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乡土名博 -> 列表

鳌江古镇:鳌江古镇-“电影院”-文娱时代

2015年10月19日 15:16:01 来源:新浪博客

  电影院

  电影院有家“花哩斑斓夜排档”老字号,大约紧随着新电影院的诞生而成立,如今改换了招牌和经营模式,距今应有3-40年了。

  鳌江电影院应该是当年平苍大地最早也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全功能现代化娱乐场所,从广源码头老电影院迁至,占地约3000-4000个平方,双层阁楼,水泥钢筋结构,引进了的巨幕投影,先进的放映机,环绕音,拥有最高端,最顶级的配置,集放映与演绎与一体,依稀记得墙壁四周都是厚厚的纤维毯。在当年浙南闽北是绝对的娱乐制高点,见证了一代人的欢声笑语。记得1981年10月4日开业播放得第一部电影是《阿里巴巴》(新电影院创始人董哥提供线索)。电影院最早播放地还有抗日电影:《红灯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常让我们热血贲张,同仇敌忾,大呼过瘾,还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木偶奇遇记》等,让孩子们浮想联翩,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早早成为画笔下的主角,那时候还收集了一套西游记的“番人卡”,爱不释手。可惜经多次搬家后遗失了。随着港台娱乐业兴起,随后引进了许多彩色文艺片,故事片,商业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凄美的剧情,悲惨的结局曾经赚走了无数孩子,妈妈的眼泪,《李小龙》《霍元甲》让我们一代人都做着同一个功夫梦,《少林寺》《鸳鸯蝴蝶腿》使我们见证了历史,埋下了深深地古装情结,还有许多其他国外引进的电影,如《喀秋莎》,高仓健的《血疑》,留在儿时脑海里...通过蒙太奇制作,使古鳌老百姓第一次打开了视野,认识了外面的琉璃世界。但有利也有弊,随后社会就刮起了一阵胡乱模仿香港黑帮的风气,催生出当年鳌江有名的黑帮,如:牛角帮。还有平阳坡南班,以及黑帮头子,矮脚峰等...如今都已成为了历史。

  当年三中校园出来经常看到一幅电影中的翻版:黑衣,黑裤,骑黑机车的小混混一字排开列在校门口。等他的“老大”或是准备打群架等。当年他们的父母亲可是操碎了心啊。当然太多孩子也因为一个破碎的家庭而失去信仰,最终走向这条刺激却是不归路,不能不让人遗憾。身边同学也遭受不少苦,校门口借混混名义勒索地比比皆是,家长则更战战兢兢,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记得小学时候,班里两个很讲“义气”的同学,体育很好,却少有朋友,于是好奇地我,主动和他们认识,后来发现不是“正经人”。母亲知道,三天三夜没睡好,叮嘱我避开他们,甚至跟踪我上学...时常看到深巷里抓头发,小孩子打架的场景,有一次我在游戏机厅惹恼了两个混混,被引进巷弄,还好跑得快,差点吃亏...如今在山区边远小镇似乎还在复制着这种模式。

  在那新旧更替,无序,动荡地社会,人们内心缺失信仰,自然躁动不安,通过快节奏地电视媒体一经负面灌输传播,这些意识形态就通过某种形式爆发出来。街头混混就是一个典型。

  电影院

  解放军营房,电影院以及周边开水房都是解放后,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陆续竣工的。电影院后就是曹门-陈再华烈士故居,挨着叶家宗祠,与通后门的小巷相连;塘古路穿过电影院前,过长乐河(街)地小桥,一直通向营房,五显大帝殿以及一小;朝阳街长约300米,一头连向农资公司古鳌路,一头与塘古路在电影院前交汇..这个黄金路口自然形成闹市,周围以经营炒货,瓜子,月饼,芙蓉糖等的各式摊子以及各类餐饮,休闲,娱乐场所为主。

  长乐(河)街路口

  五显大帝神庙是平阳最早的一座五显香火殿。据说比明代杨殿前的杨爷殿还早,供奉五显大帝。由移民从广东,福建带来。传说玉皇大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五显大帝又是财神,所以深受百年商埠的商人们喜爱,并经久不衰。在历朝历代,随着信众增多,有求必应。分香逐渐传播到平阳各个乡村角落。解放初的锅炉厂很醒目,顶上一根大烟筒,连同整栋大楼完整无缺。见证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象着大伙排队来这里打开水,欢声笑语,贫穷却那么的满足....那时的人还是非常和谐可亲的。

