三子王恭迁滕斗,生子承嗣,迁泗溪。蛟川《王氏宗谱》王福申序(民国17年版)则称:蛟川王氏系北宋徽宗朝中书令王戴后人。王戴长子讳縚(行百十一),縚子雄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迁瑞安三十一都溪坦,王闻昌(清四)系王縚八世孙。两说均可备考。

  王朝佐之父王平生能诗,《东瓯诗存》收有其《七绝·游瑶山》。诗云:“暖云晴树小山溪,新水浮香晓拍堤。独客寻诗过桥去,一声啼鸟竹亭西。”诗意清新,从中可窥见王家颇重文事,并非寻常乡里人家。

  王朝佐幼年入金阳里文昌阁私塾发蒙。成化十四年(1478)七月,平阳县首所社学(古代乡村小学)——贤祠社学建成,择致仕训导陈纪为社学师。是年王朝佐13岁,遂入社学读书。

  成化十七年(1481),王朝佐16岁。据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规定,其进入适婚年龄,应于是年或稍后结婚。据《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载,王朝佐妻蔡氏。二十一年(1485),王朝佐20岁,行冠礼,可能从是年起为文昌阁塾师。万全岗上宋炳少年时,曾师从于他。

  平阳知县王约的器重,改变了王朝佐的人生。孝宗弘治二年(1489)初,江西临川人王约(?-1511)调任平阳知县。在任八年,均徭役、救灾民,尊贤德、恤孤老,“四境熙然,民安物阜”,奏为“令治第一”。据《东昆仰止录》载:“(王朝佐)初为塾师,邑宰王公约一见奇之,曰:‘科目才也。’收入邑庠。”邑庠,即县学也。入县学读书,是王朝佐后来得以进士出身、官至从五品的人生第一步。《明史·选举志》载:“科举必由学校。……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若非王约慧眼识才,也许王朝佐终其一生,仍只是一名乡村塾师。

  

  二、国子监生 二甲进士

  从24岁入县学起,王朝佐开始了长达8年的科举之路。

  弘治二年(1489)二月,王朝佐初应县试,连考5场,获府试资格。四月,参加府试(府官主持),连考3场,获院试资格。三年(1490),参加院试岁考(省学政主持),被录为庠生。四年(1491),参加院试科考,成绩在一二等及三等前茅之间,获乡试资格(称科举生员)。院试结束后,王朝佐乘兴登上温州江心屿,一览孤屿风光。年轻的诗人信步来到岛上古老的清辉堂前,面对南宋高宗皇帝避难温州时留下的御题“清辉”匾额,联想起40多年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狩”的屈辱历史,不禁触景生情,感赋《七律·次清辉堂韵》。诗曰:“古汴寒灰不可温,荧荧孤屿火犹存。一抔未问长陵土,两字先劳万乘尊。卓笔有锋兵自弱,投戈无志艺何论。清辉堂外重回首,谩诧旋乾与转坤。”

  弘治五年(1492)八月,王朝佐参加浙江乡试,连考3场,获浙江第78名。六年(1493)二月,在京师参加礼部会试,未中,被选留京师国子监为监生,专攻《尚书》,直到弘治八年(1495)年底。之所以推定王朝佐首次会试落榜,乃是依据其弘治二年(1489)入县学、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举、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第的3个时间节点。因为若无国子监录取会试落榜生这一制度,王朝佐即断无可能于弘治九年以国子生身份参加会试(见《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

  弘治九年(1496)二月廿六,王朝佐以国子生身份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第21名。三月十五,参加殿试。孝宗皇帝御奉天殿策试,制曰:“朕惟君人者必有功德,以被天下,阙其一不可以言治,顾于斯二者何先?夫非学无以成德,非政无以著功。论者或谓帝王之学不在文艺,或谓天子之俭乃其末节,或谓人主不亲细事,或谓圣王不勤远略,是有大于此矣,然则其所当务者何居?二帝三王之德,所事者何事;二帝三王之政,所见者何功?汉唐宋代有令君,而功德鲜备,躬行德化者经制或不定民安吏,称者德教或不纯或四夷服从,而大纲不正,或仁厚立国而武略不竞,是学兴政容有可议者,其得失何如?我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神功圣德冠绝古今,列圣相承继志述事,各臻其盛,所以致此者何由?朕嗣承大统,图底治平,兹欲守宋臣所进之五规,去唐相所陈之九弊,行汉儒所对之三策,以上追古帝王,庶无愧于我。祖宗功德之大,其所以为根柢者何在?子诸生学道,抱艺而来,皆志于世用,宜有以佐朕者,试悉陈之,朕将体而行焉。”王朝佐廷试策答云:“臣闻帝之为治,有体有用,德与功之谓也。德以学成而为治之体,功以政著而为治之用,二者可相有而不可相无者也。盖帝王未尝有无功之德,亦未尝有无德之功。德而无功,有体而无用者也;功而无德,有用而无体者也。体不立,用不备,皆不可以言天下之治。”

