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白马桥,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6年11月21日 11:13:57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通讯员 陈斌 编辑 吴赛露

  平常走北塘河路时,总习惯到了倒树桥就返回。倒树桥的下一个村庄是白马桥村,那里一座连接塘河古道的桥梁早已倒塌,无法通过,故很少去白马桥看看。今天虽是初冬,却天气晴朗,温暖如春,兴致盎然,遂决定往白马桥走一走。

  河道相接水为乡

  从昆阳北门至倒树桥的塘河路,都在河的东岸,而过了倒树桥后,路就在河的西边了,一直到观音亭,又折回东岸。这条道路,是平阳县城古时的北门干路,一直通往瑞安飞云马道。

塘河风光

  走过倒树桥,忽感河面更为宽阔,岸边的绿树挣扎着将枝叶向河里延伸。树影倒映在河面,随波荡漾,美不胜收。沿着塘河西岸前行,离倒树桥约二百米处,有个已圮废的轮船埠头。埠头上两间民房,一间为两层,一间为一层,房前是一片水泥浇成的空地。《尘光遗文——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功精粹》载:“白马桥航运埠头位于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万金村西首,始建于民国,为近代重要水利设施及附属物。埠头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长13.41米,宽9.58米。现埠头地基仍在,原有埠头商店改为民房,于上世纪80年代停止使用。”但这埠头,虽现地处白马桥村,可人们总习惯称之为倒树桥轮船埠头,其原因是埠头建于民国,当时没有白马桥村,此地还属于倒树桥村,倒树桥埠头的名称沿用至今。平瑞塘河轮船通航期间,周围村庄人们欲去昆阳、瑞安等地,都从这里上下轮船。当时,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千年塘河依然水悠悠,埠头却孤独地躺在河边,显得那么落寂,那么无助。让我有一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感慨。

  埠头北去五十米许,就是白马桥村庄。《平阳县地名志》载:“白马桥行政村,村委会驻地白马桥村。有3个村民小组,50户,240人。耕地260亩,纯种水稻。1959年,现属于苍南县的金乡、钱库等区移民至此,建立第11耕作区,属万全公社农场。1961年为临区公社白马桥大队。”“白马桥,……位于县城西北4.4公里处,村东紧靠北塘河。属平原河网地区。民国《平阳县志》载,白马桥修建于清雍正丙午年(1726)。村因桥得名,桥已废圮。”目前,白马桥村属于昆阳镇万金行政村,是一个自然村。

老人桥

  白马桥村成村约在1961年,与北塘河畔其他村庄相比,要迟了许多。据说,古时白马桥村处原有一座寺庙,后因寺里和尚犯法,寺庙被拆,和尚被杀并葬于此,故附近的人们称此地为“和尚坟”。成村之前,乱冢成堆,是北塘河沿岸最荒凉的地方。1958年至1959年,平阳县政府将江南宜山、钱库、金乡三区部分农民移居万全区。开始时,移民大多散居于当地老百姓的房子里,后因语言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经常发生斗殴,于是另择地方集中居住。1961年在塘桥、小姜垟、倒树桥、白马桥、宝兴、垟落直、新桥等集中安置移民。在北塘河沿岸,塘桥为第8耕作区,小姜垟为第9耕作区,倒树桥为第10耕作区,白马桥为第11耕作区,都属于万全公社农场管辖。白马桥村是在当时成村的,居民均来自金乡移民,方言为蛮话,是万全平原上的一个蛮话村落。

  塘河北去烟水绿

  从倒树桥到观音亭北面之间的河道,是全长17公里的北塘河中最宽、最深处,也是北塘河最为壮观的地方。《平阳县地名志·河》载:北塘河“河道宽窄、深浅不同。最宽处(观音亭稍北)达94米,最狭处(鸣山桥北)只有9米。最深处(白马桥稍南)达9.4米,最浅处(鸣山桥北和金桥头一带)只有3米。”这里,虽没有长江那么磅礴,没有太湖那么气魄,也没有西湖那么秀丽,但六七十米宽的河道向着南北两个方向无限地延伸,惹人遐想。河面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岸边的乌桕、朴树等各种树木,密密麻麻,树影婆娑;远处的田野,有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只剩一些稻杆留在光秃秃的田里,有的稻田还没有开始收割,仍在微风的轻拂下,翻滚着金浪。这种情景给人一种特有的淡泊和宁静之感,仿佛身处世外桃源。

