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万全平原古城堡初探

2016年10月17日 11:11: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通讯员 陈斌 编辑 吴赛露 处州十县九无城,平阳一县九条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县有过许多城堡,如今大多已经废圮。万全平原,也叫瑞平平原,指的是瑞安飞云江河口以南至平阳横屿山以北约235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平阳部分约157平方公里,瑞安部分约78平方公里。

山皇寨城门
宋埠护城河遗址

  

  一、概况

  万全平原地处东南沿海,东面海,北临江,南面与西面为丘陵,中间一马平川。为了抵御来自陆地与海上的进犯,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些城堡。

  平阳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以来,县治有二:先是在仙口,有无城池已不可考。随后迁至现在的昆阳镇,遂建城池。据林景熙《州内河记》:“平阳为东浙巨邑,河为邑巨利,(城址)为晋太康郭景纯所定。”宋代之前,平阳离政治、经济中心较远,留下文字记载很少。而万全平原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先的海涂变成陆地,形成如今万全平原的雏形。故宋代之前万全平原上的城堡,除平阳县城以外,没有文字记载。宋代,在万全平原上及周边的交通要道出现了城堡。据《瑞安市志》:“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县王公济为拒方腊义军,令境内筑关隘10处,并在全县征兵4万,分守。”其中在万全平原及周边的有三处:一是飞云寨;二是石塘岭;三是山皇寨。飞云寨与山皇寨均为城堡。明朝为了防御倭寇,万全平原的沿海与沿江一带,建筑起许多城堡。洪武元年(1368)建仙口堡,洪武二十年(1387)迁墨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仙口寨城;洪武七年(1374)增筑平阳县城;洪武二十年汤和在瑞安县东南置沙园守御千户所。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建榆垟、宋埠等民堡。另有陡门寨等民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堡慢慢地消失了。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上)》中所罗列的废城,就有万全平原上的仙口城、余洋(榆垟)堡等,可见在乾隆年间这些城堡已经圮废。宋埠寨于宣统二年(1910)裁废,沙园所城墙毁于1937年。

昆阳通福门

  

  二、种类

  万全平原上的古城堡,根据其建造者的不同与作用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县治城池

  在万全平原上的古县治城池只有一座,为平阳县城。平阳县治从仙口迁至昆阳后,建造了城池。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上)》记载:“县城,晋太康间筑,周围一里,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元废。至正间州守周嗣德重筑,周围三里八十步,计六百五十三丈,高一丈三尺,厚一丈三尺。明洪武七年守御千户缪美增筑,周六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六尺,面阔九尺,趾阔一丈三尺,广一百丈,袤二百五十八丈,垛口五百八十个;城门四:东曰挹仙,南曰通济,西曰登瀛,北曰迎恩;水门三:东水门,西水门,北水门;敌台六座,窝铺二十八座,谯楼一座,东门城楼一座,南门城楼一座,西门城楼一座,北门城楼一座;城壕东壕深二丈,阔五丈;南壕深三丈,阔七丈;西壕深二丈,阔七丈;北壕深二丈,阔五丈。”平阳县城城墙因日机轰炸,城内人员疏散困难,于民国30年(1941)被拆除。如今,仅保留清道光九年(1829)项佩琛所建的通福门及城楼上的培风阁。

  军堡

  在万全平原的古城堡中,沙园所是军堡。《明代温州倭寇编年》:“洪武二十年,汤和、方鸣谦于浙东南沿海一带增置卫所,建筑城寨,民户四丁以上者以一为戍守。于是,……瑞安县东南置沙园守御千户所,并隶金乡卫。”沙园所作为一个军事单位,由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明代沙园所有“千户等官十三员,旗军一千二百五十名。”仙口寨原是军堡,后改为民堡。弘治《温州府志》二《公署》:“平阳仙口巡检司,洪武元年于仙口建衙门,二十年沿海增筑城池,信国公徙麦城,仍旧名。”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仙口城,明洪武元年建,二十年徙墨城,周围百四十丈,高二丈一尺。成化十三年都指挥佥事张勇重修,构建厅堂。”可见,沙园为所,仙口为巡检司,均为军堡,但后来仙口巡检司迁至墨城,故仙口城改为民堡。