 

  开水房

  解放军营房前原来是派出所。空地前原来有一位卖旧报纸,旧刊物的老奶奶。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会泡在她书摊上翻旧书,汲取精神养分。她也常常照顾学生,以极优惠的价格卖给我许多杂志,好书。后来外地工作,几次回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她和她书摊的背影,不免有些惆怅。而曙光路一家很老很老的旧书摊,包括电影院通派出所连续多家书店,由于大量人口外流,时代飞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改变,它们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很多“精神地标“在过去鳌江十几年间轰然倒下,再难寻觅往日的儒雅,不免让人唏嘘嗟叹。

  风光照相馆在塘古路口,是当年最早的一批照相馆和新鲜产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80年代初,随柯达胶卷,奥林巴斯照相机从日本传入,风靡了大江南北。拍个人照,全家福俨然成为一种风尚和潮流。照相馆全蓝色玻璃的外立面设计在当年绝对是最新潮,最酷的代表。

  风光照相馆

  古鳌路余脉和朝阳街相连,新华书店挨着农资公司,新汽车站就在营房后面,塘古路连着“塘古头”,“杨殿前”,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汇聚了80年代最时髦,刺激的”高精尖“产物,也是精神文化地标,为此电影院才一度吸引无数十里八乡的乡亲,学生慕名而来,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样样不误。同时也应运而生了代表古鳌特色的诸多美食,而塘古路美食街的渊源大约肇始于电影院的发端吧。

  这里的主角就是各式炒货店摊子经营得当地特色零食了。

  风肖,薄薄,脆脆的米制品,是那些年童年孩子的最爱,酥脆可口,甜丝丝的。

  麻巧,酥脆松软,面香扑鼻。是揉搓的面饼洒上芝麻切成小片烘焙而成。是唯一可以和西方曲奇等饼干匹敌的本地饼干了。也是传统七夕节,乞巧节本地必吃的传统食品之一哦。

  据说麻巧还有段来历。传说古时候有户人家,娶了一位媳妇叫麻姑,进门却又聋又哑,三天三夜不说话,可把婆家给急死了。一次凑巧带媳妇去阿舅家做客。正好舅母在做一种面饼,端上来供大家品尝。媳妇吃完之后,突然两眼放光,开始讲起话,把自己三天三夜在夫家的恩遇全如数搬出,人也立刻变得机灵了。后来就把这食物称为巧食,麻巧。

  炒米,硬,脆,入口极化,爱不释手,让人欲罢不能。按种类分有:小米,大米,黑米,等。是里面加了小米,花生芝麻,蜂蜜等炒制,烘焙而成,最后压实呈方块形出炉,这也是咱温州的一大名点。

  菊花糕。软濡可口,清凉香甜,回味无穷。考究的菊花糕,外面是软软的米糕,甚至可以拉成丝,中间红红的,黑色的切成细条的甜瓜,芝麻点缀,并加薄荷烘焙而成的小吃。

  还有蛋卷,焦脆可口,奶香浓郁,香气四溢..还有麻花,月饼,红豆,绿豆糕,芙蓉糖等等各色糕点,琳琅满目,营养丰富,深受家长孩子喜欢,生意也日渐红火。电影院前的一长溜老房子基本全被炒货,糕点经营户占领,见证了一段时代的变迁。

  月饼等炒货店

  花哩斑斓的小食,粥,和大碗面,记忆犹新,以上好的佐料和膳料精制而成,比如鲜美的虾仁面,劲爆的鳝鱼面,吃得汗涔涕流地鸡脏粉等,记得小时候妈妈外卖带回的一碗虾仁面,尝过的味道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在酒店业,排挡业还未盛行时,是彪炳电影院与古鳌小镇一等一的小吃楼。