  此处,河网纵横,属于江南水乡。从倒树桥至白马桥约1公里路段,就有两条北塘河的受水河和四条支流。西岸两条受水河,一条是下邱河,源于溪岙,在垟教附近汇入垟教河,经下邱,过田野,于白马殿前流入北塘河;另一条是白马桥河,是下邱河和焦下河的支流在下灶垟附近交汇后,经下灶垟,至白马桥村,在白马桥村庄边流入北塘河。北塘河东岸有四条支流,由南至北,依次为童宅二河、童宅三河、童宅河、布袋垟河(小塘河)尤里段,或与小塘河相连,或为小塘河支流,由此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乡河网。许多村庄,许多田野,都是一个个由河流分割开的孤立的岛屿。这是一个典型的湿地,河流汇集,桥梁众多,植被丰富,水质优良,空气清新,有一种难得的古朴和原生态。

  忽然间,一只小渔船在河面轻轻地划过。船上的老人慢悠悠地把鱼网洒向水中,然后坐在船头静静地等待着。一群鸭子悄悄地游往岸边,偶尔用翅膀拍打一下河面,才发出一丝声音,打破那许久的宁静。此情此景,我豁然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一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老人桥水鸣流琴

  走过白马桥村庄,穿过一片田野,来到下邱河与北塘河的交界处。这里原有一座桥梁,后因年久失修坍塌,因此,从昆阳北门开始走塘河路,到此就戛然而止。北塘河横跨平阳的昆阳、万全和瑞安的飞云三镇,沿岸的塘河路,目前,昆阳、飞云两镇已经完全修缮完毕,只有万全镇辖区内没有修整,还有七八座桥梁已经坍塌。前年春天,我来到这里时,面对着断桥,面对着隔岸秀美的景色,深深惋惜,于是写下:“春光无限好,可惜到断桥。踌躇不能进,遥望白马庙。”今天过来,这座桥已重建,深为欣喜。此桥名为老人桥,据说是当时下灶垟人为了纪念一位老人而建造的。

白马殿

  老人桥北端五十米处,有一棵大榕树,树高枝粗叶茂,形状如伞。榕树前有一座庙宇,正殿两开间,两边有边厢,这就是白马殿。白马殿里供奉的是白马爷。据研究,“白马爷”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王审知,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家世为农。唐末黄巢起义时,寿州王绪乘机攻陷固始,以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材勇,召入军中,“以潮为军校”。秦宗权召王绪兵会击黄巢,王绪迟留不行,为秦宗所败,率众南奔进入福建,王绪死后,众推王潮为帅,后攻入福州,建州、汀州等皆归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后又被封为琅琊王。后梁初年,封为闽王。王审知为福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十分推崇佛道,死后,福建民间将他作为神灵祭拜。宋熙宁八年,白马三郎王审知还被敕封为“冲济广应王”后又加封“灵显、孚佑”等封号。因为他喜欢骑白马,而当初三兄弟闯天下时,王潮、王审邦,排在他前面,王审知在兄弟中排第三,因此称之为白马三郎。万全平原的大部分先民,是福建的移民,在迁移的同时,也把当地的民间信仰带到了这里。“白马爷”就是当年闽移民的保护神之一。

  白马殿门前有一副对联,是一位道士撰写的,上联为“白马殿前山伏虎”,下联为“老人桥水鸣流琴”。我细细地品味了一番,觉得对联写的是此地风光。上联意为白马殿遥对着鸣山,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下)》载:“鸣山,在县北五里,状如伏虎,又曰伏虎山。山腹有大洞穴,常有声,故名。”下联意为白马殿前是老人桥,河水川流不息,流水鸣琴。

