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文化频道  ->  文化动态 -> 列表

那井 那桥 那路——听白来熙老人口述王家旧事

2016年01月04日 09:47:32 来源:平阳新闻网

  住在徐州的王理孚孙女王来燕女士对笔者说,如要了解其家事,住在鳌江的她表姐白来熙最了解,不过今年已85岁,听力有些不好,需要她女儿王忠勉老师在旁边帮助。一个周末,我先到鳌江江滨住宅区找到王老师,一起到商业城附近职业技术学校宿舍拜访老人。

  一走进房间,只见桌上摆着两个大“镜巴”,里面放的就是老人的外祖父王理孚及其夫人张三娘的照片,可见她与外公外婆的关系非同一般,以及怀念之情是如此之深,好像没有逝世一样,天天与他们同处一室,还如以前在他们膝下撒娇,在他们的呵护下长大一样。她还保留着一张王家的红纸《庚谱》,即我们通常说的年甲牌,上面开着所有家庭成员的出生年、月、时辰及婚姻情况,王理孚共有六子、三女、十六男孙、八个女孙。老人说自己不会写,不然把自己知道的王家旧事写下来,很有意义。她非常健谈,虽有些耳聋,在王老师“翻译”下,我基本上能了解到王家的一些事情。

  老人的母亲是王理孚的长女王丹凤,字梧仙,嫁给白冰生(又作斌生,名华)。其兄为白嘉淦,其弟就是白嘉楷,原平阳中学物理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35年,她外祖父六十大寿时,她已5岁,差不多已有记忆,在那张祝寿时拍的《和乐之家庭》全家福照片中,她站在前面第二排左第一个。现在笔者结合有关地方文献,把她外祖父一生做的好事叙述如下。

  王理孚60岁时,人丁兴旺,财力正处于鼎盛时期,“己亥春正,山茶初花,含苞满树,其烂漫正未可量也”(全家福照片题词)。为其祝寿,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义门”二字匾额,奖励他多年从事公益事业。著名人士陈屺怀(陈布雷兄)、陈大齐等赠送祝寿文章,褚辅成、沈钧儒等赠诗,隆重之极。

  正月初六是她外公的生日,据历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王栻《我所知道的父亲》长文所载,前一天晚上,趁亲朋好友还没来,他们一大家先聚会一次,用五张桌拼成一个品字形,采用中菜西吃方式。王理孚在酒筵上对子女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其中关键的一大段选载在《和乐之家庭——祖父王理孚一百三十寿辰纪念》全家影集的前言里,《王理孚集》未收。白来熙老人听说,就从里间拿出一本学生用的数学作业簿来,里面就只有一篇《父亲的六十生辰》,用蓝水钢笔抄写,而且那天晚上大家的座位都有画在里面。通读全文,此文的作者就是王氏三子王栻,真是难得。

  白来熙老人说以前鳌江每到夏天,淡水都很紧缺,很多水井里的水都会变咸。如有人家养了一个不孝、没用的儿子,就说他是杨爷殿的水井,原因是为了挖杨爷殿旁边的那口水井,花了很多钱,但还是咸的。她外公就派人到处去找水脉,刚好在隔河的地方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水源,就将亲友给他祝寿的全部馈赠用来开凿这口专供饮用的大水井,就像一个大水塘一样。《王海髯先生年谱》“六十生辰,造桥造池”载:“移戚友贺钱,建新桥一座、饮料大池一所,以鳌江濒海斥卤地,民久苦饮料质咸,隔河凿池,建桥汲挑,阖地称之。”是“大池”,用词非常准确传神。这“大池”就在原鳌江中学旁边,据说中学选址此处,因为有水井可供学生饮水的原因。真是造福后人,功德无量。

  水井有了,可没有桥。鳌江镇上段和下段都有桥,居民可过去挑水,偏偏中段居民最集中的地方,没有桥可过,于是为了让鳌江中心地带居民方便过河挑水,同时修建了一座桥,叫新桥,即原鳌江中学前面的石桥,莘莘学子出入必经之地。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受到了乡亲们的纷纷赞颂,称这口大水井为隔岸井。在修桥造路时,有一居民出来刁难,提出苛刻的条件,此路经过他家的那块稻田,须征用,要求她外公在每个稻茬上放一个银圆。大费周折,终于修成。

