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旗杆内没白身人——话说北港南湖黄家旗杆石的前世今生

2016年04月25日 09:38:56 来源:平阳新闻网
刘绍宽《赠修谱序》
 
族谱中黄步堂科举考试的记载

  

  古时平阳县北港南湖地方,有田一万余亩,三面是山,东对鳌江,“形如卧壶”,中间有一个如西湖一样的大湖。这里只要三年不满水,没有水灾,当地就很丰稔。有句闽南话说:“猪母也可以戴耳子钩。”是说猪娘的耳朵也可以戴上金子做的耳坠,可见是非常富裕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地人耕读传家,殷实人家有足够的经济力后,子弟就纷纷出门读书,求功名,“十八担书簏出南湖”。

  以前南湖有两个地方叫“旗杆内”,一在今前街的黄家,一在今龙湖村上坎头的赵家。这两家门前都竖有高高的旗杆,大家称这两家所在地都会说是“旗杆内”。不过,现在“旗杆内”名称更多说的是黄家所在地。南湖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旗杆内没白身人。”是说黄、赵两家的人是有身份的读书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他们两家是清代中后期南湖主要的书香门第。其实我国现在很多地方还有旗杆,即使旗杆没有了,还有用来夹旗杆的旗杆石,说明这些有旗杆石的家族在古代都是非常显赫的,都可以说是“旗杆内没白身人”。

  上个世纪70年代,上坎头赵家还有古屋三进,今已倒塌。现在只能在上坎头村凤凰山麓赵家宗祠前,看到高高竖着的旗杆和左右一对旗杆石。赵氏宗祠始建于元代,系省文物保护单位。旗杆石被称为封建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是贵族的象征。古代家族中有人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贡生(也称“乡进士”)以上的,都可以在宅院或宗祠前,甚至在墓前,竖立旗杆,一个人一对,好事成双。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做上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竖立旗杆,为了光耀门楣,同时可以作为后人学习榜样,这在清代非常盛行。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旗杆石,基本上都是清代的。

  南湖赵家历史上有功名的都是谁?据刘绍宽负责编纂的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选举志三》载,赵家有三个贡生:赵步蟾,清道光甲申恩贡;赵荦,清光绪丙子恩贡;赵伟,清光绪甲申岁贡。贡生相当于举人,有资格参加京试,已经很不错了。刘绍宽也是贡生,是拔贡。那么黄家呢?据民国《平阳县志》和南湖《黄氏宗谱》载,在清代,黄家有举人,也有贡生。

  在《黄氏宗谱》前面,有刘绍宽《赠修谱序》一文,开始就说:“黄为平阳钜族,南湖之黄尤为邑望。屏珊先生以名孝廉崛起其乡,诗书之泽,累世弗累,而其风俗朴茂,以孝义著闻乡里、光志乘者,又复不少。”屏珊就是举人黄步堂的号。谱中还收有刘氏撰写的《登赫公传》。登赫是黄步堂的侄子,榜名琬,号烜廷。他有三位胞弟,瓒、瑾、瑜。刘氏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上贡生,在家摆酒请客后,第二年春就到全县各地探亲访友,主要访同宗,也到了南湖。他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初五的日记中写道:“晴。往南湖,至黄烜庭家。烜庭在郡未回,其弟松舟延午酌。午后至赵子琳家,邀晚酌。烜廷名黄琬,子琳名赵琬。”可见他先后到了同称旗杆内的黄、赵两家,联络感情。谱中还收有同乡赵步蟾、赵荦、水头街周喟、南雁坎头陈子蕃等各地名人学者的文章,无不对黄家人物推崇备至。