  民堡

  万全平原的古城堡大部分属于民堡,由民间自建,主要用于自卫的防御建筑,战时也可派兵防守。如宋埠、榆垟及洪武二十年后的仙口等城堡。乾隆《平阳县志·建置(上)》:“宋埠寨堡,在县东七都。系民堡,今为宋埠汛,左营千把防守。”“余洋(榆垟)堡,在六都,里人蔡子昂筑。”《筹海图编》五《浙江事宜·海岸设备》:“仙口、宋埠二寨,东临大海,近年本处居民建立堡城捍御,拨军防守。……属沙园所,其外港口,兵船往来巡哨。”

山皇寨城墙

  

  三、成因分析

  从万全平原古城堡形成过程分析,城堡作为一种防御工事与要隘关口,在不同时期其形成原因,也各有不同。

  护县治,保安宁

  筑城池,为了卫民。自县城迁至昆阳后,昆阳成为县域内的政治、经济中心,于是建立城池,以保县治百姓的安宁。因此,也就有了驻军。不过,有开始记载守军的是元代,乾隆《平阳县志·防卫》:“元大德元年(1297),平阳所置镇守千户所,以温州路万户府各翼千户更番镇守。”“明洪武二年(1369)设平阳守御千户所等官十八员、旗军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清康熙八年(1669)平阳设总兵官一员,驻扎县城。下辖中左右三营,共有兵4030名,并管辖瑞安营。乾隆二十三年(1759),有副将一名,驻兵1177名,其中376名驻守县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平阳有副将一名,守兵582名,其中驻县城173名。

  扼关隘,守要道

  宋代时,万全平原上城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扼守关隘,防止兵灾。据嘉庆《瑞安县志》:“徽宗宣和二年(1120),县令王公济为拒方腊,集十一乡家一夫曰乡兵,于通他州县要路凡十九,皆设隘守之。”其中有飞云寨、石塘岭、山皇寨。《瑞安市志》:“山皇寨城在二十九都(今属江溪镇)。北宋宣和二年初建寨,明嘉靖间乡民因防备倭患侵扰,捐资筑守,块石结构。”“古飞云寨,在南岸码道,经前金、杜山头通平阳。”石塘岭、山皇寨是瑞安通往平阳的要塞,而飞云寨是瓯、闽南北往来必经之地。

  镇海滨,抗倭寇

  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在万全平原的沿海与沿江建立起一系列的城堡。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明代,沙园所辖有“陡门寨、仙口寨、眉石北寨、眉石南寨、眉头台、冷水堠、宋步堠、烽火堠”,其中绝大多数位于万全平原。明代平阳人吕洪《重修仙口寨记》写道:“朝廷轸念东南滨海之民数为寇盗所抢掠,乃于人烟辏集地方建卫立所,设官分职以统驭军士,以保障斯民,尤恐卫所相去隔涉,万一有警,则声息不通,而策应弗及,故复于沿边要冲之处增置堡寨,就于卫所摘拨官军轮番哨守。凡遇警急,则狼烟药炮,声气相接,卫兵既存,救兵复至,是以寇盗不敢侵犯,斯民得以安生矣。温之平阳,有地曰仙口,实滨海要冲也。曩者立寨调军与仙口巡司,民兵相兼备御……”。可见,这些城堡的建立,主要是防御倭寇的。

仙口寨护城河遗址

  

  四、思考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御敌保民的作用

  在冷兵器年代,建城堡可防御敌人,保护百姓。在万全平原上,除了县城以外,主要城堡都建于两个时期:一是北宋宣和年间,为了防止方腊义军的进攻;二是明朝,为防倭寇的侵扰,建立了沙园所、宋埠寨、陡门寨、仙口寨、飞云寨、榆垟堡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史书没有记载的民堡,如刁鹰寨、官岙寨等,大多数是明代建立。

  城堡只能保卫官员与少数百姓

  城堡虽然具有防御作用,一旦敌寇来袭,也只能保卫官员与少数百姓,大多数乡村还是任其烧杀掠夺。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端阳,“倭由瑞安渡江至县东,登仙坛山,射矢城中。烧劫南门外及岭门东西牌坊尽毁,喊声振地。数日复烧东门,凡两阅月乃出。男女被杀者及赴水者不可胜数。”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初九,“郑成功大舟蔽江而至,汛防各标官兵咸畏惧,守将单任暹降。城内去年火后寥寥数家,郑兵藐而不入,在乡劫掠三日。”

  如今,城堡已经成为历史。万全平原上的古城堡,有的已经销声匿迹,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只留下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网络编辑:谢天涯

万全平原古城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