  老人的家原来就住在中学附近,有一天她听见外面闹哄哄,出去一问,原来鳌江镇老城改造,新桥要拆掉。她对她外公造的桥很有感情,问他们,别人造桥,是公益事情,为什么要拆掉。有人告诉她是统一规划好的,连隔岸井也要填掉。有一个建议是,把桥迁到别处重建。拆桥时,很难拆,可见其建筑质量很高。拆了,没重建,老人要求他们给她留下两条上面刻有“新桥”等字的桥梁。不久,井也被填了。后来在她的几番要求下,那两条桥梁被用作修葺附近新堂(即玉佛寺)的材料,要求做到不被人踩到的地方。笔者在老人的指点下,到了玉佛寺,终于在韦陀殿后面栏杆下面找到,地面已加厚了一层,“新桥”“中华民国二十八年”“邑人王理孚”等字已将近一半没在地面下。解放后,王氏的住房成了政府办公场所。新桥的桥梁被做到新堂里,也许是最好的了,也许这里是王理孚留在鳌江唯一的踪迹,也好供后人怀古凭吊。

  老人说新堂的建造不是听近代高僧印光的建议,而是弘一法师的提议。她外公署理鄞县知县时,或在省城任咨议局议员时,认识弘一法师李叔同,对法师说起家乡经常有火灾。法师就说海边多磷火,不妨建寺院以镇之,于是回来后,就与陈大人陈鲸量等人商量建寺,把陈氏建的横海禅寺改建,名新堂。老人说新堂与百子堂是没有关系的,百子堂仅仅是附近一个小小的庵。

  她外公有次去永昌堡参加英桥王氏宗族活动,刚好有户同族人家因霍乱,就剩下两个男孩,出于同宗的关系,于是带回来养,让他们家香火不断,就是王象雄、王象明两兄弟,在王家《庚谱》中称“从侄”。她外公做这样的好事,却有人说:“自己六个儿子了,还领了两个,想刚好凑成一桌吗?”

  “得书近百卷,垦草足养万人”。除了掘井造桥等外,王理孚主要的公益事业是修志、开垦南麂、助学三项。1905年,他当选为民国《平阳县志》修志局主任,后来费用不够,都由他资助。1937年在致以前在省里的同僚袁嘉穀(云南状员,曾任浙江省提学使)信中说:“无意再出,日以垦草修书为事,持之十年,得书近百卷,垦草足养万人。”一“修书”,即帮助其师刘绍宽修成民国《平阳县志》百卷,历时十年,是民国时期温州地区唯一修成的县志。一“垦草”,即从瑞安那里争回南麂岛,然后进行开垦,成一建制乡,乡民达万人,也历时十年。1939年,他捐出南麂山全岛产权,作为平阳县立初级中学(今平阳中学)办校的基金。

  王理孚夫人张三娘,是黄埔军校教官张叔玉的姐妹,晚年好佛,法名通贤。白来熙老人说她外公胃病很重,外婆对他照顾无微不至,所以历经坎坷,还能年逾古稀。他们夫妇信奉佛教,“布施”就是佛教“六度”之一,志同道合,热心公益事业。广慧禅寺(即半山庵)前面七如来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一塔即系他们捐资建造,塔基座石上镌刻道:“辛未仲冬,信士王理孚同妻张氏三娘建塔,奉为先考、先妣及法界众生同霑此福。”

  聚财有道,散财也有道,当今天人们津津乐道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王健林等中外著名慈善家时,其实我们从古自今,儒家讲仁义,讲恻隐之心,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王理孚就是民国时期平阳一位杰出的慈善人物,是平阳少有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平阳新闻网通讯员 陈聘 文字编辑 郑振国)

网络编辑:方裘裘

那井 那桥 那路——听白来熙老人口述王家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