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乡土名博 -> 列表

江上人:黄姓和水头历史

2015年09月11日 15:26:34 来源:新浪博客

  黄枟与八角井》(浙江)黄进峰

  黄枟①,字公材,闽省罗源县人,为黄膺②第十三世孙,登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榜进士,于孝宗淳熙三年~五年(1176—1178)任平阳县令。

  黄枟任平阳县令三年,清正廉明,致力兴学,关爱百姓且卓有政声,留恋雁山鳌水,卸任后,经地方士绅及众百姓极力挽留,于是,决定择居毗邻于雁荡、蒲峰之平阳北港水头,并定居于“八角井”③,后人称为“黄家庄”。黄枟后裔因宋末战乱,滞留平阳,过元朝,历经七代。

  至黄枟第七代孙黄亚方,因元末明初战乱,从戎有功,官职指挥,赐回籍闽地。于永乐二年(1404),载木主,携二男:长聪、次明,定居闽省古田县三十八都“站店前”;后裔又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居“岐后”,成一支望族,人称“岐后黄”。

  “岐后黄”自黄枟后裔黄英(1653—1728)从康熙平叛,在收复金、厦、澎湖中立功,以把总起家,累官金门总兵、台湾总兵,诰封“荣禄大夫”。在金、台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恩威并济,社会安定,金、台军民感恩戴德,立祠奉祀。其二子:正元、正纲,历官总兵与提督。

  “岐后黄”自黄英始,历康、雍、乾、嘉、道五朝皆任武职显官。有“德显一门,父子兄弟三显爵;恩荣五代,高曾祖考十荣封”之谓。

  水头镇在南宋时,有两条著名的街道,一曰“杉桥街”,二曰“寺前街”。

  “杉桥街”旧址即为现在“平阳第二中学”范围内,街道沿河,跨河架设有几座石桥,出了三位地方名人“朱熠”、“朱黼”与“朱元升”,并有著名的水利工程“朱官堰”。

  “寺前街”就是从“詹家埠”至“水凤尾”一条老石路,中间有一名寺曰“智觉寺”。“蛇鹳相斗”就发生在智觉寺内,南宋洪迈曾记入《夷坚志》。

  由“智觉寺”上行四五百米,即为“八角井”。

  水头在唐宋时称“径口”,位于县境西南,鳌江上游。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平畴,物产丰茂,交通便利。当时交通主要依靠水路,水头虽然水路方便,但不当战略要道(闽浙孔道在平阳城),适合有陶渊明志趣的人,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也许当时黄枟及其子孙就是抱着这个想法,终于在其卸任平阳县令之后,毅然率领子孙与族众,迁居径口,选地今之振德路连同大片园地界,并凿了口甘井,井口砌石八角型,人称“八角井”。

  可以说有黄枟,然后有“黄家庄”;有“黄家庄”然后有“八角井”。

  人世沧桑,星移斗换。“黄家庄”走过宋末,却走不过元末。曾经名动一时的“黄家庄”,终于在元末大动荡中衰落,其原因是由于温州被方国珍割据,且各地农民军蜂起,平阳境内山寨林立,元平阳州守周嗣德忙于剿灭“山寇”,曾在径口(水头)摆开战场,进行厮杀。

  “黄家庄”人被迫参与,致使“一将功成万骨枯”。“黄家庄”第七代孙黄亚方,终因从戎有功,被大明朝授官“指挥”,一方面得以被“赐回闽籍”;另一方面,也许就是因战乱后田庐破败,不堪住居了。