  三月十八放榜,选取298名进士。第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朱希周(昆山人),榜眼王瓒(永嘉人),探花陈澜(宛平人);第二甲95名赐进士出身,王朝佐列第47名;第三甲200名赐同进士出身,瑞安人陈茂烈(今属文成)列第28名,乐清人朱谏列第101名。

  放榜之后,朝廷举行了一系列恩荣活动。三月十九,赐进士恩荣宴于礼部,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张懋侍宴。廿,赐状元朝服冠带及诸进士宝钞。廿一,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廿二,状元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

  三月廿六,授状元朱希周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王瓒、探花陈澜为编修(正七品)。二甲进士与部分三甲进士分拨各衙门办事,成为观政进士,“吏、户、礼、兵、刑、工部,都察院,各二员;通政司、大理寺,各一员,周而复始。榜末十余员俱留本部。其俸给,二甲从七品,三甲正八品”,其余三甲进士放回依亲。王朝佐被分拨至礼部某司办事,等待吏部正式分配岗位。

  王朝佐登第后,万全乡三都在金阳为立“进士”“梯云”两座坊表。是年六月观政期过后,吏部以王朝佐为江浙乡贯原因,实任其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正七品某职,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

  

万全镇三都王村旧称蛟川

  

  三、南京任职 东嘉播美

  明初原建都南京。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机构,包括六部、六科、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太医院等,照设官佐。南北两京理论上有着相同地位,南北两套中央机构级别亦完全相同,但南京各机构职权仅限于南京和南直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安徽2省1市)。明制,礼部掌朝廷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事,但由于皇帝几乎不来南京,故南京礼部可举行的礼仪祭祀活动甚少,仪制清吏司只得组织编写《图书集成》之类典籍。王朝佐负责《图书集成》闺媛部艺文题,颇为清闲,遂利用这段闲职时光,着手编著《东嘉先哲录》。“吾温旧名东嘉,负山而濒海,清淑所钟,人物之生,其来尚矣”,“暇辄搜辑温之昔今名公硕儒,德望功业与夫节行文学之足以垂世者,汇成一录”。

  编写《图书集成》闺媛部艺文题期间,王朝佐实地考察了南京城郊的贞义女祠,并赋古风一首以赞。诗曰:“濑水何泱泱,携篚向水旁。低头事漂洗,不惜湿罗裳。晨出未暮归,老母在高堂。三十不愿适,焉知绣鸳鸯。道逢困丈夫,行乞良可伤。一饭妇女仁,况有残壶浆。终焉感礼义,出词何慨慷。贞洁恐无知,清流见肝肠。悲哉伍子胥,百金何足偿。惟有鸱夷心,可与增辉光。”

  弘治十七年(1503)十月,南京吏部、都察院奉旨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员,启动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经吏部覆奏,太医院院使并户部主事等15人,太常寺丞、户部郎中等45人,通政司经历等11人,户部郎中及监察御史等7人,均如例令致仕(退休)、闲住、调用。一批任职时间较长的官员经内外官考察,亦得如例升迁。王朝佐以九年秩满,迁南京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正六品),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明制,南京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4个清吏司,各郎中1人,正五品;员外郎1人,从五品;仪制清吏司主事3人,祠祭清吏司主事2人,主客清吏司主事2人,精膳清吏司主事1人,均正六品。

  

南京古城墙

  

  任职仪制清吏司主事期间,王朝佐受命完成了《主事考》一书编著,又于弘治十八年(1505)三月组织重造了南京历代帝王庙祭器乐器(旧器已毁于火)。是年五月初七,孝宗(弘治皇帝)驾崩,武宗(正德皇帝)继位。九月,南京城发生地震,松江、苏州、常州、镇江、扬州、通州、和州、淮安、宁国等地均有震感。