  鳌江糯米饭特色早点。很早以前。鳌江铺天盖地都是糯米饭摊子,大清早出来转悠就能四处看到炊烟袅袅,四处飘香。电影院朝阳街路口原来也有两家。街里面那家味道还要正宗,可惜后来主人另谋高就,糯米饭转让,继而停业,就永远消失了。而隔壁这家则很好继承了传统,将温州糯米饭事业发扬光大,甚至推陈出新。如今是门庭若市,生意日隆。其店的炒糯米饭堪称一绝,几里之外能闻香。糯米饭浇肉丝汤,再洒上大把的葱是最经典的吃饭。味道辛辣冲庭,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糯米饭香濡软滑,让人过口难忘。如今随着人们口味地改变,爱吃葱的人也越发少了。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叮嘱孩子:多吃葱,变聪明。

  鳌江这些小吃店常以破烂不堪的招牌为主,和美食形成强烈反差。一般看表面的人是难享人生至美的。但也因为实在不起眼,包括糯米饭店,甚至根本无招牌可言,基本以回头客为主,为此对技术,味道都相当抓牢。而三角煎包名声在外,这么多年蜗居在闾,鄙人楞是没尝过,某次专程拜访也无功而返。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终于在新店开张,并布上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大招牌后,才与其美味结缘。三角包晶莹剔透,油鼓鼓的。底部煎了一层黄,却外焦里嫩,松软可口,鲜蔬熟而不烂,混合面皮香,滑而不腻,搅动人的味蕾,早已钻入骨髓,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留个话,希望他们老店永远不要涨价,大家才会更爱他。

  还有太多小吃无法细细罗列,只有等待您去走街串巷感受古城魅力,慢慢才会发现。

  电影院

  电影院有家“花哩斑斓夜排档”老字号,大约紧随着新电影院的诞生而成立,如今改换了招牌和经营模式,距今应有3-40年了。

  鳌江电影院应该是当年平苍大地最早也是规模最为庞大的全功能现代化娱乐场所,从广源码头老电影院迁至,占地约3000-4000个平方,双层阁楼,水泥钢筋结构,引进了的巨幕投影,先进的放映机,环绕音,拥有最高端,最顶级的配置,集放映与演绎与一体,依稀记得墙壁四周都是厚厚的纤维毯。在当年浙南闽北是绝对的娱乐制高点,见证了一代人的欢声笑语。记得1981年10月4日开业播放得第一部电影是《阿里巴巴》(新电影院创始人董哥提供线索)。电影院最早播放地还有抗日电影:《红灯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常让我们热血贲张,同仇敌忾,大呼过瘾,还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木偶奇遇记》等,让孩子们浮想联翩,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早早成为画笔下的主角,那时候还收集了一套西游记的“番人卡”,爱不释手。可惜经多次搬家后遗失了。随着港台娱乐业兴起,随后引进了许多彩色文艺片,故事片,商业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凄美的剧情,悲惨的结局曾经赚走了无数孩子,妈妈的眼泪,《李小龙》《霍元甲》让我们一代人都做着同一个功夫梦,《少林寺》《鸳鸯蝴蝶腿》使我们见证了历史,埋下了深深地古装情结,还有许多其他国外引进的电影,如《喀秋莎》,高仓健的《血疑》,留在儿时脑海里...通过蒙太奇制作,使古鳌老百姓第一次打开了视野,认识了外面的琉璃世界。但有利也有弊,随后社会就刮起了一阵胡乱模仿香港黑帮的风气,催生出当年鳌江有名的黑帮,如:牛角帮。还有平阳坡南班,以及黑帮头子,矮脚峰等...如今都已成为了历史。

  当年三中校园出来经常看到一幅电影中的翻版:黑衣,黑裤,骑黑机车的小混混一字排开列在校门口。等他的“老大”或是准备打群架等。当年他们的父母亲可是操碎了心啊。当然太多孩子也因为一个破碎的家庭而失去信仰,最终走向这条刺激却是不归路,不能不让人遗憾。身边同学也遭受不少苦,校门口借混混名义勒索地比比皆是,家长则更战战兢兢,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记得小学时候,班里两个很讲“义气”的同学,体育很好,却少有朋友,于是好奇地我,主动和他们认识,后来发现不是“正经人”。母亲知道,三天三夜没睡好,叮嘱我避开他们,甚至跟踪我上学...时常看到深巷里抓头发,小孩子打架的场景,有一次我在游戏机厅惹恼了两个混混,被引进巷弄,还好跑得快,差点吃亏...如今在山区边远小镇似乎还在复制着这种模式。

