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陈宣古墓寻踪记

2016年12月19日 11:04:58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文苞

  平阳鸣山是一处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之地,相传山腹有大洞穴,常有声,故名。因山形似伏虎,又名伏虎山。宋代瑞安进士陈傅良、元代进士陈高、明末布衣诗人何白、清代平阳县令徐恕等名人曾在鸣山留下美丽的诗篇。2015年10月8日上午,我与同村陈如钢、陈荣光等几人赴鸣山,实地勘察先祖陈宣(1438-1509)之墓。

  一、迟到的寻踪

陈宣画像

  我们到鸣山村委,见到村两委负责人,向他们表明有意重修陈宣墓的意愿,他们连声说:“陈宣也是我们鸣山的名人,帮助你们也是应该的。”他们打电话叫来了原鸣山村长杨柳平,人称“鸣山通”,不一会儿,杨柳平就来到了村委。

  杨柳平,原籍芦浦监后垟,祖上移居鸣山已逾百年,见家乡来人,非常热情。他对鸣山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陈布政墓(即陈宣墓)我最熟悉,我小时候经常在墓前玩,你们现在来已经太迟了,因年久失修,现在坟墓已下陷,四周黄泥土回填,已经看不到坟墓的样子。”老村长杨柳平惋惜地说。

  确实,我们来迟了!其实柘园村并未忘记远在鸣山的宣公之墓,宣公后裔生活在村内的人数也不少,他们早就有意重修宣公墓。据陈如钢回忆,他听父亲陈钦泽说过,1940年左右,村里一班宣公后裔发敬宗之情,备好了泥沙和工具,准备到平阳鸣山修墓。行至鳌江渡口时,突遇日军飞机轰炸,一行人只好打道回府。随着时局恶化,村民对修墓之举也就不了了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陈钦泽念念不忘先祖之墓,临终前曾嘱咐后人一定要修墓。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破四旧”“文革”,柘园村内的长辈陆续去世,加之鸣山与柘园(归属苍南县钱库镇)隔县,距离过远,故柘园村民对这位明代先祖的记忆逐渐遗忘。鸣山陈宣墓尽管被平阳县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经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墓体遭遇不同程度的损害。八十年代,陈宣墓形体尚存,不少去过鸣山的人尚有印象,他们都曾为陈宣墓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造像而赞叹。改革开放后,柘园的宣公后裔曾多次来寻找陈宣墓,有意重修,但因坟墓破坏严重,加之山林已经重新划分,以及资金缺乏等因素,重修陈宣墓一拖再拖。

  近年来,笔者深入挖掘有关陈宣的资料,整理《陈宣诗文集》,多次向柘园村两委以及宣公直系后裔介绍宣公的事迹,引起他们重视。陈如钢等想起父亲钦泽公的遗言,决定启动重修宣公墓, 2014年8月,宣公直系后裔在柘园村祠堂召开宗亲大会,邀请分布县内外的宗亲参加,笔者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宣公的事迹以及修筑陈宣墓的意义,他们纷纷表示大力支持。

  二、辉煌与坎坷

柘园陈公墓志铭

  弘治岁甲子(1504),宣公自云南布政司任上致仕,初居江南柘园,其长子壮年去世,宣公之妻徐氏由此怀疑旧居有问题,于是举家迁居昆阳坡南。正德改元(1506),宣公知来日不多,便“养大观、做寿藏于城北鸣山,砌石为饰,构木为祠”。第二年寿圹落成。正德四年(1509),宣公去世,夫人徐氏精明能干,本系昆阳望族之后,其先祖是南宋工部侍郎徐谊,正是她一手操办宣公丧事,“命匠肇工,重以门,翼以廊,琢二碑树左右,一刻玉旨,一刻《潜斋传》,上覆以亭。栋宇飞甍皆青石,其朴素坚确,将树之永久弗替。”瑞安进士杨塽在给徐氏所撰的墓志铭中赞叹她道:“安人之用心亦劳矣。”

  据《明史》记载,明代对不同品级的官员墓地有明确规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两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宣公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政,为正三品官员,武宗登位,宣公晋升为从二品。按照规定,其墓地造像应有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

  据杨柳平回忆,宣公墓规模很大,场地宽阔,他和一班小伙伴常到坟台玩耍,当时石人、文武、石虎、石羊等都还在,坟下方还有一间寮房,供行人歇脚,供应茶水。至1973年,墓前造像还有石人、石马、石羊各一对,石虎和望柱已经不见。

  由于陈宣墓失去保护,一只石人的头像掉落,滚落山间的溪坑。因村民和路人对石头像忌讳而不敢去拾捡,弃于坑中很久。至2005年,宣公墓前一对石羊又被盗,出于安全考虑,鸣山村委将仅剩的一对石人和石马移至山下东岳殿草地旁。又从溪坑中拾起头像重新安装原位,故现今的一只石人脖颈依然还有裂痕。

  三、传说与希望


陈宣墓前石人石马

  墓前造像移走后,宣公之墓更加恶化,坟前茂草丛生,坟位不断下陷,加之周边的椅子坟越来越多,在宣公坟地之上就有了四座椅子坟。“就在这里,没错!”杨柳平踏了踏脚下的地,对我们说:“从下到上,都是陈布政墓的范围,地下肯定还有长条石,很长,不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抬上去的。”杨柳平用手向我们比试道:“我也是江南人,知道柘园是‘四姓陈’(即仙居、陈家堡、柘园、雅店桥四个陈氏大村)之一,想不通,这么好的坟墓怎么就没有人来修,太可惜了!”

  杨柳平还告诉我们,据故老相传,陈宣墓所在的鸣山形状像伏虎,而墓正坐落于老虎的屁股,“老虎屁股摸不得”,所以宣公坟墓修好后,坟墓正对面的某村三年内竟然鸡犬不叫,而且全村被火烧得精光。

  其实笔者多次到鸣山找寻宣公的踪迹,只是因草丛茂密,无法得知宣公墓的确切所在而怏怏而归。此次,当笔者真切地站在宣公墓前,不禁心生感动。突然想起,这几年来默默地收集宣公的诗文,心中有太多的话仿佛要倾诉,可是四周荒草丛生,寂然无声。

  在回来的路上,我对陈如钢等人说,作为后代是惭愧的,柘园陈氏家族有这么一位值得骄傲的祖宗,对宣公之墓任由毁坏而熟视无睹,真对不起宣公的英灵,如果这次再不修好他的坟墓,那么真是陈氏家族千古罪人。

网络编辑:谢天涯

陈宣古墓寻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