  黄亚方走了,“黄家庄”消失了,但“八角井”留着。“八角井”甘冽的泉水,照样滋润着后来之人。

  同样,随着“杉桥街”与“寺前街”成为明日黄花,但古径口人生活的脚步从没停止过。

  明清之际,水头街崛起,北港塔园黄斯统(1796—1861),在大清嘉、道、咸年间,货殖水头,发财后买来店面数十间(现中街),在水头埠头殿边,修起石砌码头,让鳌江来船可以直接驶抵水头街的中心点,并用石板铺设好埠头殿至中街的道路,水头周边的乡镇、集市甚至于灵溪、文成、泰顺等地方的山货、干货、杂货都至水头街埠头殿下集散,生意做通了宁波、上海,为水头街的城镇化和日后水头镇成为北港的中心打下了基础,当时的水头街被称为“黄半街”。同时,在“八角井”老黄家庄地方,购回土地及黄家庄老厝,建起新房④及祭祖大厅(此祭祖大厅仍存),成为塔园黄氏在水头街的新祖厝,同时在“八角井”沿街店铺经营南货店与纸店,此时,“八角井”颇为热闹。

  “塔园黄斯统,腾蛟苏振兴”⑤。一度成为当时发家致富的代名词。

  “八角井”的泉水依然甘冽着,旁边仍旧汩汩流过由凤卧方向而来的径川水,并在流来的径川水上建起拦水坝及小水闸以蓄水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妇女洗涤于其上,儿童游嬉于其中。

  一直到解放后,水头街没有自来水以前,聚居在“八角井”周围的居民都一直饮用着该水。时光在改革开放中慢慢流逝,水头人民也经历了“兔毛疯”、“制革热”,“八角井”前原先汩汩流过的径川水,却由于铺设水泥路被填方。忽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原本甘冽的“八角井”,现在却堙淤了,泉水再也不可食用了。

  2007年聚居在“八角井”周围的人们动议必须修一修“八角井”,于是用花冈岩砌起井边,依旧八角型,并描了红漆,“八角井”三字分外醒目。但甘冽的泉水再也恢复不过来,无法食用;但为了安全起见,井上加了护网,为了聚一点灵气所见,井里养了几条红鱼。动议的起因是:自从“八角井”废弃不用,周围的人都没有赚来大钱。所以必须修了。

  其实,想纪念黄枟及“黄家庄”的意思是有的。

  几年前,闽省黄枟后裔恳亲团,也曾到水头镇“八角井”,想寻亲联宗,但“八角井”周围、水头镇、甚至平阳全境黄氏后裔都未承认属于黄枟支派之下的。

  黄枟后裔恳亲团表态:当时黄亚方奉木主回闽,诺大一个“黄家庄”不可能没有一个人留下的。

  至于黄枟后裔,是否存在于水头、平阳(包括苍南)现在还是个谜,至少从目前资料上看不出来。到底有没有,那只能是“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了。

  附言:以上资料来自《江夏入闽始祖黄膺公宗史研究会会刊》(黄荣晖提供)、《平阳县志》及“八角井”老人口述。

  注释:

  ①黄枟(1124—?),执躬次子,生宣和六年,家贫力学,胞兄黄槐,字公应,登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榜进士;胞弟黄棆,字公择,登绍兴二十七年王十朋榜进士。

  ②唐末人,于唐昭宗天祐四年赠光禄大夫、太子少师。

  ③现水头镇振德路仍有八角井巷地名,八角井尚存。

  ④据“八角井”老人口述:塔园黄氏新厝共三进有两天井及花园,在清咸丰末年平阳金钱会事件中,因被牵连,房屋遭焚毁。

  ⑤据塔园老人流传:黄斯统有良田千亩,苏振兴有田八百亩。

  ⑥据“八角井”老人及黄荣晖口述:流经“八角井”的水渠历史悠久,实际是“朱官堰”的支渠,由“朱官堰”分来与“外岙口”之水合流的水利工程,在旱涝中作用重大,当是黄枟或其后裔所建。

  黄士杰李白诗意图

  黄士杰(1896—1958)南靖和溪人。民国时期与周恩来等人同期赴法勤工俭学,返国后在龙溪师范、龙溪中学任教。画作立意清新,色调淡雅。

  黄家声书法

  黄家声(1928—1998)漳州芗城区人。高级工艺师,漳州市政协第七、八届常委,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协会顾问。

本文转载:江上人的博客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c67f2c0100ckwq.html

网络编辑:谢天涯

江上人:黄姓和水头历史