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治事之勤而慎 任事之专而恒

——郑邦琨生平传略

2016年08月08日 12:54:53 来源:平阳新闻网

  郑邦琨(1912~1982),鳌江南门街人。幼承庭训,聪慧好学。民国24年(1935)7月,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后被分配到绍兴县政府财政科任会计股长。民国26年(1937),调任汉口市营业税局科长。抗战爆发后回浙,改任江浙两省箔类营业税局课长。次年,绍兴沦陷,应浙西行署之邀,出任行署视察。

   

   

  弃政从戎御倭寇

  民国26年(1937)12月24日,日军攻陷杭州,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迁往永康方岩。当时,黄绍竑主政浙江,在全国抗日救亡形势的推动和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其在抗战初期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措施,如组建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等。

  民国27年(1938)1月20日,浙江省第一支战时政治工作队正式成立。同年8月,政工队组织迅速推广,覆盖全省各县。10月,省政府从各县队和直属队抽调约1000人,在永康方岩派溪镇集训。集训结束后,在永康组织了一支约200人的省政府直属战时政治工作第一大队,下设3个分队。郑邦琨被任命为副大队长,从永康出发,开赴浙西敌占区对敌斗争。随后,被派往武汉珞珈山干部训练班受训。民国28年(1939)秋,郑邦琨被任命为省政工第三大队大队长。他作风朴实,以身作则,与队员共同起居,为抗战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政治工作队是抗战时期浙江省地方独创的抗日救亡组织,队员中大多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慰问前线抗日将士,深入敌占区协助正规军抗战,对浙江全面抗战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抗战青年干部。

  临危受命安吉县

  民国29年(1940)12月,郑邦琨任安吉县长。当时,县城已被日寇占领,他在任5年都是在安吉县南主持全县各项工作。因县域遭受日寇侵扰烧杀后破坏严重,郑邦琨一到任,就召集机关团体负责人和地方热心人士,商议各项紧急事宜,如加强各乡镇公所政务活动,畅通信息传递;筹划清查仓储,调节粮食供应;恢复各乡镇小学正常上课,避免儿童失学;筹划自卫武装,维护地方治安等诸多工作。

  安吉自1937年冬被日寇侵占后,地方扰乱不堪,所幸一些地方有识之士仍能挺身而出,主动维持地方秩序,按缓急具体情况,分别负责借用仓储,以维民食,但长期未对仓储进行清查,存在亏空和挪用等弊端。在过去几任县长任内虽曾清理,但均未有结果。而郑邦琨则依据众议,定期按次清查,依时调节民食,尤其对教育系统人员一律配给实物,因此各级教育系统人员皆能安于职守,此对民心安定、政令推行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郑邦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到任后首先恢复各乡镇中心小学,随后恢复各村级小学,在一年内各小学全部复课,并按实际需要予以增设。民国30年(1941)秋,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于青松乡祠山庙,兴建校舍四十间,并附设一年制简师科,以应师资之需要,同时招收附设初中生两班。民国32年(1943),增建大礼堂、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但工程未竣工,日寇又侵占县城,因校址距县城仅十华里,无法返校授课,只好迁移至邻县孝丰区尚梅乡,借用民宅复课。

  安吉沦陷后,各地游击队纷纷揭竿抗击日寇。为保证地方武装实力,郑邦琨约集曾受过军训人员,筹组自卫部队。此外,除依照当时法令规定充实乡镇公所工作人员外,还让每个乡镇公所增加义务干事若干人,配合工作,并协助县里组织抗敌除奸行动队,开展巡查活动,以防汉奸敌特搞阴谋破坏,以保一方平安。

   

   

  投身媒体为民生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郑邦琨由平阳县推荐出任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辞去安吉县长职务。民国36年(1947)3月1日,他在杭州市谢麻子巷6号创办《当代晚报》,出任发行人兼社长,同时被推选为杭州报业公会理事长,由此迈出人生经历的新闻事业步伐。

  《当代晚报》创办初期,编辑力量较弱,于次年4月1日改名《当代报晚刊》,11月6日又恢复原名,仍为4开4版。郑邦琨陆续聘用一些进步编辑、记者,报纸面貌和政治倾向有了很大改变。平阳籍地下党员李士俊,从国民党上饶集中营出狱后,先后供职于龙泉、杭州等地多家报社,此时也来到《当代晚报》。抗战时期曾在浙江新闻界工作过的中共党员张白怀,经上海党组织同意,应《当代晚报》之聘到杭州工作。他们精心编辑、巧妙安排,将解放战争胜利消息透露报端;《潮花夕拾》专栏也刊登一些隐喻时局的文章,在读者中留下良好印象。

  杭州解放前夕,郑邦琨来到台湾,从事报业之心未泯,与其好友吕子匡以新台币一亿八千万元买下《自立晚报》发行权,成为该报第二任发行人。由于当局对报纸刊载新闻管制甚严,终因其副刊转载香港媒体内容,被处以“永不复刊”的处分。

   

   

  税政改革当桥梁

  上世纪50年代,正值台湾实施税制改革,推行统一发票制度,历行所得税申报查账核课决策。此时,郑邦琨想到财政为施政之母,税收整顿是当务之急,为配合新制推行,宣传税务政令,并且是自己所学专业,故萌生了创办宣传税收改革方面刊物的念头。经多方努力,1951年10月10日,《税务旬刊》创刊,他担任社长兼主编,次年改任发行人兼社长。此后近30年,郑邦琨将后半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税收改革事业。

  《税务旬刊》从创刊号起,一直到他去世,每十天一期,从不脱期、不并期,共出刊1061期,历时29年6个月。对于《税务旬刊》,他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封面题字通过他人请一代书画名家溥心畲题写,封面图案设计采用统计图表,彩色套印,颇具特色。

  《税务旬刊》内容除学术理论、稽征实务兼顾,宏扬租税法律主义,编辑政策方向正确外,编校工作的严谨,出版时间的准时,都得到了工商界、财税圈的认可和赞誉。平时,郑邦琨亲自审阅刊物每篇稿件,从阅稿、选稿到校对,事必躬亲。

  《税务旬刊》虽为民间刊物,但它的问世,却是台湾税制史上大事,很多税制改革的建议和讨论,都是由该刊发起的。1959年5月,郑邦琨提出租税改革必须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构想,先后发起成立中国租税研究所、财团法人中国租税研究中心及台湾地区所得税蓝色申报协进会,召集众多财税专家和经济界人士,对各种租税理论及实务作深入探讨,在租税改革方面提出诸多被征纳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倡导在大专院校设立财税系科,将税法列为必修课程,并亲自到东吴大学、政治大学、台北商专等院校教授《租税法规》《税法研究》等课程。此外,为增进国际赋税制度、税务行政等经验交流,《税务旬刊》除与美国内地税务局(IRS)、美洲国家税务行政中心(CIAT)建立资料交换关系外,还与设在荷兰的国际财税研究机构(IFA)取得联系,把《税务旬刊》与《欧洲税务》列为定期交换刊物,由此与欧洲地区财税界建立了沟通桥梁。

  1982年3月24日下午,郑邦琨因病在台北去世。其好友为其一生作出中肯评价:淡泊宁静以修己,宽容仁厚以待人,而治事之勤而慎,任事之专而恒,尤足为后学之典范。

作者 郑小同 编辑 郑振国

网络编辑:方裘裘

治事之勤而慎 任事之专而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