  在那新旧更替,无序,动荡地社会,人们内心缺失信仰,自然躁动不安,通过快节奏地电视媒体一经负面灌输传播,这些意识形态就通过某种形式爆发出来。街头混混就是一个典型。

  电影院

  解放军营房,电影院以及周边开水房都是解放后,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陆续竣工的。电影院后就是曹门-陈再华烈士故居,挨着叶家宗祠,与通后门的小巷相连;塘古路穿过电影院前,过长乐河(街)地小桥,一直通向营房,五显大帝殿以及一小;朝阳街长约300米,一头连向农资公司古鳌路,一头与塘古路在电影院前交汇..这个黄金路口自然形成闹市,周围以经营炒货,瓜子,月饼,芙蓉糖等的各式摊子以及各类餐饮,休闲,娱乐场所为主。

  长乐(河)街路口

  五显大帝神庙是平阳最早的一座五显香火殿。据说比明代杨殿前的杨爷殿还早,供奉五显大帝。由移民从广东,福建带来。传说玉皇大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五显大帝又是财神,所以深受百年商埠的商人们喜爱,并经久不衰。在历朝历代,随着信众增多,有求必应。分香逐渐传播到平阳各个乡村角落。解放初的锅炉厂很醒目,顶上一根大烟筒,连同整栋大楼完整无缺。见证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象着大伙排队来这里打开水,欢声笑语,贫穷却那么的满足....那时的人还是非常和谐可亲的。

  开水房

  解放军营房前原来是派出所。空地前原来有一位卖旧报纸,旧刊物的老奶奶。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会泡在她书摊上翻旧书,汲取精神养分。她也常常照顾学生,以极优惠的价格卖给我许多杂志,好书。后来外地工作,几次回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她和她书摊的背影,不免有些惆怅。而曙光路一家很老很老的旧书摊,包括电影院通派出所连续多家书店,由于大量人口外流,时代飞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改变,它们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很多“精神地标“在过去鳌江十几年间轰然倒下,再难寻觅往日的儒雅,不免让人唏嘘嗟叹。

  风光照相馆在塘古路口,是当年最早的一批照相馆和新鲜产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80年代初,随柯达胶卷,奥林巴斯照相机从日本传入,风靡了大江南北。拍个人照,全家福俨然成为一种风尚和潮流。照相馆全蓝色玻璃的外立面设计在当年绝对是最新潮,最酷的代表。

  风光照相馆

  古鳌路余脉和朝阳街相连,新华书店挨着农资公司,新汽车站就在营房后面,塘古路连着“塘古头”,“杨殿前”,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汇聚了80年代最时髦,刺激的”高精尖“产物,也是精神文化地标,为此电影院才一度吸引无数十里八乡的乡亲,学生慕名而来,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样样不误。同时也应运而生了代表古鳌特色的诸多美食,而塘古路美食街的渊源大约肇始于电影院的发端吧。

  这里的主角就是各式炒货店摊子经营得当地特色零食了。

  风肖,薄薄,脆脆的米制品,是那些年童年孩子的最爱,酥脆可口,甜丝丝的。

  麻巧,酥脆松软,面香扑鼻。是揉搓的面饼洒上芝麻切成小片烘焙而成。是唯一可以和西方曲奇等饼干匹敌的本地饼干了。也是传统七夕节,乞巧节本地必吃的传统食品之一哦。

  据说麻巧还有段来历。传说古时候有户人家,娶了一位媳妇叫麻姑,进门却又聋又哑,三天三夜不说话,可把婆家给急死了。一次凑巧带媳妇去阿舅家做客。正好舅母在做一种面饼,端上来供大家品尝。媳妇吃完之后,突然两眼放光,开始讲起话,把自己三天三夜在夫家的恩遇全如数搬出,人也立刻变得机灵了。后来就把这食物称为巧食,麻巧。

  炒米,硬,脆,入口极化,爱不释手,让人欲罢不能。按种类分有:小米,大米,黑米,等。是里面加了小米,花生芝麻,蜂蜜等炒制,烘焙而成,最后压实呈方块形出炉,这也是咱温州的一大名点。

