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听老村落讲老故事 ——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仙口村

2015年11月11日 11:12:46 来源:平阳新闻网

  清代平阳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云:“赤米尝新六月中,登场最怕雨兼风。纵无百亩礁头闪,仙口须防挂破篷。”仙口村因山得名,地处我县万全平原东南方,旧属七都,东临大海,南枕仙口山,现属万全镇宋埠社区。相传晋代葛洪炼丹的仙坛就在仙口山上。

  记者家住在与仙口村相隔不远的宋界垟,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们说,仙口村有仙人来住过,还有东吴造船基地。对这个神秘的村落,虽向往却一直不曾去过,直到听闻仙口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才又重燃起当年的那份热情。

  广袤的田野上,挂着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秋染群山,古老的村落就傍着群山,守望着这片田野。粉墙黛瓦,石臼木椽,如果不是有记载,极少有人能猜出它们的年龄。

  村前的老樟树愈发的古老粗壮,而村中那条始于明末的老街却渐渐模糊了,这条走了数百年的小径,如今要凭着两旁的老屋才勉强拼凑出它的轮廓。老屋均是木质结构,雕花隔栏古朴精致,护城河静静的从门前淌过,在不远处仙池畔的无味书屋则为这儿增添了不少书卷味。

  仍是沿着这条古道,古色古香的千年禅寺——神山寺就伫立在老屋后面,俯瞰着往来的行人。据介绍,神山寺建于唐,后在清康熙、宣统年间重建过。南宋从政郎林景熙避寇乱寄居仙口时曾到神山寺访僧,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首《神山寺访僧》诗:“独客无清伴,高僧住别村,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风细松生籁,沙虚竹走根,小亭闲坐久,日落啸孤猿。”

  从神山寺出来,分别是仙人洞、仙人脚印、晋代葛洪炼丹灶、仙池、石棋盘和仙人板罾基等遗址。

  在村民的引路下,记者来到了横屿船屯——造船基地的遗址。据介绍,三国东吴时有浙江横屿、福建温麻和岭南番禺三处大型造船屯,当年的横屿便是眼前的仙口村。有古籍记载,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一月,有日本商人贩卖硫磺及布匹的船,被风飘来,停靠在仙口港。舟中有男女共十九人,当时守臣梁汝嘉上报朝廷,奉诏措置发遣。可见在800多年前这里驻有能与中央联系的守臣,据此推断,仙口村在当时是个较大的港口。

  明洪武元年(1368),为防海患,仙口村建过仙口城,洪武二十年,迁往墨城。

  从老人口述中得知,当时仙口港“可泊万船”,造船业盛极一时,所造之船舶除供政府官员使用外,还有大量船只驶往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地,承载了商业和交通的双重使命。

  千余年的岁月砥砺,当年繁荣的造船基地、大港口现已难辨容貌,横屿逐渐积淤成陆,形成“万全”水乡,万全便是由“万船”谐音而来。

  如今,这段历史已然深深融入仙口人的血脉里,代代相承,不管走多远,只要有了收成,游子们总是心甘情愿的拿出积蓄来装扮故土,也因此仙口村的才没有在光阴中没落,反而璀璨生辉。

  行走在仙口村的乡间小路,阳光通透,空气清新,随处可见的慢悠悠闲逛的小猫,护着小鸡仔的鸡妈妈;村民们用竹筐晒着稻谷,或在稻田间耕作;几户人家种了柿树,树上缀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好一派田园风光。

  仙口村还有一条风门岭古道。它作为仙口和外界联系的重要道路,传闻在三国西晋时期已建成,是我县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道。古道上的石板也许是就地取材,其形状各异,比较原生态,古道两旁种满枫树,沿路有助福亭、风门头宫、伏龙寺、龙王禅寺、樟木潭、明代烽火台等历史遗迹。(平阳新闻网记者 宋淑莹 文 张啸龙 摄 文字编辑 张贤媛)

网络编辑:方裘裘

听老村落讲老故事 ——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仙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