  武宗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王朝佐升迁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其时,原南京工部尚书李孟晹已于当年五月因老病乞休致仕,南京工部右侍郎叶贽于十二月调离,该部事务由南京工部左侍郎马中锡暂行主持。

  南京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4个清吏司,各司均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虞衡清吏司下设都吏、军器、窑冶、柜、杂五科和军器案房、军器算房、窑冶案房、窑冶算房、火房等。王朝佐协助虞衡清吏司郎中,掌管南京和南直隶(下辖十五府、三直隶州)各种官用器物制造、收发,核销各地军费、军需、军火开支,并主管度量衡制及熔炼铸钱,采办铜、铅、硝磺等事,因而掌握着一定的实权。

  

  

  正德元年(1506)年底,《东嘉先哲录》书成,“为卷二十,首之以先达,次之以名儒,曰名臣、曰忠臣、曰孝子居其中,而气节、词章终焉”,共记温州111位历史名人生平事迹,“其体裁渊雅,在明人书中,颇不易觏”。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季敩作序,南京翰林院学士邹晹题跋。二年(1507)九月,王朝佐诗作亦结成《王虞部诗集》刊印,南京工部幕僚钱钺题跋。

  正德二年(1507)后,明朝政治进入黑暗期。武宗日构杂艺,昼夜嬉戏。宦官刘瑾全揽大权,事无巨细,任意剖断,传旨施行。

  此段时间里,南京工部也经历了相当频繁的人事变动。正德二年(1507)五月,原顺天府尹俞俊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七月,原兵部右侍郎韩重调任南京工部尚书。“韩重为人,外若和易谦厚,而内实阴险狠戾。……及为尚书,纵其子与揽头输纳颜料以营厚利,甚为士论所鄙。”三年(1508)二月,俞俊“闪调”工部右侍郎,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恕继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七月,张恕卒于任上,毕亨继任。四年(1509)五月,韩重致仕。六月,已升任工部左侍郎的俞俊再次“闪调”,升任南京工部尚书;毕亨调离南京,升任工部右侍郎;太常寺卿张志淳继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俞)俊以首赂刘瑾,未期岁已三迁转矣。”“俊巧于迎合,瑾悦之,骤至六卿,为士论所鄙。”五年(1510)六月,俞俊以老病致仕,南京刑部右侍郎李善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九月,改任工部尚书毕亨为南京工部尚书,不久又改任已致仕南京礼部尚书张宪为南京工部尚书。六年(1511)三月,又改任已致仕南京礼部尚书孙需为南京工部尚书。不到10个月时间里,南京工部走马灯似连换四任尚书,任期最长的不足半年,最短的不满一个月。在如此龌龊的从政环境中,王朝佐出污泥而不染,尽管掌握了足以腐败的权力,却慎用权柄,居官廉洁清贫,任内两袖清风。

  王朝佐的老上司、南京工部右侍郎张恕,对其廉政作风养成,具有直接的楷模示范作用。张恕字希仁,顺天霸州人。成化年间进士,历任知县、监察御史、按察使、都御史等职。正德三年(1508)二至七月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其“清慎笃厚,性俭素,虽老且贵,如未仕时,始终三十余年田庐无所增益。卒之日,家无遗财,士论贤之”。

  正德三年(1508),王朝佐升授奉直大夫,但其此时已萌生退意。是年春,在长江岸边话别好友时,吟成《五律·送姚恒睦还永嘉》一首。诗曰:“此地一为别,乡关十里(疑为千里)情。云归春树暝,月出大江平。从事逢贤尹,成功正后生。送君殊草草,我亦话南行。” 

  

  四、清介绝俗 德望思齐

  王朝佐德行高洁,其诗文书法闻名遐迩,颇受时人推许,但由于性情恬静冲淡,故一生交游不多。明弘治、正德间,“前七子”执文坛牛耳数十年,王朝佐竟未与其中一人有丝毫来往。“前七子”中,边贡、王九思均与王朝佐同科进士,亦无任何交情。当其时也,南京文坛首推“金陵四家”。其中顾璘与王朝佐同科进士,朱应登曾官南京户部主事,王韦曾官南京吏部主事,陈沂以医籍寓居南京,而王朝佐与此4人亦毫无交集。