  菊花糕。软濡可口,清凉香甜,回味无穷。考究的菊花糕,外面是软软的米糕,甚至可以拉成丝,中间红红的,黑色的切成细条的甜瓜,芝麻点缀,并加薄荷烘焙而成的小吃。

  还有蛋卷,焦脆可口,奶香浓郁,香气四溢..还有麻花,月饼,红豆,绿豆糕,芙蓉糖等等各色糕点,琳琅满目,营养丰富,深受家长孩子喜欢,生意也日渐红火。电影院前的一长溜老房子基本全被炒货,糕点经营户占领,见证了一段时代的变迁。

  月饼等炒货店

  花哩斑斓的小食,粥,和大碗面,记忆犹新,以上好的佐料和膳料精制而成,比如鲜美的虾仁面,劲爆的鳝鱼面,吃得汗涔涕流地鸡脏粉等,记得小时候妈妈外卖带回的一碗虾仁面,尝过的味道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在酒店业,排挡业还未盛行时,是彪炳电影院与古鳌小镇一等一的小吃楼。

  鳌江糯米饭特色早点。很早以前。鳌江铺天盖地都是糯米饭摊子,大清早出来转悠就能四处看到炊烟袅袅,四处飘香。电影院朝阳街路口原来也有两家。街里面那家味道还要正宗,可惜后来主人另谋高就,糯米饭转让,继而停业,就永远消失了。而隔壁这家则很好继承了传统,将温州糯米饭事业发扬光大,甚至推陈出新。如今是门庭若市,生意日隆。其店的炒糯米饭堪称一绝,几里之外能闻香。糯米饭浇肉丝汤,再洒上大把的葱是最经典的吃饭。味道辛辣冲庭,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糯米饭香濡软滑,让人过口难忘。如今随着人们口味地改变,爱吃葱的人也越发少了。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叮嘱孩子:多吃葱,变聪明。

  鳌江这些小吃店常以破烂不堪的招牌为主,和美食形成强烈反差。一般看表面的人是难享人生至美的。但也因为实在不起眼,包括糯米饭店,甚至根本无招牌可言,基本以回头客为主,为此对技术,味道都相当抓牢。而三角煎包名声在外,这么多年蜗居在闾,鄙人楞是没尝过,某次专程拜访也无功而返。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终于在新店开张,并布上了一个红红火火的大招牌后,才与其美味结缘。三角包晶莹剔透,油鼓鼓的。底部煎了一层黄,却外焦里嫩,松软可口,鲜蔬熟而不烂,混合面皮香,滑而不腻,搅动人的味蕾,早已钻入骨髓,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留个话,希望他们老店永远不要涨价,大家才会更爱他。

  还有太多小吃无法细细罗列,只有等待您去走街串巷感受古城魅力,慢慢才会发现。

  原路口

  电影院的繁荣得益于很多元素,是各类小吃,名店成就了电影院的辉煌,也是高大上的电影院成全了这些美食,但离不开百年商埠的余脉和积淀承载了这一切。依托新汽车站,古鳌人流,在70-80年代,“电影院”迅速风生水起,可谓抢足了古鳌的风头,成为享誉一时的新地名,新地标。几十里本地外埠,爱新潮的年轻人都曾云集于此,男女老少,携妻带子,来休闲,消费,逛街,看电影的也络绎不绝...记得小时候上学,有两件事最开心:一是春游,二就是看电影。每当课堂上老师宣布:看电影了,全场沸腾。不仅是一部电影,有太多意味了。于是电影院门口小吃摊,零食铺总是布满了学生,买瓜子,话梅的,还有冰淇淋。当年现做的蛋筒也是稀罕物。记得一台破旧的冰淇淋机前,总是一位老奶奶在卖冰淇淋,双色的,一元一支。虽然只有两种口味,记得小时候尝得味道那么好,现在五花八门的冰激凌却永远尝不出那种味道了。

  随着VCD,电脑等多媒体地兴起,再加上经营不善,2000后电影院无奈倒闭。本地学生们则纷纷到外地读书,并永远定居到杭州,上海等地,把老家当成节假日的栖息地。而“电影院”连同老地方的辉煌也一同埋葬在了记忆里,偶有人去捡拾起那些属于大家共同的快乐,并发出童真般地笑。

  朝阳街

  本文转载:鳌江古镇的博客

  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08d6170102vsnx.html

网络编辑:方裘裘

鳌江古镇:鳌江古镇-“电影院”-文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