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乡土名博 -> 列表

鳌江古镇:鳌江历史上的码头

2015年12月01日 15:55:03 来源:新浪博客

  据乡土群友介绍鳌江原来第三至第四码头间分别有北港,永记,灵溪,广源埠头,三江码头。是客,货运的码头。鳌江码头按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功能的区别,称呼又不同,如:码道,埠头,码头,港口。鳌江因为临海靠江,河网密布,和对岸原为整体,故自然有适用不同目的的各种码头。故按照历史上不同功能,鄙人不惭试将鳌江码头大致分为以下六类:

  一,渡头。

  二,外埠码头。

  三,内埠码头。

  四,渔行码头。

  五,专用码头。

  六,远洋码头。

  摆渡过江的码头又称渡头,码道。供当年江南江北两岸人通行。一般条石垒砌,形成一缓坡斜面地步道,伸出滩涂江面。鳌江三大渡,新渡,胜利渡,平安渡,分布在上游到下游。新渡据说历史最早,大概在明朝已经出现。胜利渡原名:安澜渡。原址在附近200米附近。后来重修码道迁至原瓯南大桥下。后90年代因为建桥,继续搬到鳌江大厦旁今址。随着大桥开通,渡头也失去了往日的作用,被荒废;平安渡,大约始于道光廿年。附近有望江亭,道光廿年的石拓碑记还在。原来在望江亭今址,因江道淤积,于是迁码道于200米外的江边。因中心上移,人流稀疏,在90年代末期渐渐荒废,逐渐挪为他用,渡轮变卖。

  运输人员,物资去外地的码头,好像长途客运站,又称外埠头,当年主要是商行私人筹建的码头。如王广源的“光济轮”等停泊码头。许多商行货物通过这些码头和货船进行转运或出口(此处出口主要指国内)。分布在古鳌南路滩涂一带。

  运输人员,物资去乡村,县城,好像短途客运站,又称内河埠头(一般不走鳌江上)。平阳内埠火轮站,是由民国时期的宋元春蛎灰行老板宋上楠首创经营,并疏通内河河道,后日本入侵,下沉所有五桅大船满载石头在鳌江狮子口,成为封锁大坝,阻击日军进港。从此宋元春停业。解放后恢复平阳原内河运输公司。

  渔行码头有二种,一,仅供渔民歇脚,避风之用,几根竹竿捆扎,简单的上岸码头。朴实环保依然沿用至今。二提供渔民卸货,售货之用的码头(此种叫法最多)。鳌江历史鼎盛时期的渔行有36家之多,有金,李,范,孙四大渔行,大商行一般都有各自的卸货栈房,码道(以条石垒砌,伸出滩涂的一种原始码头)。

  专用码头。比如解放后设的粮食,沙,煤矿码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卸货码头。

  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后先后设立专门的粮食,煤,沙石码头,分别在古鳌,兴隆,雁门等处,又整合原来私人码头,设第一,第二,第三,四码头作专门卸货码头,位置大约分布在雁门到收容所的江边。

  远洋码头,鳌江少。据说位于江口。听说民国时,荷兰,比利时3200吨级巨轮曾驶入,是停泊在江口炮台位置。大约清末这里有驻军以及温州市舶司分关。

  而同时期百年商埠的大部分商品,仅仅将鳌江作为国内转运港来运输,通过宁波,上海等大城市的港口来转运出口。直到王文川接手王广源后。才陆续开通了基隆,长崎,马来亚,新加坡等直航的国际线路,也就是外埠码头也承载着出口世界地使命,虽仅仅为数几条,也大部分被有实力地鳌江大商行所垄断,比如王广源等。但敢为人先的精神也为百年商埠的腾飞,国际口岸的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转载:鳌江古镇的博客

  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08d6170102vsj5.html

网络编辑:谢天涯

鳌江古镇:鳌江历史上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