  寓居南京十几年,王朝佐交往最深的当数季敩、邹晹、钱钺、姚恒睦、林道会5人。季敩是浙江瑞安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南安知府、广西参政,曾为《东嘉先哲录》作序;邹晹是江西乐安人,时为南京翰林院学士,曾盛赞王朝佐“天资迥绝,博闻强识”,并为《东嘉先哲录》题跋;钱钺疑为浙江湖州人,“家食时已闻(王朝佐)其名”,时为南京工部幕僚,曾为《王虞部诗集》题跋;姚恒睦是浙江永嘉人,其时当在南京任职,王朝佐曾为他在长江边送行;林道会是平阳人,疑为道士,其道教思想对王朝佐影响颇深,王朝佐亦赋有《七律·送林道会归平阳》。诗曰:“研朱点易已多年,洞底烟霞别有天。千里漫来骑只鹤,一官归去领群仙。药炉暖养烧丹火,茶灶晴分瀹茗泉。安得尘襟都扫却,相从细读悟真篇。”

  但与王朝佐最为志同道合的,还是同时期的平阳籍进士、先后在外任官的陈宣、杜整、童器3人。陈宣(1438-1509),字文德,号潜斋,世居平阳县慕贤东乡十一都(今苍南县仙居乡柘园村)。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授工部主事。任内清理历年积弊,漕运行商交口称便。弘治元年(1488)迁工部员外郎,不久迁刑部郎中。五年(1492)谪知夷陵州,后迁河南知府、云南布政司左参政。在滇三年,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发展民生。十七年(1504)乞休,晋爵正二品。致仕后回柘园老家,复迁居县城坡南新第。正德四年(1509)去世。杜整(1442-1502),字思齐,号敬庵,平阳县万全乡象屿(今平阳县万全镇杜山头村)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郎中。弘治元年(1488)调任山东布政司参议,擢参政,代理布政使。十五年(1502)春升任福建布政使,五月在杭州病故。童器(1455-1523),字大用,号东川,平阳县万全乡童桥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十七年(1504)授工部主事,任内“移督漕河,课工劝能,咸有程度”。正德六年(1511)升刑部员外郎,迁郎中。出知贵州镇远府(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任内倡导礼教,恩威并行,民风大变。九年(1514)以事忤监司某意,被罢职回乡冠带闲居。嘉靖二年(1523)卒于家。

  陈宣、杜整、王朝佐、童器4人任职时间,在成化十七年至正德九年之间(1481-1514),历经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三朝,前后凡33年。其中弘治一朝18年间,既无权臣、宦官、后宫专权,亦极少出现君王弊政,在明代历史上是政治最贤明的时期。陈、杜、王、童生逢其时,“诸公居同里,生同时,气节、文章若合符契,立身行政本末粹然”,从而形成了明代中期平阳籍进士清廉奉公的典型现象。弘治后期至正德前期,“敬庵(杜整)赴官道卒,而潜斋(陈宣)诸公以不合于时,先后引退”,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因而将4人合编一传,赞之曰:“清操介节,固超出流俗哉!”

  

  五、回乡守制 抱病而终

  正德五年(1510)上半年,王朝佐之父王平生去世,朝廷封赠其礼部主事。由于王朝佐“居官清贫,父忧致不能葬。少师张孚敬知其贤,为言于郡守徐宏,赙之以金,乃始克葬”。张孚敬,即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张璁,浙江永嘉人,其时仅为举人。徐浤(宏),江西贵溪人,正德五至八年间(1510-1513)知温州府。就张璁而言,王朝佐是文坛前辈;而对徐浤来说,王朝佐在南京期间所著《东嘉先哲录》,“于宋元两代及明成弘以前魁儒硕彦,几于搜辑无遗”,“在明人书中,颇不易觏”,是当时温州史学研究的空前之作。因而,徐张2人雪中送炭,一起帮他解决了困难。葬礼结束后,王朝佐在家守制3年。