白马桥

  殿的东边是白马桥。白马桥横跨在北塘河上,东岸属万全镇尤里村管辖,西岸属昆阳镇白马桥村管辖,是昆阳与万全两镇交界处之一。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四)》载:“白马桥,在四都。清雍正丙午尤伯龄募修,民国三年尤逢年募金重修。”尤伯龄与尤逢年,均为尤里人。至于为什么取名白马桥,当地有几个不同的传说。一是说当年建造桥梁时,出资人是骑着白马来的,故名之。二是古时这里没有桥梁,交通非常不方便。塘河边住着一位渔翁,在塘河上打鱼度日。有一天早上,他把船一直划到此地,撒了多次渔网,没抓到鱼。这时,对岸来了一位老人欲过河,渔翁将船划了过去。见渔翁愁眉苦脸,老人询问了情况。听后,老人笑了笑走了。渔翁一回头,发现船舱里有一只布袋,里面都是银子,就坐在船上等老人回来拿。一直等到傍晚,老人才回来拿去。第二天,渔翁又把船划到这里,中午时分靠在船舱打个盹,梦见自己从河里拉上许多白银,还梦见用这些白银建造一座桥梁,方便两岸百姓来往。忽然,一阵风将他吹醒,睁眼一看,渔船上站着一匹白马。心里一惊,却见白马慢慢地倒下,化成一船白银,于是就用这些白银,建造了这座桥。为了纪念白马,渔翁将之取名为白马桥。传说是美丽的,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不过,我认为该是河边先建有白马殿,而后人们在殿边建造桥梁,故取名为白马桥。

  白马殿西侧有一条塘桥古道。近两年,我断断续续地把从昆阳北门开始至瑞安飞云马道的北塘河路走了几遍,发现昆阳和飞云的塘河路都修理完毕,但修成了水泥路、柏油路、砖块路,失去了原来的风貌。万全段没修理,桥梁倒塌,路面被毁,杂草丛生,已荒废。只有这里的塘河路,才真正保留着古道的韵味。路,一米左右宽,石块砌成,路面整洁,两边的树木,隐掩古道,那么幽静,那么空灵,那么深邃,那么原汁原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道,我暗自惊喜。历史上,北塘河石路是多次修建,又多次被毁。据记载,宋淳熙间(1174—1189),蔡必胜倡议筑石堤更替土堤,为费二十万余缗(一千铜钱为一缗),由鸣山保安寺为塘司,负责修塘财务出纳,首次用石板铺成了万全塘(北塘河堤)。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平阳州守周嗣德为了抵御方国珍部的进攻,扩建县城,拆塘石筑城墙,万全塘又成为土塘。明嘉靖二年(1523),平阳知县叶逢阳、县丞唐佑,组织民力,修理万全塘,这次工程是自宋以来,万全塘最大一次重建,凡用长条石九十为之经,短条石六十为之纬,纵横积叠,上下参错;复以乱石杂土傅其里以贴帮,崇一寻有四尺,广倍崇而益寻之四尺,修为尺一万二千而赢。按古制一寻为八尺、一尺为23.3公分、一里为一千五百尺换算,所修的万全塘,当高(崇)2.79米,宽(广)6.5米,长8里多,并修建石路。1951年11月,平阳县政府曾拨款修建北塘河沿岸道路。由此推测,这里的塘河古道应是明代修建,上世纪五十年代略加修理,所以古色古香,很有历史的底蕴与沧桑感。可惜这段路,只走了一百多米长,又遇到断桥。桥的对岸,应属于湖岭的金宕村地界了吧。

  无奈,又折回白马桥。遥望远方,烟波深处,观音亭和众安桥隐约可见,好一派水乡风光。白马桥,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姿容秀丽,却少有人发现。其实,从昆阳沿着塘河路至白马桥,过桥经尤里,再往栏杆桥、冯宅一游,也是徒步或骑行的好路径,只是许多人还没有发现而已。

网络编辑:谢天涯

白马桥,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