  明末清初,《黄氏宗谱》第五世黄辉宇最早定居南湖。当地有户林姓人家的男人被老虎咬死,辉宇因为生活困难,就入赘林家,生子兴祥,姓林。林兴祥后回黄家,重新姓黄,娶了一位“居富室,闻书香”的知书达礼的陈氏女子作妻子,管理内外,自己则攻书,“安心芸窗,不失为青衿儒者”,是庠生。据族内口口相传,只有三代了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兴祥就只好挂在林姓的名份下去考,所以他旗杆得竖在林家,又不是林家人,只好做在林家的墙外,今天新建的旗杆还竖在那里。估计那时庠生再捐些钱谷,升上一个级别,也可以竖旗杆。曾孙黄树兰、黄树畴在《兴祥公行实》中说他在黌宫(孔庙)县学里读书,“来瓯缙绅之盛”,是从他开始的。而且他非常能干,善创业,广置田产,由森园卜迁新厅(就是现在黄家老屋旗杆内的地方),“建竖厦屋,以遗后人”。“厦屋”就是大屋的意思,是他开始兴建的,到后来这大屋拓展到三进半。

  兴祥妻子贤慧,不但孝敬老人,相夫教子,而且在屋旁另辟书房,昼夜督促孙辈刻苦读书,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他们有三个儿子,后来分做三房。长子士铨(号耐岩),乾隆丙子科岁贡;次子士镇(重岩),庠生;三子士钧(号和亭),乾隆戊子岁贡。孙子永字辈八人,均读书,其中士钧子永濂(号霁轩),乾隆庚子恩贡。士钧墓在南湖底桐林(土贡)南边,前面有两对旗杆石,是他和儿子永濂的。第九世树字辈读书人更多,有十七八人,看来单单黄家就有十八担书簏出门,他们大多是庠生、儒士、国学生等,其中大房树畴系乾隆丁酉拔贡。

  第十世二房黄步堂(1800-1858),字希明,号屏珊,是不羁之人,非常杰出。幼有神童之目,“胜衣就傅,便能诗能文”。道光庚子(1840)出贡,咸丰辛亥(1851)恩科举人。曾掌教县城龙湖书院数年,任山长,“阖邑人士咸宗之”。撰有《例授明经芳园林公传》,从中可窥见其学识文才。南湖在乾隆年间曾大兴水利,但事过境迁后,因民居、种植等原因,湖身渐趋逼窄,外泄之处如壶嘴,一遇山洪暴发,江潮涌入,四望汪洋,十几天都不退。为保丰收,他主持疏浚,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后20多年平安无事,直到其侄登赫再修水利。晚年他主讲乐清白象书屋,在乐清去世,当地数十人素服送“归梓”到南湖。

  据二房后裔黄恢绪先生(其祖父靖侯留学日本同文书院)说,他们大家族旗杆内前面原有旗杆石二十四条,可夹旗杆十二支,共六对,分列左右,可见六个人有功名。

  综上所述,黄家共有五人获贡生以上功名,其中黄步堂考中贡生后,可能竖了一对,十一年后成举人,又建了一对上面有四方斗的旗杆。上个世纪70年代,地方办李子加工厂,一下子就挖去二十二条,用来砌池子。后来挖出来时很多都断了,完整的只有十条,和原来的两条凑成了三对,刚好是原来的一半。无独有偶,昆阳镇坡南清举人诸葛钧门台外也有一对旗杆石,在那个年代也被水产部门挖去另用,没了下落。另外,位于后街的黄氏宗祠前也有一对旗杆石。南湖的旗杆石已不多了,都是文物,我们要存敬畏之心,好好保护。

  民国18年(1929),平阳诗人陈梦麟到了南湖,写了一首《南湖怀古》:“四面云山拥小湖,湖光山色自成图。雨余风定云都懒,地僻秋深草未枯。碧水祗今清浅在,画船依旧往来无。关心欲问群芳迹,应子昭文不可呼。”那时小湖还在,只是画船已经没有,现在连小湖都没有了。如果有一天,有好事者向萧山造湘湖那样的精神学习,踵事增华,重新挖出一个南湖来,未必不是好事。到时游人来,不仅仅是赏赏荷花而已。笔者在这里写一些有关南湖黄家旗杆石的历史,也如诗人聊当“怀古”罢了。

士钧墓前旗杆石
 
黄家旗杆石 黄象春 摄
 

  本网通讯员 陈骋 文字编辑 郑振国

网络编辑:陈伟

旗杆内没白身人——话说北港南湖黄家旗杆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