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侃侃陈公 豪杰自负 一代廉吏陈宣

2015年10月28日 13:09:17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宣墓前文物

  陈文苞

  陈宣(1438~1509),字文德,号潜斋,慕贤东乡柘园(今苍南县钱库镇柘园村)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夷陵知州、河南府知府、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晚年迁居昆阳坡南,墓在鸣山,因生在江南(柘园属江南垟),为官河南、云南,终老坡南,故自号“四南居士”。其父陈序(字惟伦,号植柘)曾三割股疗父疾,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有歌咏,县志和府志收录其孝行。陈宣自幼性颖悟而缺少敏捷,在理学名师杨譓、杨瑛(天顺年间举人)的精心教育下,学业大进。他“所熟读书,终身默识,不遗一字,既而迅笔千言立就,词理皆到。”

  政绩斐然

  成化十七年(1481),陈宣中进士,初任工部主事,治徐沽头等闸。他根据船只来往的时间,制订官、商、民的放行次序,沽头从此“蓄焉泄焉,启闭以时,漕者商者,鳞次无壅”,官民两便。他还在沽头旷地上修房作为治所,在治所周边修建两排民房,栽种槐树和柳树,设置捕快维持治安,鼓励居民贸易,兴集市创办学校,原本荒凉的沽头渐渐地变得人烟密集,成为集市。在他离任后,沽头又恢复到原来的无序状态,人们纷纷离开这里,繁华的集市又恢复到原来的荒凉。明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江苏吴县人王鳌写了三首《沽头行·赠陈水部宣》之诗:“上沽头与下沽头,上下沽头惯覆舟。昨日使君临堰上,沽头上下是安流”“沽头落日没人行,白草茫茫一望平。今日东西圜圚起,月明两岸读书声。”“使君一日去沽头,父老儿啼妇女愁。依旧沽头成白草,荒烟古树挂猕猴。”

  陈宣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至“巫风极盛,淫祠林立”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任知州。陈宣借鉴《吕氏乡约》之法来治理夷陵,淳化民风。他从教育入手,在各乡兴办学校,尊师重道。他还拆毁了数百座淫祠,让当地人学会祭祀和敬拜祖先。夷陵山地一直种麻,很少种棉,他派遣家童回到平阳老家买来棉种,分发到各乡,并教会当地男子种棉、妇女纺纱织布的技术。为感激陈宣的恩德,当地民众将织出来的布称为“陈公布”。就这样,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

  随后,陈宣以出色才干转任河南府知府。他勤政爱民,刚直不阿,河南藩司曾发文要取走封藏在府库内的旧银十万两,并且要每二十两加一两。陈宣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司堂申诉,但未取得明显的效果。于是他投书至行都台讨论,最后巡抚取消了加银的做法。

黑釉盖罐(陈宣墓出土文物)

  弘治十五年(1502),陈宣升任云南布政司左参政,赴任之初,恰逢西南干旱,不少民众因饥渴而死。他后来在人迹罕至的城西五十里外的山上找到水源“石屏湖”,动员约1500名兵民,亲自深入现场指挥监督。不到30天渠成水到,人民如饮琼浆,干涸的农田得以滋润。时任南京监察御史的王明仲(云南石屏人),正好在家,听闻陈宣挖渠引水之事后说:“我白白生长在这里,只听说在石屏有一道湖,却没有想到它会如此有用。如果不刻碑记录此事,怎么能够让后世之人知道呢?”

  廉洁自律

  有一天,陈宣想把府衙中的一片空地开辟为园圃,命令仆人锄草,见仆人锄地时,锄头发出铿然之声。他觉得很惊奇,前去观察,原来泥土下面是地窖。他命人下去打探,只见窖内满眼都是黄灿灿的金银珠宝,上面刻有“石崇”的封号。他顿时惊呆了,这些无主之物该如何处理?他思之再三,决定将几窖金子悉数上缴,充为边关军饷。非但自己不留丝毫,而且也不让仆人取走半文。

  看透了金钱名利,退休时两袖清风,但他的心态极为乐观,曾写诗自嘲:“寄语阎君休性急,高山平地我方来。”其旷达之情跃然纸上。正德四年(1509)陈宣临终前,已经家徒四壁,其孙陈寿向他询问后事,他说:“够吃够穿吗?”陈寿回答:“家里很穷啊!”陈宣感叹地说:“我为官二十几年,俸禄都到哪里去了?”随后闭上了双眼,享年72岁。

  修志名家

  陈宣为政之余,喜好诗文,每到一地都有诗文遗留。他生平最钦敬理学名家,以传承理学为己任。在夷陵为官期间,他还主持修《夷陵州志》,延聘致仕官员刘允、沈宽等文士“搜询补辑”,并亲自参与“详加订正”。该志是夷陵目前仅存最早的志书。他生平最钦敬开永嘉学派之先河的王开祖,他拿出自己的俸禄,修刻《王贤良儒志篇》,该书现藏国家图书馆。

  任河南府知府之时,他说:“吾不得游程氏之门,得游程氏之墟,足矣!”陈宣在任期间创“伊洛渊源祠”,祭祀程颐和程颢两位理学大师,祠的东西两列供奉程门弟子八十一人,温州弟子陈经正等十一人也位列其中。此外,他还修复“九贤祠”,立“伊尹周公祠”,重刻《二程全书》,修郡志,建府学等等。

 陈宣监修的《河南郡志》

  陈宣在河南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监修《河南郡志》。莅任之初,陈宣见河南旧志“闲文粗迹,小得大遗,不足以尽中州之胜。”于是专门开修史馆,延聘博雅之士,“聚书数万卷,勤心努目,搜罗采剔,继以卒岁。”新修的《河南郡志》共四十二卷,十二分册,篇幅比旧志增加了三倍,内阁首辅刘健亲自为该志作序。陈光贻在《稀见地方志提要》一书中曾评论道:“记载河南郡事最早之书,直至北宋代加修葺;宋敏求之《河南志》号称最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博物之书。宋以后亦代有修纂,而今存见者,惟明弘治陈宣《河南郡志》,此志为明魁纂成于顺治十六年,其书共二十四门,又附目二十一。考古证今,摭采浩繁,古迹艺文累累数册。”可见弘治《河南郡志》是现存全部河南志书中最早的志书。

  清白遗世

  弘治十七年(1504)陈宣告老还乡,回到柘园老家,后迁昆阳坡南,晚年在图书的环绕中生活。他与王朝佐、杜整、童器等人气节相符,志同道合,常结伴悠游,吟诗作赋。王朝佐评价他“为人刚毅,负才气,有勇略,而胸次坦夷不立町畦”,刚直之气形之于表。平阳知县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意立了四座牌坊。一座立在柘园,名为“凤翔”;其余三座分别名“敷政”“会魁”“名刑”,立于平阳县城。陈宣之妻徐氏是沙岗人,一代名吏徐谊之后,祖父徐迪曾任河南开封府判。她一生与陈宣生死与共,夷险相依。陈宣去世后,归葬于平阳鸣山之南。徐氏主持修墓,她按朝廷礼仪“命匠肇工,重以门、翼以廊。琢二碑以树左右,一刻玉旨,一刻《潜斋传》,上覆以亭。”邑人王朝佐撰墓志铭,永嘉陈定之书丹,瑞安杨塽篆额。

(文字编辑 郑振国)

网络编辑:谢天涯

侃侃陈公 豪杰自负 一代廉吏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