  是年夏,平阳百姓请知县在县城北津亭右建造临川王公去思祠,纪念原平阳知县王约。“临川王公宰我平阳且八年,其征用于台省又九年,其谢世骑云又且五年矣。平阳之民思公不置,于今犹新。”受官府和百姓嘱托,王朝佐作《临川王公去思祠记》。他深情回忆起王知县当年造福平阳之功德及对其个人提携之恩:“朝佐念初以诸生事公,辱公教爱,思不待言矣。祠,吾力绵不能为役,而人心之公有吻合焉。夫以平阳之民慕公之德,至于今不衰如此,则知公之神缱绻于平阳,犹其在生之日必矣。”其辞曰:“陆有塘兮水有梁,公之德兮在我平阳。民之思兮永不忘,培寇竹兮护召棠。我作新祠兮古道旁,岁时伏腊兮奠椒浆。从公兮无方,公之精爽兮不可忘。渺昆山兮苍苍,弥河水兮洋洋,我民思公兮山高水长。”

  守制期间,应好友金元奎之请,为其祖父金轩的文集《集蓼生槀》作序。金轩,字伯逊,号集蓼,明初平阳县金舟乡人。“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永乐初,太宗登极,励精太平,乃为书万言上之。……其言凿凿,皆实切中时病。”在序中,王朝佐盛赞金轩“为文明白缜密,温润从容,大篇短章出入,百家放逸驰骋,而卒归之正。虽其凄怆郁抑之意较多,而不害其为和平雅淡之音也。”

  正德七年(1512),守制期满,王朝佐因体弱多病,无复任官。名其宅曰敬轩,养病蛟川。有《敬轩诗》:“作圣阶梯义甚明,岂容惰慢到仪形。气将六马收衔辔,心不多歧守性灵。上帝鉴兹恒翼翼,主翁唤醒更惺惺。揭楣倘有希贤志,合把斋箴究考亭。”

  

三都王村小巷

  

  正德九年(1514)前后,王朝佐病逝,享年约49岁,诗文遗篇结为《蛟川集》。推定其卒年的理由是:正德二至六年间,平阳碑刻大多出自陈宣、王朝佐、童器3人手笔。如正德二年(1507)十月之“前仓花园林公墓铭”,童器撰文,王朝佐书丹;三年(1508)十一月之“冯公墓表碑”,陈宣撰文,王朝佐书丹,童器篆额;四年(1509)二月之“陈宣墓志铭”,王朝佐撰文,陈定之书丹,杨塽篆额;同月之“江南陈氏义塾碑”,童器撰文,王朝佐书丹,丘庆篆额;六年(1511)十月之“潜斋先生传碑”,王朝佐撰文,童器书丹并篆额。但从正德七年(1512)起,王朝佐再无撰文书丹之作遗世。尤其是正德十年(1515)平阳万全的3篇碑记,均非王朝佐手笔,可证其已不在人世。是年七月,万全象奥的“杜毅庵寿藏记”,由蔡芳撰文,张天保书丹,王瓒篆额;是年十二月,万全焦下的“童赠公臧诰敇碑阴题记”,万全鸣山的“故义官叶君墓记”,均仅由童器撰文。以杜、童两家与王朝佐之交情,如其尚在人世,必不得推辞也。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王朝佐墓在三都东湾,但墓址今已湮没无存。其所著《蛟川集》《王虞部诗稿》《主事考》均失传。温州市图书馆今存《东嘉先哲录》,系瑞安孙诒让从翰林院所储明刊本影写而来,新版校注本以此为底本。平阳县图书馆所存抄本《先哲录》,系王理孚校本。《东瓯诗存》收有其诗3首,《弘治温州府志》存其诗1首。今存遗文有《临川王公去思祠记》《集蓼生槀序》《明故进阶嘉议大夫云南左参政陈公墓志铭》《潜斋先生传碑》,遗诗有《敬轩诗》《送姚恒睦还永嘉》《送林道会归平阳》《次清辉堂韵》《题英薮山房》《贞义女祠》,书法真迹有楷书前仓花园林公墓铭、江南陈氏义塾碑、冯公墓表碑书丹。

  正德十五年(1520)四月,平阳知县周叙建“国朝题名碑”,王朝佐名题碑中。

  世宗嘉靖元年(1522)正月,万全岗上宋氏祠堂落成。宋氏八世孙宋炳少时“学于王蛟川(朝佐)、蔡南州(蔡芳)之门”,而朝佐与礼部左侍郎王瓒同年进士,蔡芳又曾与王瓒同修《温州府志》,故请王瓒撰《宋氏祠堂记》碑文,章鸣凤书丹并篆额。此为历史上“王蛟川”名号最后一次出现在碑文之中。

  

网络编辑:雷鹏

王朝佐生平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